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你會發現臺北不一樣了。自2012年以來,臺北市持續推動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發展16項核心計畫,大至城市博物館聚落,小至街頭招牌的設計;從兒童設計扎根,到為銀髮族建立友善環境。設計之都計畫以設計導入各領域市政建設,提倡用「設計思考」解決問題。
文化局長劉維公以世界設計之都計畫中與民眾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的「都市生活景觀改造」計畫為例,除了變電箱、招牌、及橋墩美化外,包括臺北市市政大樓改造和公車路線圖都是設計之都相關計畫之一。他強調「城市的進步,來自於每個人都可參與的創意」,能邀請更多設計師、店家、及市民共同參與,城市才能變得更有趣味;也希望重新定義「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不一定要做大型藝術作品,在原有的公共建設上做出創新彩繪,也能夠讓城市煥然一新,每個街角都有眼睛一亮的作品。
2年間帶動68面招牌改造,小招牌改造運動已有初步成果
自2013年起開始進行招牌改造運動,2年間總共邀請17組設計師,完成68面招牌改造。今年鎖定「民生」、「西門町」、「內湖港墘」和「景美」四個街區辦理,邀請了8組設計師,改造了24間商店,包括餐廳、花店、傢俱店等都是改造名單之一,設計手法多元,甚至連光投影都成為招牌的形式。臺北街角遇見設計計畫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水越設計執行,延請臺北知名設計師為商店量身訂做,並藉由設計補助的方式,鼓勵店家與設計師合作。除了招牌設計以外,也有999微改造、設計人地景等活動,讓民眾在自己住家周遭也能感受濃濃設計氛圍。
變電箱、橋墩藝術彩繪,讓公共建設不再冷冰冰
國際有許多兼具玩心及藝術的街頭彩繪案例,今年臺北市首度由公部門主動發起,進行第一批變電箱彩繪計畫,以大龍峒豐富的文化歷史創作精采作品。由景澤創意執行,邀請5位藝術家彩繪了12處28座變電箱。藝術家陳多龍將保安宮前的變電箱描繪了一對石獅,讓變電箱成為街道的守護者。橋墩也成為藝術家彩繪畫布,包含「新生高架橋橋墩」及「捷運站葫洲站橋墩」:新生高架橋墩由4個藝術家親手畫了整整一個月,將可愛動物及臺北著名建物描繪於新生高架橋南京東路、長春路等兩個路口。葫洲站橋墩結合生態環境及藝術地景,3位設計師用簡單俐落的線條,為8座橋墩添上美麗的色彩。彩繪計畫未來也會持續推動,下次經過變電箱或橋墩,可以仔細看看。
不只是官方 全民動起來 企業、地方紛紛響應街區改造運動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不只是官方動員,更是全民共同參與的改造運動。在執行的過程中,有越來越多民眾主動響應,希望透過共同營造創意街區,讓居住空間更有品質。臺北市13個創意街區,透過創意營造,增加凝聚力,並重新帶起社區生命力。擁有五千多名人口的臺北市中正區永昌里內多為老舊民宅,里長主動邀請地方耆老及藝術團體合作牆壁彩繪。另在赤峰里一代,由當代藝術館發起,邀請許匡匡、Juju等20組知名藝術家,將他們對赤峰街的印象畫成彩圖。還有全台灣最大的牆面彩繪「豪華大戲院」等,除了在老舊街區裡有彩繪牆面的藝術活動外,在商業大樓林立的信義區現在也更多了創意的色彩。信義房屋主動響應世界設計之都,邀請幾米進行創作,以臺北隨處可見的公車做為主要元素,透過奇幻的場景設計、逗趣的大熊司機,設置裝置藝術,吸引民眾再次停下腳步。
臺北將會持續改變 真正成為一個不斷提升的城市
今年3月28日正式與Icsid(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簽約後,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核心計畫已逐步完成中:文化局已去過6個國家推廣臺北設計、並在辦理3次設計城市展;原明倫國小校址改建成明倫創造力學園,77天吸引7萬人參與;城博、老房子計畫也持續推動中,已促成19棟文化資產老屋覓得民間團隊投資,重新修復再利用;今年年底倒懸式候車亭在內湖設立完成,未來預計持續增設;兩年間共補助設計計畫45案,增加設計投資8,600萬。世界設計之都計畫經過兩年發酵,有超過30,294位設計師、200萬以上民眾參與,相關資訊觸及全球1億人。設計之都成果將於明年年初發行專刊,未來亦將持續紀錄臺北轉變的過程。
同時,國際媒體也對臺北抱持高度期待,根據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報導,「臺北是設計之都、擁有高科技、在全球環境表現指數上名列前50名,同時也有數不盡的美食可以享用」。臺北以行動證明世界設計之都計畫將不只是個口號,更是不斷提升的過程。
圖片資料提供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