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臺北美術獎》經過初審、複審、決審三階段評選過程,共選出16名藝術家進入決審名單,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宣布由藝術家紀紐約以錄像及複合媒材作品〈運動三部曲〉榮獲首獎。
本屆臺北美術獎經由為期10週的線上徵件,共計325件遞件作品符合參賽資格。經由7位評審委員: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北美館館長黃海鳴、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薛保瑕﹅東海大學美術所專任副教授林平﹅藝術家莊普、獨立策展人徐文瑞及北美館助理研究員蕭淑文,以線上系統審查作品內容,選出31件(組)作品進入第二階段複審。複審參賽者親自到館說明創作理念與展覽實際呈現規劃後,評委依簡報內容,決定共16名藝術家暨作品進入決賽。決賽創作者平均年齡約30歲,作品媒材及形式多元。
評審委員薛保瑕評論本次台北美術獎認為,本次評審委員票數共識性高,評委除了個人看法之外,也關注創作者的創作自述,觀察創作者如何表達作品的與創作主旨。針對此次首獎及五名優勝獎等共六件作品,薛保瑕提出兩點關注的方向:一是本屆藝術家暨獲獎作品,以更宏觀的角度關注台灣在地文化,並以細膩的創作手法,使用複合媒材、影像、物件,甚而自我表白、行動及身體姿態等穿插介入場域,帶入了創作者關注的社會現象,營造出更具活動力的藝術場域。本屆得獎作品以藝術結構出社會及歷史的多項度,與社會現實連結度高,不同於過往評述中台灣年輕創作者過於關注自身內省的現象。第二個方向是作品中的動態關係與新感知,除了觀者進入作品中的身體移動,作品所使用的物件與布展思維,也再次與歷史、在地結合,並將「事件」作為擷取對象,「新事件」隨著觀者的行動參與產生新的定義與連結,隨而擴散出場域的「新感知」。
首獎得主紀紐約〈運動三部曲〉包含三件作品:〈莫名綻放〉依寶藏巖的地理環境結構﹅羽球運動的動態情狀,型塑足以介入此地域的新事件;而〈三角桌〉則依高雄弔詭畫廊的幾何造型建築體,發展隨等腰三角形球桌形狀順勢而生的另類的乒乓球運動模式。〈八角圓〉則藉由身體搖晃著特製的八角呼拉圈,帶出台南府城的溝渠特徵及隱含的歷史脈絡。評審委員薛保瑕評論紀紐約作品提到:「無論是針對台南城市的歷史紋理,所探究出跨越時空的巷弄交疊之處,據此所製作出的『八角形呼拉圈』;或是以傾斜的三角桌,引發不同於常態的運動模式;或是觀察寶藏嚴特殊地形後,在多處不同的地點進行不容易、也不易展開地羽球運動。這些非常態的運動模式,皆突顯出可辨識但不尋常的時空軌跡;而作品分置的方式,也將現有的展示空間解構為多向度的交錯空間,交互促成這件作品耐人尋味與發人深省之處。」
獲優選獎藝術家共有五名:分別為曹淳〈Joachim女士的行李箱〉、饒加恩〈紋徽〉、林俊良〈查理布朗拜訪犘陀撒洋〉、倪灝〈夜雕塑〉及簡翊洪〈男孩與叔叔〉。
曹淳〈Joachim女士的行李箱〉,透過拾獲已故鄰居的一只皮箱開啟作品的發展軸線,在解碼行李箱鎖頭的過程中,透過在箱內的物件及探索其中的敘事,藝術家建構出對這位女士的想像。
饒加恩的作品〈紋徽〉以手繪圖像、立體裝置結合文字敘述,藉由符號重組的過程,重新審思台灣島嶼歷經被殖民時期所遺留的產物,巧妙地詮釋歷史事蹟,也對既定物件及史事拋出提問,為觀者提供開放的視角。
林俊良的作品〈查理布朗拜訪犘陀撒洋〉處理回憶與身分議題,查理布朗與犘陀撒洋兩個角色中,查理布朗深信文字記載的實質功能與流傳價值;犘陀撒洋卻依賴原住民一貫使用的口述文化,相信語境足以傳達思想及歷史。觀眾進入展場暗室後,將接收來自口述(聽)與書寫(閱讀)的訊息「你願意開始耹聽嗎?」,並獨立在腦海中創造「文字事件」,進而收集資訊並轉換成個人可解讀的語碼。
倪灝的〈夜雕塑〉複合媒材裝置,結合錄像、平面攝影與立體餐車,運用光源營造夜間飄雨的詭譎氛圍,其現成物及材料的使用也對消費主義社會提出反思與想像。
簡翊洪的作品〈男孩與叔叔〉,藉由設定的人物符號,作為自身情感與認同的視覺辯證,畫面設定結合真實生活情節,也投射出創作者遐想的具體樣貌。
「臺北美術獎」為台灣當代藝術圈重要且具前瞻性指標的年度競賽展,至今為第十四年舉辦,多年來的累積已成為藝壇新秀展現創作能量的舞台。為鼓勵創作者深化作品內涵、精鍊藝術表現形式,北美館於2010年進行競賽辦法改制,特別提高獎勵獎金,並提供首獎獲獎者於館內舉辦一次個展。
2014臺北美術獎
展出日期:12月27日至2015年3月8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二樓D、E、F展覽室
資料圖片來自 臺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