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獨立精神,闖出木藝新品牌
使用回收木料進行設計的木子到森,從小小工作室發展為獨立設計品牌,從市集擺攤一路發展超過5年,李易達堅持手作精神不僅打響名號,新成立的品牌展售店也成為手作品牌的推廣基地。
近幾年,在台南冒出頭的獨立品牌不少,其中已發展5年的木子到森(MoziDozen)因專注於精巧的木藝創作而一枝獨秀。從擺攤一路走來,去年品牌創辦人同時也是設計師的李易達決定Open Studio,圍繞著品牌核心精神成立小賣舖,推廣具有相同想法的設計選物。
市集擺攤打入文創市場
並非設計背景出身的李易達,就讀的是研究模造生產的專門科系,有心朝向木藝創作的他,學生時期便將獎學金全數用於購買設備,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研究。到了退伍,他隨即在高雄租了一個小房間,成立一人工作室。
創業初期,品牌未能負擔店鋪租金,只能在市集擺攤販售。五年前,高雄文創風氣尚未興起,前半年的經營狀況不樂觀,盈餘甚至不夠支付工作室每個月七千元的租金。後來,在友人邀約合夥之下,李易達決定轉戰市場,以和高雄差不多的租金成本,將工作室遷至台南。到了台南之後,由於咖啡館或小商鋪提供大量的寄賣機會,才使品牌逐漸穩定,並能收支平衡。
隨著市場反應穩定,多數人會選擇走上量化,使利潤倍數成長。然而,李易達並不這麼做,他選擇維持固定產量,但將產品的質料與細膩度提升,藉由設計品質進階來提升訂價。李易達認為,木子到森所代表的精神是獨立,凡是都要堅持自己來。
打破思考限制提升獨特性
一般工業設計的設計模式通常前端完成設計圖後,便委由工廠進行打樣,經過反覆修正定案,最後才能進入生產線。無論生產端是由人工一個個製做,或是採用開模鑄造大量生產,對於極度要求的設計者而言,反覆修正至完美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成本並非小眾品牌所能負擔。
所以,李易達一開始就決定所有創作都必須從頭到尾自己來。他前前後後投入20多萬資金購買木工設備,工作室內所有設備加起來,幾乎等同一間木工廠的所有機能。「這筆投資非常划算,因為這意味著木子到森的商品從畫圖到木工在一個小房間內就能完成;而降低生產成本的最大好處,就是創作思考的限制也減少了。」
然而,降低成本卻不意味著提升利潤空間,手藝者通常面臨的最大瓶頸是時間壓力。尤其,李易達的創作中有不少不規則的曲線造型,製作起來更加耗時費工;例如大受歡迎的鹿角燈,光是製做一對鹿角花要花費的時間等同於製做三個身體底座。為了平衡時間成本,木子到森的訂價策略直接依照所費時間來計算。李易達表示:「我認為這是反映工藝複雜度最直接的方法。」
另類量化鼓勵小品牌誕生
從一開始的木筆創作,到後來陸續開發木時鐘、吐司杯墊、碟子等,隨著技巧累積純熟,李易達將創作重心移轉到難度更高的木燈具開發。當定量生產的商品與客製化商品兼容並蓄,使成本、時間、利潤分配達到平衡,木子到森品牌發展至成熟期,李易達於是將工作室擴大,搬遷至現今的位址,一棟三層樓的老宅。新所的租金大約2萬,基本開銷雖然提高了兩倍,但因為房子空間很大,李易達使用分成三等份,即一樓賣鋪(含寄賣小店)、二樓民宿、三樓住家兼工作室,使額外多出來的空間可以獨立運作,自行平衡租金成本。(2015年8月已結束,搬遷至新營鐵線橋)
過去五年,木子到森品牌發展規模從一個人到兩了人維持了很了長一段時間,近來才招收助理發展到三個人的規模;而新加入行列的助理在李易達的要求下,也開始獨立發展品牌。「我希望夥伴都是以獨立創作人的身分前來,他們除了協助創作與營運,更要有自己的創作想法,如此,台灣才能有很多像木子到森一樣的獨立品牌,才能使手創市場因豐富多元而壯大。」
本文選自LaVie出版書籍《風格小店創業學》,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風格小店創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