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南風工作室
關於台南的樸實可愛,總覺得靜下心來體會的還太少,接下來,我們將踏出城門,隨著透南風工作室,迎著微風與暖陽回到台南鄉村,以溫柔獨特的眼光挖掘藏於土地與老漁農夫的動人故事,感受最具生命力的台南在地氣息。
相遇在許久以前
總有人問起你們幾個是怎麼開始做《透南風》的,而我們總像是按下播音機「Replay」鍵似地再次說起那個從前:原本,嘉榮和于瑋在台南縣政府擔任文化局社區營造計畫的輔導團隊,而他們計劃的紀錄影片委託給玫如拍攝,雙方在這個社區營造的平台上合作了許多年,後來,台南縣跟台南市縣市合併,擔心農村從此被邊緣化的三個人開始合謀,決定要一起做些什麼,於是就「一起,透南風」,從2011年3月開始。
而透南風總是喜歡做一些費工的事,連《透南風》的命名,也是每人各提出十個左右的候選名單,從三、四十個名字當中一層一層票選出來。氣象學的「南風」講的是從南方吹拂上來的溫暖氣流,因為溫暖所以潮濕,這跟節氣運行是息息相關的自然現象,我們喜歡它蘊含的生命流動,同時,更期待可以吹起一股來自南方的風潮。
但當我們試著探詢朋友更多關於「透南風」的農漁生活印象,卻令人有點糗的沒聽到什麼好評。學甲紅茄社區的王重慶大哥說:「不要再透南風啦,魚塭的魚兒都翻肚了!」家住鹽水的陳瑩如小姐說:「透南風的時候衣服都不會乾……」最後總算聽到七股龍山社區的養殖達人吳天河先生說:「虱目魚苗就是在接近清明時節時繁衍,這時候吹南風氣候溫暖,所以我說透南風工作室這個『透南風』的名字,實在是取得真好。」當時正帶著漁村體驗活動的我,突然聽到阿伯的讚賞,還臉紅了一下。
希望南方農村與人的可貴要被看見
也總有人說:「你們都要到處去採訪,許多很偏僻的地方,很辛苦耶。」殊不知這樣的偏僻,正是我們安適且亟欲探詢的所在。透南風工頭嘉榮(正式的稱謂是透南風季刊總編)曾經引用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詩〈未走之路〉,在《透南風》新刊的分享會上介紹自己:
「在很久很久以後的某個地方,我會輕輕嘆息:樹林中有兩條岔路,而我 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一條路,而所有的不同,就此展開。」
多年來從事社區營造與影像文化紀錄的背景,養成了我們享受自然和風與曠野,喜於與人相會在土地與老屋群落的性格,所以相較於城區,我們更鍾情於鄉村故事的挖掘與呈現,而這也是透南風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希望南方農村與人的可貴要被看見。
許多時候我們只是在農村待著、看著,人物自動會出場,故事自然會上演。
我很喜歡無意間在台南後壁菁寮聚落遇見的一場連環劇,這裡的人們為了農曆七月底普渡所要祭拜的粽子,而提前二個月開始製作藺草繩,只單純為了綁粽子使用,在此之前,更是提前半年在水塘裡種下了藺草。
藺草是早期農村用來編織茄芷袋的水生植物,在塑膠尼龍繩未普及的年代,茄芷袋是廣被使用的生活用品,當時菁寮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編織茄芷袋為副業。而我在六月的某日,先看到幾位阿桑聚集在黃家古厝的水塘邊梳理採摘後的藺草,隔日再看見藺草們整齊舖曬在附近一處院埕裡,再隔個數日,又看見一綑一綑製好的藺草繩,一路追索下去,最後我在農曆七月底的八月下旬,吃到也拍攝到了散發著藺草香氣的美味粽子。
當我在菁寮土豆阿嬤家拍她綁藺草粽的時候,她不藏步地一樣樣說著細節,中間不經意地夾了一句話說:「我需不需要去換件衣服?不然人家看照片以為我都沒換衫。」原來是牆上掛著一幅透南風工作室去年拍的放大照片,照片中綁粽的土豆嬤正是穿著今天這一件紅衣衫,我說沒關係啦的繼續和土豆嬤邊聊邊拍、繼續作著筆記。
我們一次次地回到同一個地方、更深地結識同一群人,更一次次地藉著各種機緣,結識更多的人與更多地方,就像我們在2015年1月發刊的《透南風》雜誌第五期「嵐」所書寫的專題──編織檳榔宅的山居歲月,正是穿越了四年多的光陰所譜成的,一篇透南風故事。
完整報導請見「La Vie 2015年 1月號 第129期 台南--贏在講究好本事」
文:姜玫如 圖片:透南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