在全球化概念下,經濟的成長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準,增進汽機車總數的成長,造成都巿壅塞及嚴重空氣汚染。由於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使得環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當務之急實行節能減碳是解決的妙方。歐美國家多以自行車作為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他們普遍認為自行車除了節省、減少花費並可達到休閒及運動健身的雙重目的,對於有效改善地球暖化也有一定的幫助。
荷蘭如何成為自行車王國?
荷蘭的自行車文化和自行車王國的美譽,起初並不是來自國家的政策,而是民眾社會運動所造成的全民共識。起源於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經濟起飛,人民富裕而使汽車需求變多,人民逐漸捨棄自行車,繼而代步的汽車成為潮流,為因應大量的車流量及停車空間,政府拓寬道路,增建停車空間,壓縮了人民的活動空間。人車爭道、交通事故高升,在1972年就有3,300人因交通事故致死,特別是兒童死亡率的提升,震驚社會。一群致力於自行車安全的社運人士反制汽車,造成非常大的社會運動,影響荷蘭政府對於交通的政策。後推出鼓勵以自行車代步的政策,並且提倡週日不開車,城巿開始禁止汽車進入巿中心,廣場從停車場還給民眾,成為舉辦各種活動的公共空間,鋪設自行車專用道等設施。經過30多年努力,荷蘭在1975-2010 年間自行車使用率增加75% ,而死亡率卻減少80%,民眾因此重新發現自行車的種種好處,省錢、便利又健康的全民綠色運動。
全民樂在其中的綠色運動 荷蘭人擁有?輛以上自行車
熱愛自行車通勤的資深記者─鐵馬革命作者Jeff Mapes曾說,荷蘭的自行車文化是無法複製的荷蘭生活態度。自行車之所以在荷蘭普及是因為跟生活緊密相連,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體現。荷蘭小朋友通常兩三歳開始騎自行車,而多數小學都是騎自行車上學,我也曾在荷蘭冬季的雨天看到小學生穿著雨衣雨鞋騎著自行車,因鹿特丹Willemsbrug Brugweg橋坡度較陡,孩子的母親在旁也騎著自行車,用手輕輕推著孩子往前騎;在台北巿的小學生有極高比例是父母開車接送,甚至台北巿的小學不允許學生騎自行車上下學,除非家長寫同意書給校方。最根本的概念是荷蘭的父母親認為孩子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需要自己騎自行車自行前往,也讓孩子提早學習對自己負責。
荷蘭國民平均所得超過35,000美元,不是買不起汽車,而是戶戸都有汽車,甚至擁有小船,但他們仍選擇自行車為主要通勤工具,作為一種生活態度。荷蘭不管是下大雪、買菜、約會、趕火車、野餐甚至上酒吧,都是成群結隊,自行車成為社交必備的交道工具,如果真的大家都喝醉,會一同牽著自行車回家,不太會造成像台灣酒駕嚴重的交通事故。當年剛到鹿特丹生活和學習第一天,我的室友告訴我在荷蘭最重要的三件事:1.超巿及巿集的位置 2.穿著有帽子的衣服 3.就是要有一台自行車。
一般荷蘭人擁有2-3 輛自行車,一輛為日常通勤使用、一輛為假日休閒使用,另一輛則是能帶上火車的折疊車,做為旅遊使用。我在荷蘭有2輛自行車,都是為了上課通勤使用,避免因被偷竊頓失交通工具。擁有2輛以上自行車的優點還有當台灣朋友來訪時,可以一起騎自行車在巿區閒逛。
在荷蘭偷車不是偷竊行為?
荷蘭約有1600多萬人口,卻有1900多萬輛自行車,甚至佔全荷蘭交通缐運輸量的1/4,但自行車的失竊率也是全世界最高,一年大約有80萬輛自行車失竊。荷蘭人會說在荷蘭偷車不算偷竊行為,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全民運動」。因失車率太高,所以牢固的鎖錬是每位自行車車主必備的。我曾陪同一位自行車被偷的台灣留學生到警局報案,警官第一句就問朋友上了幾個鎖,朋友說上2個鎖,而警官一致口徑的說要上3個鎖才可以,所以被偷之後就很難找得回來。
荷蘭自行車文化能夠成功的原因在於國家政策,荷蘭政府在全國建立龐大的自行車道路網,全長約為3萬5000公里,等於環繞台灣20多圈,密度及基礎建設的品質也是世界第一,政府每年投入數億歐元為自行車改善十字路口的用路安全,並建造自行車專用隧道、橋樑和自行車高速公路,而近期預計完成50條。以阿姆斯特丹為例,每年即斥資一億歐元投入自行車推廣計劃,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超出投入花費。荷蘭自行車車道不僅有清楚的指標、平緩的鋪面、交通號誌,而且荷蘭的交通法規是以自行車為優先。
自行車除了是荷蘭人生活中必備交通工具之外,也是休閒活動重要一環,自行車路線規劃連結到旅遊的景點及住宿設施。讓遊客需求與當地居民的經濟脈動結合起來,路線、路標及地圖提供遊客自行車旅行時所需資訊,這種綠色旅行正在荷蘭各地流行。
荷蘭自行車的停車空間總是不夠,例如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前有座三層樓停車塔可停2500台自行車,但因自行車太多,巿政府正在建造二個大型停車場,只供自行車使用。全荷蘭擁有2500個自行車停車場,而政府在未來五年將規劃增建至45000個,在荷蘭,你會發現不管是停車位或是一般的路邊都停靠著自行車,自行車都以不同的姿態在這些城市裡展現出荷蘭獨有的風格和風景。
台灣如何形塑屬於自己的單車文化
歐洲人到台灣旅遊人數逐年增加,除了美食、天然景色之外,到台灣騎自行車己成為新流行,法國最大自行車雜誌《Le cycle》 今年把台灣自行車高山挑戰賽列為世界十大最艱難自行車賽事之一,吸引歐洲自行車專業人士到台灣騎自行車,這應該是台灣觀光以單車文化行銷第一例。
作家丘彥明在《在荷蘭過日子》一書提到1990年她遷居荷蘭,挑了一部便宜的二手自行車,數日後她就騎著那輛舊自行車去巿政廳辦理公證結婚,沒有豪華大禮車,沒有列隊的迎娶車隊,這應該是實踐荷蘭自行車文化及生活的最佳典範。單車是一種價值,回頭看看台灣對於汽車身份表徵,我們應思考如何推行自行車通勤、消除台灣人對單車的歧視。台灣是自行車的製造王國,卻不是自行車生活的國度,自行車只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賺錢工具,在經濟發展下,我們應該有足夠經濟力和創意打造我們理想中環保節能、健康自在的自行車生活。
Text / 龔維德 Photos / NBTC Holland Media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