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比賽。一隻腕錶。一個傳奇。
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Rolex 24 At Daytona®)結合獨特的傾斜賽道和路段,車手更要在晚間駕駛超過12小時,因此被視為最艱辛的賽事。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是賽車界的矚目盛事,儘管要求極為嚴苛,但每屆均吸引全球最頂尖的車手參與其中,讓現代賽車不斷挑戰極限,堪為人類與機械的終極考驗。
在北美洲舉行的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與歐洲利曼24小時耐力賽(24 Hours of Le Mans)具同等地位。此賽事更超越賽車世界,走進流行文化的領域。這項比賽一般簡稱為“勞力士賽事”,自成立開始便與利曼和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12 Hours of Sebring)並稱國際耐力賽“三冠賽。勞力士自1950年代後期一直支持在迪通拿沙灘舉行的賽車活動,並於1992年開始成為這項傳奇車賽的冠名贊助商。
共同跨越50載
“ 勞力士迪通拿2 4 小時耐力賽” 是場晝夜不停進行的賽事,於2 0 1 2 年慶祝5 0 周年。一年後, 勞力士於1 9 6 3 年專為賽車手而設的宇宙計型迪通拿(Cosmograph Daytona) 計時腕錶亦走過半個世紀。迪通拿國際賽道是全美最快的跑道,品牌特別以“宇宙計型迪通拿”命名該腕錶,藉以紀念雙方的深厚淵源。
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一級方程式(F1)、全國運動汽車競賽協會(NASCAR)、印第賽車(IndyCar)和耐力賽的頂尖車手。早在賽事初期,優勝者便可獲頒一隻宇宙計型迪通拿腕錶。時至今日,宇宙計型迪通拿仍然被視為終極大獎,亦是賽事中令人夢寐以求的特別榮譽,別具意義。斯科特・普魯埃特(Scott Pruett)於2013年度賽前便表示:“一切都是為腕錶而戰。”最終,他和團隊順利勝出,普魯埃特亦第五度登上冠軍寶座。
凡講求精準的賽車比賽,都與蠔式恒動宇宙計型迪通拿腕錶可謂不謀而合。這件充滿驚喜的時計傑作盡顯速度和賽車世界的魅力。其標誌線條與賽車全速轉彎,同樣令人振奮。迪通拿腕錶配備測速計、三個錶盤和按鈕,專為測量駕駛時間及計算平均速度而設計,各個顯示均十分清晰。
競爭激烈
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在一月最後一個週六展開,當綠色旗幟落下,賽車世界不同領域的知名國際車手隨即開始競賽,在長達3.56英里(5.73公里)的高傾斜跑道上連續駕駛24小時,他們一般可以完成超過2,700英里(4,360公里)的路程。
各車隊均準備周密;在這項精英賽事勝出往往是當季邁向成功的跳板。著名車廠都對冠軍頭銜虎視眈眈,並會把最優秀的設備、知識和人才帶到現場。
在各種形式的賽車運動中,引擎的速度和可靠,以及車手和車隊的耐力都非常關鍵。而在耐力賽中,特別是長達24小時的賽事,這些元素變得加倍重要,集合起來更能直接決定最終結果。要在如此艱辛的情況下取勝,專注力、精神和技能缺一不可。即使是最細微的策略錯誤或是稍一分心,後果都不堪設想。2008年,奇普・甘納西車隊(Chip Ganassi Racing)締造傳奇,成為迪通拿的三連冠,這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賽車領域中,絕對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參賽者在24小時內不斷挑戰極限。各車隊之間的競爭亦非常激烈,到了星期日比賽結束時,各隊距離很可能只有數秒。2009年便見證著賽事有史以來最接近的賽果,前兩名僅僅相距0.167秒。
24小時作賽本身已是個挑戰,而於全年黑夜最長時分舉行的迪通拿,更使賽事難上加難。要在黑暗中駕駛超過13小時,整個團隊必須精確無誤,並且堅持到底。
控制車流一點也不容易,在晚間行駛更困難。入夜後,車隊不僅要克服首日下午開賽以來累積的疲勞,更要對抗困倦欲睡的自然本能。由晚間轉至星期日淩晨時分是賽事的一大關鍵時刻,車手必須謹慎應對。隨著太陽落下,車手開始變得疲倦,他們往往在此時犯下細微錯誤,但卻足以帶來慘痛後果。
起源
迪通拿沙灘註定是挑戰速度的場地。這個海灘本身狹長平坦,而且地質堅硬,是個名副其實的速度聖地。車手曾在這裡打破14項陸上速度記錄,其中五項由勞力士錶主瑪律科姆・坎貝爾爵士(Sir Malcolm Campbell)憑戰車“藍鳥” 所創下。1935年,坎貝爾締造時速276英里(每小時約445公里)的佳績,成為迪通拿沙灘的最高速度記錄。
當迪通拿沙灘路段(Daytona Beach Road Course)於1936年揭幕後,大眾轉而對原裝車賽感興趣。該路段一半位於沙灘,另一半則為沿海建成的狹窄賽道。到了1950年代,主辦單位計畫興建設有大型傾斜彎位的永久超速賽道,把速度推至新高。
迪通拿國際賽道:賽車運動的殿堂
於1959年開幕的迪通拿國際賽道是美國最快的賽車道,亦是全球首批超速賽道之一。時至今日,進場者無不對這條長2.5英里(4公里)的三棱橢圓形賽道印象深刻。其獨特設計充分迎合速度的需要。31度的斜彎位至最高點相距達十數米。高斜設計使汽車可極速轉彎而不必擔心滑離賽道,並讓看臺上的觀眾可在不同位置清晰觀看賽事。
建築工程是一大技術挑戰。專案工程師查理斯・蒙尼潘尼(Charles Moneypenny)
以獨創技術鋪設斜彎道的瀝青。鋪路機與固定在彎位頂點的推土機相連,以便在斜坡工作。此專利技術在日後亦用於興建其他賽道。
迪通拿國際賽道的設計在其他方面也獨一無二:打從開始,其創始人威廉・弗朗斯(William France Sr)便希望新賽道能達至國際標準。為吸引全球最佳車手前往迪通拿,大會把比賽劃分成跑車組別,這是當時賽車界的精英領域。而弗朗斯的終極革命概念是要在跑道的內圍興建賽車道,將傳統賽道與獨特的橢圓形斜彎道設計相結合。
此創新理念及後造就了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的誕生,讓美國賽道亦躍升至國際水準。
與保羅・紐曼的淵源
演員保羅・紐曼到中年才開始接觸賽車運動。1969年,四十多歲的他在電影《獲勝》(Winning)中扮演王牌車手,自此對賽車產生濃厚興趣。結果,他也成為一名賽車好手。
紐曼於1 9 7 2 年正式投身賽車行列, 其妻子瓊安・伍德沃德(J o a n n e Woodward)送上一只勞力士宇宙計型迪通拿腕錶。此後,每當紐曼在賽道上飛馳都會佩戴著這只腕錶,成為他熱愛賽車運動的標誌。其妻子亦在錶底鐫刻“Drive slowly”(開慢點)字樣作為護身符。此迪通拿腕錶多年來一直陪隨紐曼,從不間斷。這只腕錶搭配一個獨特錶盤,讓大家看到此腕錶便聯想到他,一些支持者和勞力士腕錶收藏家更直接把腕錶稱為“Paul Newman”(保羅・紐曼)。
1976年,紐曼在美國跑車俱樂部(Sports Car Club of America)舉辦的全國錦標賽中首度奪冠,翌年他在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上位列第五。於1979年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中,他以第二名衝線。1995年,年屆七十的紐曼在勞力士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的GTS-1組別中勝出。按照傳統,紐曼與所有優勝者一樣獲頒一只經典勞力士計時腕錶。不過他未戴上此腕錶,而是將之捐予慈善機構,他後來亦把奧斯卡獎項捐贈出去。
圖文資料提供 RO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