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金工藝術家吳竟銍今年以專為日本清酒設計的酒杯,從來自12個國家的3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伊丹國際工藝展」的首獎得主,這是臺灣的青年工藝家繼去年在日本「伊丹國際當代首飾展」一舉奪下三個大獎,並令國際評審團驚嘆臺灣藝術首飾的創意美感與技法造詣之後,今年再度奪得更亮眼的佳績!
吳竟銍與其他兩位本土首飾藝術家葉玟妙及陳映秀去年在日本「伊丹國際當代首飾展」中,分別囊括優秀賞、大賞及準大賞的殊榮,撼動日本藝術首飾界;而今年再度獎落臺灣,讓向來以工藝美學自豪並引領亞洲設計潮流的日本,再一次地對臺灣精湛的工藝創作刮目相看。
以清酒誕生地馳名日本的伊丹市,釀造清酒已有超過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創立於1989年的「伊丹市立美術與工藝博物館」,在當地特有文化與國際工藝趨勢的兩方衡量之下,自1998年起,開始以「清酒酒器」與「當代首飾」兩個主題輪替舉辦國際徵件展。基於自身的傳統背景,「清酒酒器」這樣的主題詮釋向來就是日本的創作者居於上風,故本項國際競賽歷屆的大獎得主絕大多數是來自地主國。今年來自臺灣的青年工藝家吳竟銍以臺灣的雨季為發想,採用繁複且細緻的鍛敲與空窗琺瑯技法,創作出美感與功能兼俱的清酒酒杯《雨的痕跡》,材質處理的精細手法與優雅詩意的造型不但驚豔國際評審,更一舉攫獲日籍評審的心,並摘下本屆的最高榮譽-「大賞」。此外,臺灣尚有蘇小夢及曾祥軒等五人的作品獲得入選。
吳竟銍來自桃園,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求學期間便展露出過人的創意與技藝,先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臺灣工藝競賽」贏得創新組的三獎與首獎,之後更躍上國際舞台,在歐、美、日各大競賽與展覽中大放異彩,是潛力無限且未來可期的新生代創作者。吳竟銍將親赴日本伊丹參與11月15日舉行的頒獎典禮,除可獲得50萬日元的獎金外,亦將由主辦單位協助媒合當地商家,以行銷宣傳本次的首獎作品。
評審委員長外舘和子(藝評家、國際陶藝學會會員)提到不管是在陶藝界或是各個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中,都曾經從創作者那兒聽到他們抱怨「所有可能的造形都已經被創作完了。」確實是如此,要基於原有的媒材來創作出新形式,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而要在功能受限的範圍內(例如日本的清酒酒器)創作出新形式,那就更難了。
外舘和子接著說:「令人訝異的是,本次的入選者與得獎者似乎不認為"酒器與酒杯檯"這樣的一個主題具有任何的規範或限制,反倒是從這個主題中擴展了他們的創意與想像力,就好像他們正享用著日本清酒一般。最令人驚奇的是,本屆的首獎得主創作了一組形狀不規則的酒杯,這是一組充滿浪漫與詩意的作品,而靈感則是來自於日常生活所見的雨滴。一種無法描述的清新美感,卻是充份地利用了金屬與琺瑯之間的融合關係所產生出來的。這組作品讓我們想起了無限的夢境是存在的,而創作則是永無止境的挑戰。」
吳竟銍 「大賞」作品《雨水的痕跡》
材質:銀,琺瑯
技法:金屬鏤空、鍛敲、空窗琺瑯
尺寸:8╳8╳5 cm (單件)
說明:
有段時間,臺灣不停的下著大雨。早上起來,昏暗的光線照在那一攤一攤的積水上,雨滴不規律的低落在水灘上,形成無數的小點,而無數的小點又聚集成一個面積,便讓我想起了容器。而在這組作品當中,邊鏤空金屬的過程裡,感受到一個個不規律的孔洞,因為心情的影響而有所改變,就如同水滴不規律的低落造成水灘不規律的大小一樣。因而容器的造形上,我將它們以曲線的方式表現,也試圖保留金屬與琺瑯之間的關係,來詮釋雨滴不規律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編輯整理/SARASA
圖文提供/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