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動人心《聽我,看我,告訴我》 傳頌法國的奇蹟故事

【聽我,看我,告訴我】中文正式預告│1/9愛不止息

 

伊莎貝拉卡蕾與聾盲女搏鬥 春風化雨卻演變成修道院全武行

法國凱薩獎影后伊莎貝拉卡蕾(Isabelle Carre),過去曾在導演尚皮耶亞莫斯(Jean-Pierre Ameris)執導的【愛情的完美配方】(Romantics Anonymous)當中飾演甜美的巧克力烘培師形象深植人心,此次兩人再度攜手合作新片【聽我,看我,告訴我】(Marie’s Story),她竟然不惜卸下影后光環,洗盡鉛華飾演與頑病纏鬥的修女。片中她為了教育天生失聰失明的野蠻女孩瑪莉,在缺乏教育資源的環境裡,日復一日重複教導,還不厭其煩地與性格蠻橫的瑪莉有多次肢體衝突,在不畏死神步步逼近下,將「母愛」發揮極至。她看了劇本大受感動而接演,並勤學六個月的手語,將戲中所有失聰女孩當作是自己小孩一般看待,透過「另類語言」了解無聲的世界。這部宛如法國版「海倫凱勒」的真實故事【聽我,看我,告訴我】(1/9)在台上映。

 

這次為了能與失聰素人演員愛莉亞娜芮娃(Ariana Rivoire)有更多互動,開拍前伊莎貝拉便特地跑去拜師學習手語,沒想到這個另類語言一學便讓她欲罷不能,竟一頭栽進去鑽研長達六個多月,成功內化成新的溝通方式,不僅可以更方便指導失聰演員們演戲,還在拍片現場用手語「談笑風生」,甚至差點忘記自己會用嘴巴溝通。她和愛莉亞娜時常大聊懷舊電影,因此得知身為手語發源地之一的法國竟然曾一度禁止使用手語,導致極少數人學習了解,再加上法國片並沒有字幕,所以失聰人士幾乎只能看好萊塢英文電影,看過的國片屈指可數。同時她還提到導演出色的指導,讓無聲與有聲的兩種世界完美結合,希望透過電影讓大家更了解,探索世界不單單只是倚靠單一種溝通方式。

 

她在片中為了指導又聾又盲、行為猶如野獸般粗暴的小女孩學會手語,不斷耐心地反覆指導手語動作,沒想到竟在修道院的餐廳上,跟失聰演員愛莉亞娜芮娃「搏鬥」上演全武行戲碼。因為愛莉亞娜第一次演戲無法拿捏輕重,使得兩人每一次的扭打都是真實的「拳拳到肉」,光靠一場在餐廳用餐的戲,為了要好好讓女孩瑪莉學會餐桌禮儀,卻到最後爆發肢體衝突,從桌上摔滾到桌底,在承受皮肉之痛卻又必須控制力道的狀況下,讓伊莎貝拉卡蕾直呼跟愛莉亞娜對戲簡直是一場硬仗!現實生活中卻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的伊莎貝拉卡蕾,在看完劇本後,了解到雖然飾演無兒女的修女一角,卻仍須發揮出女性與天俱來的母性,並投入真實的母愛情感,自動為劇本角色之間添上一層濃密親情。

 

劇情簡介

這部冬日最撼動人心的電影【聽我,看我,告訴我】,描述19世紀中後期法國一家修道院所傳頌的奇蹟故事。天生聽不到也看不見的瑪莉賀旦,以頑強的生命力對抗先天條件的不足,際遇猶如法版「海倫凱勒」勵志感人。日前在私立金陵女中與崇光女中舉辦特別放映活動,映後反應熱烈,尤其身為天主教學校,女師生們感同身受、熱淚盈眶,現場氣氛溫馨感人。盧卡諾影展首映後,萬人催淚感動推薦,並獲得「廣場之夜單元特別獎」殊榮,國際媒體佳評如潮,更預言此片將會是一部撼動人心的經典。

 

詳細電影資訊請上前景官網粉絲專頁查詢。

 

 

 

圖文資料提供  前景娛樂

獨立藝術出版在台灣!「挪石社 nos:books」與「dmp editions」對談何謂藝術書

獨立藝術出版在台灣!「挪石社 nos:books」與「dmp editions」談何謂藝術書

「藝術」和「書」拆開來看不難理解,但「藝術書」到底是何種組成?對台灣兩家重要的獨立藝術出版社——挪石社 nos:books 與 dmp editions 來說,正代表著對藝術、印刷品兩種載體的無限熱情與可能。

在談論書的場合,不只一次聽見有人用「傳奇」形容「挪石社」。創辦人暨主編和孜(Son Ni)自2000年代的創意市集起步,但對創作文創商品、製作自己都不使用的東西越來越感到不解,想更單純地面對作品,而轉往藝術書領域發展並成立了挪石社。後來與來自香港的藝術家智海結識,出版50幾本藝術書籍,足跡遍及台、港、歐美等各城市,並活躍於國際藝術書展,十幾年來啟發許多台灣的藝術與文化工作者。

獨立出版人Shauba便是在創意市集與和孜認識,她早年以攝影刊物《Waterfall》、生活與藝術雜誌《Not Today》等打響名號,近年則專注經營獨立藝術出版社「dmp editions」,探索更多元的主題,吸引不少台灣與國際藝術家合作。在台灣,書本買氣已很低迷,藝術書往往更是比小眾還小眾。挪石社與dmp editions是如何思考這項創作媒介?背後又藏著什麼樣的甘苦與祕辛?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挪石社長期合作的藝術家包含黃海欣,此作《巴塞爾藝術展》描畫了疫情前的全球化藝術市場盛世。(圖片提供:挪石社)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dmp推出的奇妙小報Sidewalk,A3大小,主題隨性,開放訂閱與投稿,已出版6期;亦舉辦人行道寫生大賽,並將得獎之作收錄於小報中。(圖片提供:dmp editions)

Q:你們會如何定義「藝術出版」或自己正在從事的事?它跟一般出版業有什麼不同?

 挪石社  我們沒有做過一般的出版業,但我覺得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有時一些藝術家會主動找我們合作,如果他的概念已經很完整、明確,這種案子我通常不會接,因為這代表他們自己其實也有能力完成這本書。我們會跟一位藝術家合作,通常是已經觀察他的作品一陣子了、對他的創作也有很多想法,才會提議:不然我們來做一個不一樣的東西好不好?所以跟我們合作的藝術家,通常都要願意給彼此信任感和創作空間。否則,大部分的藝術家會比較像是想為自己做一個「作品集」,而不是藝術書。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Son Ni本人的創作以drawing為主,今年出版漫畫作品《彩排》。(圖片提供:挪石社)

 dmp editions 如果拿影視產業來比喻,藝術出版社的角色可能有點像製片公司,負責「把作品做出來給觀眾看」。但如果出版社像一般製片公司,那我們就比較像獨立製片,資源相對沒那麼多,像資金籌措或找能賣座的演員這些,都比較缺乏,所以需要在更多細節上花心思。像挪石社說的,我們對於內容的處理也會希望有更多掌控權,而不是你給我一整包內容,然後我幫你把內容排上去變成書而已。藝術書的概念更像是「用一本書看一場展覽」,而不是單純地閱讀文字資訊。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dmp出版導演、藝術家李奧森的《我下了車光線明亮》。(圖片提供:dmp editions)

Q:從事藝術出版,最辛苦和最有趣的地方分別是什麼?

 挪石社 雖然獨立藝術出版社的資源比不上大型出版社,但我覺得資源少有資源少的作法,這方面倒不覺得特別辛苦。反而是我們不太懂網路操作,做網路的方式很old school,像電子布告欄一樣。而且每次出一本新書,我們也不太知道怎麼樣去介紹,都是到了書展上講了幾次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介紹!觀眾吃這一 套!」所以,我需要花點時間才知道怎麼把一本書的重點講出來。辦線下活動也好累喔!雖然想和大家分享好東西,但有沒有人來也充滿不確定性,壓力滿大的。但如果做到一本自己覺得滿不錯的書,藝術家也滿意,甚至喜歡的書能夠賣得好⋯⋯都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智海本人近作《觀景窗》,開放讀者自由取景,決定本書內容,獲2024 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銀獎。(圖片提供:挪石社)
(圖片提供:挪石社)
(圖片提供:挪石社)

 dmp editions 辛苦⋯⋯如果單純以這個工作內容來說的話,我是覺得還好啦!真的超級辛苦的地方應該是溝通吧。只要牽扯到溝通,而且要溝通的人越多,這件事情就會越困難。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dmp與丹麥合作的《颱風:在台灣新成形的藝術風眼中》,兩冊收錄近30組台灣重要當代藝術家。(圖片提供:dmp editions)

Q:在出版者的身分以外,你們本身也都是藝術書 創作者,這兩種身分之間有什麼相互影響?

 挪石社 比較負面的影響是時間不夠,想做的事太多,要平衡就要仔細安排好時間。正面的話,會比較從藝術家的角度去思考事情,溝通上順利很多。有些藝術家在意的地方我們也懂,有時候他卡住了,我們就能從他的角度去溝通,讓藝術家更容易理解跟放手一些執著。我本身主要 是畫drawing(廣義的繪畫),智海則從事油畫跟漫畫創作,做書也能幫助我們在創作邏輯上的思考更順利。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挪石社出版袖珍口袋書《Out of Office》,是法國音樂人Luc Jolivet 觀察到台灣人喜歡把辦公椅推到戶外的可愛紀錄。(圖片提供:挪石社)

 dmp editions 時間的確不夠用!而且我的角色比較多元,除了創作者、出版社,還有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狀態。作為創作者的時候最簡單,因為只要對自己負責就好了;如果單純作為出版社——像我今年合作的兩本書——那只要從出版社的角度去給意見就好;但如果要跟某位藝術家合作,我會需要「共同創作」,同時還必須以一個出版社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但我自己在這3個角色之間都是切割得很清楚的,切換起來還算ok。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Shauba Chang個人創作系列計畫,自詡「極主觀雜誌」,內容聚焦生活瑣事。(圖片提供:dmp editions)

Q:請和我們分享一些品牌最近出版的作品,以及背後的創作故事。

 挪石社 2022年我們跟陳藝堂合作了《A Cut of Etang》。以往我們都是以書本為主,展覽為副,但這次反過來,先辦展覽再做書。在展覽中,我們安排了300多張照片,還有一本空白相本,讓觀眾挑選喜歡的照片帶回家。後來,我們根據最多人選的和完全沒人選的照片,將書籍裝幀編排成上下兩部分——上部是最多人選的40張,下部是沒人選的40張。本書由觀眾挑選的數據作為編輯方法,算是一個跳脫常規編輯思維的有趣計畫。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挪石社出版陳藝堂攝影集《A Cut of Etang》。(圖片提供:挪石社)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挪石社在攝影集 《A Cut of Etang》翻轉了常規的編輯思考,在陳藝堂《一杯池塘》攝影展時邀請觀眾選購照片,並整理出最受 / 不受歡迎的各40幅照片,分割成上下兩半結合成冊。(圖片提供:挪石社)

今年我們還出版了《雅賊指南》,一本教你80種「偷書」方式的書。這是美國藝術家David Horvitz 的作品,原版出版已經有30幾種語言版本,這次找我們合作繁體中文版。在翻譯上他們特別要求要加入一些台灣特色,例如原文的語境或物件,我們替換為珍珠奶茶、貓砂以 及藍綠議題之類,讓書更貼近在地文化。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挪石社與鴿子出版社合作之《雅賊指南:天一亮、眼一睜,拿了書就跑》,是一本介紹了80種詳細偷書方法的機智偷書指南,內容在原作基礎上,結合台灣在地特色轉譯。(圖片提供:挪石社)

 dmp editions 今年dmp沒有完全自己做書,都是和不同單位合作。一本是《Typhoon》,丹麥藝術家組合Tofu Collective的背景是亞洲當代藝術研究,所以希望以類似期刊的方式,一輯一輯地去討論不同地區的當代藝術——第一輯他們想來台灣,因為他們很喜歡台灣。我們從去年5月開始定期線上會議,過程非常繁瑣漫長,直到今年5月在台灣辦新書發表時才終於再次實體見到他們,所以印象比較深刻。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圖片提供:dmp editions)

另一個合作是《yyin. volume 1》,是實踐大學媒傳所學生Yagi的畢業製作。他以「陰性」為主題,找了7組創作者和設計師合作,創作內容包括音樂、服裝、舞蹈等,每組的作品都很不同。因為Yagi本身就是設計師,還組了自己的編輯團隊,所以這次我的角色比較像顧問,在後端協助他們完成這本書。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dmp最新計畫,Shauba為設計師Yagi之刊物《yyin.》擔任設計指導,近日已於各大藝術書展熱騰騰現身,12月正式出刊。(圖片提供:dmp editions)

Q:如何看待台灣的藝術出版社群?跟國外有什麼不同?

 挪石社 台灣是很平面性的發展,大部分是藝術家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有地方賣就賣。但就缺乏層級式的進程,很多人出一、兩本書就不做了,導致同質性高,風格、脈絡或生產模式都很接近,入門得很快,離開得也很快。我會覺得滿可惜的,因為創作需要時間去慢慢發展自己的語彙。

 dmp editions 國外由出版社和藝術家自費出版的比例,可能是5:5到7:3之間,但台灣大概是1:9,沒有出版社關注的議題框限,各種發揮空間算很多!最需要被突破的瓶頸其實就是「市場」本身——雖然相比10年前有所成長,但大家對藝術書還是不太理解,這方面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dmp出版的 《攝影泡沫紅茶》,為台灣攝影師鄭弘敬與汪正翔的一年計劃,收錄照片和筆記,試圖產出另一種觀看攝影的方式。(圖片提供:dmp editions)

 挪石社 雖然周邊產品比較好入手、好理解,或容易銷售,但作品本身並不需要依附在產品上。書本身是一種很好的載體,很好表達創作和意念的媒介,能釋放巨大的創作能量。所以還是期待有更多人做書、看書、買書。好的創作者更可以成為出版社,帶動更多人參與,讓整個環境活絡起來。

挪石社
獨立印刷出版社,2008年成立於台北。主要出版藝術家的意念、行為,出版品於網站發售,並發行至台港歐美各城市,每年巡迴參加各國藝術書展;2021年起營運實體空間nos:bookspace。

dmp editions
2016年成立於台北,出版部門與藝術家、策展人合作生產藝術書籍,並持續發行訂閱制紙本小報《Sidewalk》。「dmp projects」的其餘部門業務則涵蓋編輯企劃、設計、產品、策展、活動等。

採訪整理|郭振宇 攝影|朱淇宏 圖片提供|挪石社、dmp editions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本年度即將邁入尾聲,Adobe也公布了對於2025年的創意趨勢預測報告。在當前充滿挑戰的時代,科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日益加深,許多人因此渴望從螢幕中抽離。然而,Adobe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人們既想要逃離現實,卻又渴望真實的體驗。

這樣的趨勢也反映在創意產業中:創作者運用超現實視覺效果、幽默視角、沉浸式體驗等方式跳脫真實世界。以下是Adobe針對2025年創意領域發展所歸納出的4個關鍵趨勢,或許能將這些靈感融入你的下一個創作中:

#01 奇幻邊界(Fantastic Frontiers)

Adobe分析,科技與文化的結合將在明年持續發展。這些富有想像力、超現實的視覺成果(特別是在遊戲領域)建立出魔幻的未知世界,反映了人們逃避現實的渴望。而生成式AI的應用,更對創作過程造成革命性的改變,讓創作者實踐天馬行空的想像,描繪出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延伸閱讀:專訪英國新媒體藝術團隊Universal Everything:在人為與科技對立間,生成想像力的無限宇宙!

延伸閱讀: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 × 張碩尹聊創作:從電玩遊戲談到科技與AI的藝術思考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Universal Everything「Transfiguration」(圖片提供:Universal Everything)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必勝客廣告MV「就愛逗陣HOT」(圖片提供:李亦凡)

#02 輕鬆與幽默(Levity and Laughter)

幽默,永遠是吸引觀眾的不敗法則。幽默內容比嚴肅內容更容易被記住與分享,在2023年坎城影展上,就有52%的得獎影片為喜劇,比2022年增長了43%。在社群媒體上,幽默貼文則為品牌提供了一種溫和處理嚴肅話題的方法,不僅讓內容更具互動性,也更容易觸及廣大的受眾。

延伸閱讀:讓商品成為第二焦點的另類溝通!專訪德國廣告公司INGO Hamburg,解密IKEA、漢堡王等廣告創意策略

延伸閱讀:倫敦博物館「鴿子和黃金便便」新識別!Uncommon幽默轉譯倫敦與野鴿的愛恨情仇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IKEA廣告「Don’t worry, you can afford it.」(圖片提供:INGO Hamburg)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倫敦博物館2024新版品牌識別(圖片來源:London Museum)

#03 時間錯位(Time Warp)

Adobe預期,隨著太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復古未來主義將成為創意新潮流。從古羅馬、咆哮的1920年代到搖擺的1970年代,不同時代的元素將被重新混合,再加上AI的加持,創造出獨特的美學語言。而這種時代的錯位感,也格外吸引未曾經歷那些時期的Z世代,展開對過往的想像與懷舊情懷,為這一趨勢注入新的活力。

延伸閱讀:台電宿舍化身「潮電Bar&RecordStore」!聚焦當代電子樂的霓虹潮流感空間

延伸閱讀:嘉義舊城夜晚的無聲狂歡!走進百年建築「東門町1923」的復古派對,遊街去看漫才、跳搖擺舞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潮電Bar&RecordStore」(圖片提供:雙好設計)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嘉義「東門町1923」無聲派對(圖片提供:留白計畫)

#04 沉浸式吸引力(Immersive Appeal)

隨著螢幕時間的增長,人們越來越渴望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從沉浸式藝術裝置、主題公園到體驗式購物,品牌在體驗設計中融合五感,將消費者帶入品牌所建構的宇宙中。透過創造驚喜、激發喜悅,這種趨勢有效緩解螢幕疲勞,同時為人們帶來更具深度的參與感與樂趣。

延伸閱讀:住進teamLab作品裡!日本茨城「五浦幽谷隱田跡溫泉」開幕,結合藝術與自然的旅宿體驗

延伸閱讀:穿越LV行李箱隧道、感受360°的創意靈感!曼谷LV The Place「Visionary Journeys」沉浸式主題展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teamLab日本茨城「五浦幽谷隱田跡溫泉」(圖片來源:teamLab)
Adobe公布「2025創意趨勢預測」!4大關鍵反映出「逃離現實」與「渴望真實體驗」的矛盾狀態
曼谷LV The Place「Visionary Journeys」沉浸式主題展(圖片提供:OMA)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