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教師、設計師與策展人,李根在擅長追尋一切事物的核心價值,所以他開宗明義地指出,要解決創業的問題,必須先認清個人的志向。
不要拘泥於「創業」的刻板印象
創業形式有無限可能,李根在說:「如果你想出書,想向西方國家介紹東方新勢力創意的設計,蒐集資料,編撰合輯,這就是一種創業;如果你想對本土設計者介紹紐約極具影響力的字體藝術展,當個引進設計交流的策展人,也是一種創業。」他進一步指出,不少設計師從學校畢業後,就馬上成立個人工作室,這並沒什麼不好,不過,先到業界去找工作,見習、磨練、累積經驗,也會是個不錯選擇,亦可視為創業前的準備。
總而言之,創業不盡然是只靠一台電腦、一張書桌,就開始零星地接著業界稿件,創業更應該是好好思考自己對未來職業生涯的定位,是要開個純粹只幫客戶企劃、設計的工作室呢?還是要創立全新品牌、販售原創產品?抑或是自己本身就是品牌,以「某某某設計」行銷個人色彩?各種形式的創業之路都是可行的,無須設限,端看個人志向。
「自媒體」經營:勇於發表,就可以提高能見度
過去,學校教育總是強調做人要「曖曖內含光」,即使有天大成就,也不能自曝自誇。李根在的成長過程,正處於這個凡事都要謙虛低調的世代。然而,就在他到紐約去生活的那段日子裡,一位韓國設計師的這句話,打破了他的觀念:「你知道在紐約有多少藝術家和設計師想要被看見?」。
的確,即使是身在還有很多成長空間的本土設計市場,設計師都需要更多媒體與業主的關注眼光,更何況是競爭激烈、發展成熟的西方設計市場?當我們已準備好創意實力時,人脈與名聲就是一張入場券,讓設計師可以更為順利地跨過業界門檻,打開客源。因此李根在建議,即使不能預測媒體或趨勢風向,至少可以把「自媒體」經營好,好好維護更新部落格與臉書,定時將自己的作品整理發文刊登,當需求者搜尋相關作品或人名時,清楚的資歷與創作就能被馬上搜尋到。
「我有位超低調的設計師好友,平常不在大眾媒體曝光,有天我赫然發現,原來他臉書、微博、推特都經營得有聲有色!」李根在驚訝於同行竟然如此跟得上潮流的同時,也誠懇給予創業者忠告。
把外語能力練好,去聽取來自國際最真實的評判與意見
李根在在台灣設計界成名甚早,34歲那年,他受台北當代藝術館之邀,連同另外三位設計師,於開幕系列活動中推出「放4」 作品合輯,一時聲名大噪。在台灣,他是somebody,到了紐約才發現,像他這樣等級的設計師,竟是成千上萬人,自己成了nobody。此後的7年紐約之行,就在不間斷創作與學習英文中度過。
這段刻苦的學習,是他現在成就的最大養分來源,因為看到更成熟高深與開闊的創作,讓他懂得自省不足;將英文聽說能力練得溝通無礙時,讓他更可以聽到真實的評判與意見,讓語言不再成為理念傳達的絆腳石,「剛到紐約時,我的英文程度,只比不識ABC字母的等級要高一級而已,與一個在耶魯唸視覺傳達的設計師對話,還得用電子辭典!當下我就知道,不出來看看學學,創意的深度與廣度就肯定會停滯。」並非所有人都非得像李根在一樣,近乎自虐地在國外闖盪多年,但好的外語能力,肯定能幫助你與外界進行通暢的交流,至少拿來與外商客戶對話也綽綽有餘。
重視品質,不輕易與截稿時間妥協,以佳作換取好業績
自立門戶創業時,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每月開銷必須自己一肩扛起,團隊規模越大,要扛起的責任越多,因此,當計算從「必須花多少心力」到「只可花多少時間」在某案子上時,品質與創意正悄悄遠離,這是十分難免的處境。
李根在認為,究竟花了多少心力?這是不是個自己也滿意的成品?這些問題都只有設計者自己心知肚明,但如果創作只在乎賺多少錢而忽略品質,相信也很難交出佳作,最後自然賺不了大錢。如果創業只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那倒可勉強接受現況,若還有一份身為設計人的創作熱情,期待交出令雙方滿意又備受設計界肯定的代表作,好好重視設計品質吧!無論是要名或是要利,最終都須回歸於設計的巧思與實力。
永續創作,勝過拋棄式設計服務
相較於只是為客戶作嫁的設計服務,原創品牌的建立,更能維持源源不斷的營收,是長遠發展之道。「在日本,早於 1990 年代,設計公司就開始推出自有品牌商品,由D-BROS 所創作的塑膠袋花器,結合新潮與實用,就是一項很棒的自創設計!」
自 2007 年起,一年一度的台灣設計師週,聚集了許多充滿抱負的設計師,期待自己的原創大鳴大放,被市場、媒體與國際看見,一躍而起,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勝過總是追趕結案日的企業設計服務。李根在認為創業無須設限,只是投入前,絕對要做功課,看看前輩們走過的路,找到未來可切入的市場缺口,建立獨一無二的自我特質,唯有原創或首創才最具價值,做第二個永遠是跟風,獲得報酬自然也不會高,如此準則,放諸各式創業模式皆適用。
同場加映:影響李根在最深的一個人
謝大立(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兼校董事)
初進實踐應用美術系,謝大立老師對我直言:「李根在你的設計死掉了,不要再做設計了!」對於有著復興美工底子、在大一就能以噴修完成高完稿作品的我,是莫大震撼教育,但不到一年,看著普通高中畢業的同學飛快成長,才醒悟原來老師早就發現我已被技法所框住,在追求寫實同時,創意的可能性卻停滯不前。因此,在往後創作之路,始終記得老師給的當頭棒喝,時時提醒自己,是已經滿足現況了,還是仍有所不足,當年會毅然遠赴紐約,也是被這種自省所催促行動。
邱乾珉(台灣設計師連線執行統籌 )
Q1:當初為何與李根在合作台灣設計師週的主視覺規劃?
邱:從2008年開始,台灣設計師連線即與李根在老師合作展覽的主視覺規劃,其實當時是老師主動找上我們,因為他直言,既然有心創造建立交流平台,展覽的品質和水準就必須更追求完美,對於能由具國際知名度的設計師操刀,且後來歷屆台灣設計師週主視覺都能被國際知名設計期刊《Gallery》收錄,感到十分興奮,表示這個集結台灣原創設計的年度活動,逐漸被世界重視,能見度遍及國際,李根在老師的功勞著實不小。
Q2:同是設計師,彼此合作的溝通方式為何?
邱:其實雙方理念真的很合,通常在溝通想法、底定主題後,李根在老師接手的主視覺,從來都不曾出現改稿狀況,即使在初看2012色彩強烈的「吹墨」提案,出現「哇!會不會太強烈」的反應,但隨著老師逐步發展出整體視覺規劃,得以一窺完整設計時,當初疑惑早已煙消雲散,只剩下令人佩服的契合與大膽,為每年的台灣設計師週創造鮮明有力的形象。
Q3:合作中印象最深刻的經驗?
邱:直到2014年的台灣設計週,與李根在老師的合作已有七屆,但每年主視覺都獨具特色,還不曾出現類似或延續的影子,因為在業界,與同個設計師合作久了,難免會出現重複的設計元素,然在跟在老師身上彷彿有源源不絕的點子,可以配合主題要求,又能產出截然不同的獨創視覺,相當呼應台灣設計師週的原創精神。
李根在Ken-tsai Lee
從美工科、應美系、設計研究所,到廣告公司任職、成立個人工作室、赴高職與大學任教,李根在的設計之路,走得並不輕鬆。十多年前,他毅然放下一切,遠赴紐約研習,開拓了眼界,也認清了台灣設計產業的普遍的困境。現任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李根在持續以專業設計人的身分,透過產學合作接案。正因擁有比旁人更曲折的經歷,李根在更願意真誠地提點設計後進,唯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定位後,持續進修、汲取新知,才能成為一個不被趨勢所淘汰的成功創業者。
李根在設計研究室
成立時間:2012年8月
The proportion of projects 接案比例:
20% 藝術創作、30% 策展、50% CI、VI、平面設計
電話:0983086172
E-mail:lkt@mail.ntust.edu.tw
個人網址
文字︱杜玉婷 攝影︱王漢順
本文選自LaVie出版書籍《平面設計從創意到創業》,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平面設計從創意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