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平設計蕭文平 企業Logo設計第一把交椅

細數台灣各大企業,諸如金融業的兆豐 、富邦 、台新…等;製造業的震旦、友達、聯發科 … 等;服務業的信義房屋、神腦國際 … 等;媒體業的緯來電視網、聯合報系 … 等;以及航空業的華信、復興,這些企業的Logo,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他是蕭文平,80 年代在美國開創了他的設計事業,90 年代返台成立公司之後,他引領了台灣的CI設計的發展風潮,說起企業Logo設計,他絕對是第一把交椅


做設計必須重視紀律 創業亦是如此 

蕭文平自國立藝專(後來的台藝大)畢業,當完兵之後,考慮到台灣當時並沒有設計相關專業,於是決定遠赴美國加州巴沙迪那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學習。這所學院可以說是設計界的哈佛大學,在四年的設計訓練當中,蕭文平學習到設計的基本概念、創意發想、規範,以及紀律。特別是紀律,在設計學院當中,所有的製圖都很嚴謹,繪圖的線條規格都要一致,培養細心的習慣。從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畢業之後,蕭文平進入大公司任職,並回到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擔任教職。在公司任職時,必須要跟老闆、協力廠商、配合廠商溝通,奠定了日後創業的基礎。

在華納公司擔任設計總監同時,蕭文平也開始接案子,當案子量到一定程度時,開始籌劃成立工作室。當時有一位設計師 David Williams 把一間大型麵包廠買下來,改造成設計商務中心,於是他就選擇在這邊創業,成立工作室。沒多久,David Williams承接1984年洛杉磯奧運的設計案,就找他做色彩相關的設計。因為這次奧運的關係,開始有台灣廠商找上他。那時候,台灣經濟正在蓬勃發展,設計概念也漸漸被重視,蕭文平接下的第一個台灣案子,是國鉅電子的企業年報,之後陸續有其他台灣廠商找上門來,於是他開始在美國承接台灣的設計案。後來受到好友邀請,才回到台灣成立元平設計。


沒有資金或是案源不足 都會導致創業失敗 

蕭文平認為,在平面設計業界想要創業成功,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平面設計師會自行創業,通常有兩種原因,第一是有金主願意投資設計師,開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工作室;第二是設計師本身已經有許多案子,已能支付工作室與生活所需,才會選擇自行開業。如果沒有這樣的時機,通常是沒有辦法創業成功。

想要擁有穩定的客戶,首先一定要建立作品,因為客戶需要從設計師的作品中,確認設計師的風格與細心程度。其次,設計這個行業是服務業,所以服務要好。以他的公司來說,都會要求同仁做好售後服務,因為好服務會帶來好口碑。當作品曝光有機會曝光,進而讓客戶轉介紹,就有機會獲得源源不絕的客戶。最後蕭文平強調,設計師一定要用心做好作品;設計師的作品夠好,就會展現出設計的專業,透過專業來說服客戶,才會讓客戶願意買單。


專案管理三階段:創意→應用→系統化

元平設計對於每一個承接的案子,都非常地細心。蕭文平認為,很多設計師都把企業識別只當做設計Logo,但其實不然。一個企業識別的案子,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創意、美學、藝術部分,也就是設計出不同的、具有意義的Logo。第二階段是應用,也就是要把設計出來的Logo,套用在不同的物品上,像是燈箱、看板、信封等,這是客戶最花錢的時候,也是設計師最重要的時刻。如果設計師不懂印刷材質,不清楚成品所表現出來的感覺,當然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當更換企業識別的時候,往往都是上億的支出,當然不能馬虎。第三階段是系統化,當案子結束之後,元平設計會替客戶整理出一本詳盡的規格書,就是企業識別套用在不同地方的時候,相關的尺寸、注意事項等。

在目前台灣的設計業界,能夠具備這樣功力的設計公司並不多,這些專業知識,是蕭文平透過在美國工作與創業的經歷所建構而成的一套系統。在這套系統中,設計師需要了解不同的專業與其背景。以上海震旦大樓來說,AURORA的每一個英文字重達四噸,所以設計時,就需要把載重量考慮進去。

除了重視細節外,元平設計對於Logo的要求也很嚴格。為了避免有抄襲的可能,盡量避免單調的幾何圖形;同時,只要認為是有相似的圖形,元平設計也會先行剔除,然後選出最佳的成品讓企業去選擇。所以元平設計幫客戶規劃的企業識別,都是獨具一格,結合藝術氣息與企業文化,呈現出最佳的作品。

 

他建議設計師一定要保持好奇心、要有求知若渴的心,因為在設計業,有太多需要學習的事,一旦自滿,就喪失學習的機會;此外,看到好的設計作品,應該要想著如何超越,而不是抄襲!對於想要創業的設計師,蕭文平建議先有大公司的歷練、對設計要有熱情,而且要有負責任的態度。創業以後可能會發現,做設計的時間縮短,跟客戶、協力廠商溝通的時間變長,甚至還要收款、催帳,必須要有相當的心理準備,才有可能創業成功。

 


影響蕭文平最深的人

父親
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我的父親。我的父親一生兩袖清風,為人正派,做事非常地中規中矩,行事正大光明,深深地影響我對人處事的態度,還有我在事業上的啟發。


客戶Q&A

寶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陳宗成 總經理

Q1為什麼選擇元平設計為合作對象?
剛開始時,我們都知道蕭老師屬於頂級設計師,也都很希望能夠邀請蕭老師進行設計,但因預算壓力,先邀請了其他設計公司提案,但都沒有採用。一來是其他設計公司是用自己的角度出發;二來是出席提案的人沒有足夠經驗,無法理解我們的需求。蕭老師提案的時候都是親自出席,展顯出十足的誠意與豐富的經驗,所以後來就決定選擇元平設計!

Q2合作過程中,最難忘或驚喜的事?
合作初期,蕭老師要求我們去思考,寶雅這個品牌對客戶的價值是什麼?想要帶給客戶什麼樣的感覺?因此在整個設計過程,老闆都親身參與,最後定調出三個主要元素:美麗、流行與精采。後來元平設計給了我們八個提案,第一個森林女神的Logo,就虜獲眾人的心,成為寶雅的企業識別。

Q3對於元平設計作品的看法?
我認為蕭老師對於企業的了解很深,可以清楚知道企業的需求,做出國際級水準的企業識別。其實我們會重新設計Logo,是因為在2011年的時候,我們有四個競品,所採用的風格都跟寶雅類似,所以容易造成消費者的混淆,無法凸顯寶雅的特色。但是透過蕭老師的設計,可以讓消費者一看到森林女神的Logo,就知道這是寶雅,真正達到「企業識別」的功效。

 


蕭文平Wenping Hsiao
元平設計

主要服務項目:企業產品形象塑造之設計規劃顧問業務、企業年報、公司簡介、型錄、海報、報紙、廣告、傳單說明書之設計製作業務、各類、商品外觀設計。

成立時間1996年7月15日
員工人數:15~20人

接案比例
100%企業識別CI
網址


文字︱廖翊君、林又旻 攝影︱劉信佑
本文選自LaVie出版書籍《平面設計從創意到創業》,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平面設計從創意到創業》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