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詠文與柏菲利 「為愛走天涯」:定居台南、接案全世界
果多設計by associates有兩位設計師,台灣人楊詠雯與來自德國的柏菲利(Felix von Bomhard)。他們兩位在英國倫敦相識,二〇一〇年一起共事於德裔設計師所創辦的公司「 Thomas Manss & Company」。沒想到在幾年後柏菲利竟被楊詠雯「拐」回台灣,也同時愛上台南這個老城市。
先觀察產業環境,再決定下一步
楊詠雯在二〇〇五年到英國念書,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在二〇〇七年完成學業後,就一直留在英國工作,隨後展開了平面設計師的工作。柏菲利雖然出生德國,但在求學與工作路上,先後到過西班牙、法國巴黎,最後二〇一〇年遷居英國時遇上了楊詠雯,共譜戀曲後倆人決定在二〇一〇年回到台灣,並在今年(二〇一四年)完成終身大事。
目前果多設計的位址在公園路的一棟樓房裡。這房子雖有三層樓,但其實是各自為政:一樓是商家、二樓是咖啡館,果多則承租三樓一處幾坪的空間。果多辦公室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如同初見兩位設計師的感覺,簡單俐落、沒有多餘的裝飾。裡頭幾張桌子與電腦、舒適的大沙發,一眼就看盡了所有。
為什麼要回到台南呢?在國外多年讓楊詠雯興起了想家的念頭。「要不要回到台灣」這件事,一直是她內心很矛盾的衝突。倫敦的產業條件雖好,但相對地生活消費物價高,薪資幾乎有一半投資在租房子上;然而若是回到台灣,頂著外國知名設計學院畢業的光環與工作經歷,在不同國家、文化背景與產業脈絡下,所背負的壓力其實不會輕鬆到哪去。
「在台灣,最常聽見客戶說:『這個我也想得出來啊!』」楊詠雯坐在老公柏菲利身旁,眨著眼睛說。「還有!客戶會說:『這個看起來太單調,我還要加那個跟這個。』」 簡單來說,在英國的產業環境,客戶會尊重專業,設計師與客戶會是平等的交流;台灣的設計環境與觀念雖有逐步改善中,但是大多數的客戶還是會把設計師當作員工,甚至對專業這件事,是不那麼當作一回事的。
堅持自我風格,以實力說服客戶
二〇一二年楊詠雯決定先回台灣試水溫,剛好意外遇上有人來接洽設計案,慢慢地設計案件的數量越來越多。她在與柏菲利討論後,柏菲利辭掉英國的工作,與她一起留在台南打拚,創立了果多設計。
選擇台南作為公司的所在,除了楊詠雯本身是台南人外,更重要是地緣所帶來的人脈關係。雖然台北設計環境較為完善,但是人生地不熟,必須要重頭開始。與其要花時間尋找案源與建立人脈,倒不如回到熟悉台南,至少也比較安心。
很幸運地,楊詠雯回到台南後陸續接了府都建設的識別規劃、二〇一三年愛情城市視覺設計等大案子。她分析目前台灣的設計大多還是偏屬日系風格,但因為她與柏菲利偏向西方脈絡,因此府都建設希望她們能夠帶入歐洲風格,產生新的火花。放手一搏的結果,紅色的貨櫃屋果然吸引大眾目光,創造話題。
最後就連奇美博物館也找上門,並且確定部分設計交由果多來承接。當她向柏菲利表示:「有個博物館的案子時」,柏菲利還以為是像國外常見的小小館舍。等到親眼參觀奇美博物館內部後,柏菲利驚訝不已,也確定果多設計終於穩定地上了軌道。
身分與心境轉變,用經驗開發新市場
從員工身分轉換到老闆、本是設計師卻還要身兼業務去找案源、說服客戶,從心境上來說,楊詠雯經歷了一段陣痛期。偶爾也會想著回到英國的好處,能夠準時上下班、無須擔心下個案子從哪來、薪水發不發得出來,不過這都只是發發牢騷。
但老公柏菲利反而適應得很好,不管是天氣、環境或是飲食。甚至每當與客戶接洽時,客戶都會期待看見柏菲利與楊詠雯一同出席。「他不用說話都沒關係,只要他出席就可以了!」楊詠雯哈哈大笑,沒想到「洋老公」竟成了果多的吉祥物。
果多設計立足台南,不過眼光已經精準地瞄準中國市場。面對中國的設計環境,雖然觀念上落差很大,但有了台灣經驗後,楊詠雯與柏菲利更有信心前進中國,將多元的文化思維帶入中國,創造新的可能。
採訪—蘇茵慧 攝影—陳志華
本文選自LaVie出版書籍《台南自轉人生》,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台南自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