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Google Driverless Car以攝影機、電腦系統及Google圖資開始打造無人駕駛車時,我們可以說「嗯,那應該是科技公司搞出來的噱頭!」當一年前,瑞士汽車改裝廠與德國電信合作推出無人駕駛概念車時,我們也可以說「嗯,概念很不錯,但實用性不高!」但是當Mercedes Benz也推出F105無人駕駛「自行」概念車;Audi也以一輛市售的A7 Sportback加上成熟的自動科技,從加州的矽谷出發,以無人駕駛的方式,行駛約900公里抵達拉斯維加斯;而BMW也以四個雷射掃描器,在i3電動車上組成一個360度防撞系統,讓車主可以透過智慧型手錶,輕鬆在車外下個指令,就能夠讓車子自己停進車格裡。
暫且不管一旦這種「自行」車浪潮一旦全面啟動,男女老幼都不再需要考駕照、都可以擁有汽車,對應汽車廠的生意可以大到多麼令人難以想像,回到務實一點的問題,若車廠一旦開賣「自行」車,我們的生活將會有什麼改變?
從這個角度看,Mercedes Benz F105這類未來「自行」車,至少告訴我們四件事。
顛覆傳統汽車造形設計邏輯
「車子是人在駕駛,也就是說,車子必須反映出操控它的那個人的特質!在進入無人駕駛的「自行」車世代後,它要反映出誰的個性與價值?如果這個問題暫時不容易回答,那麼F105至少告訴我們,儘管它有著加長型S-Class的五米二身長,但卻不再需要氣派的外觀,而是更具有親和力的渾圓蛋型。設計師更需要著眼的重點在於如何提供全新境界的乘坐空間。
無形化的汽車機械結構
汽車是由引擎、底盤、傳動系統、車身等組合而成,而且像引擎變速箱這些機械結構,因為變動性極小,所以主導著一輛車的基本架構,但是未來這樣的想法將被完全顛覆!
F105集結了過去幾十年來,人們對未來汽車動力的落實想像,它搭載著以氫為燃料的插入式混合動力系統,換句話說,它利用氫燃料電池發電,然後再將電力送到位於後輪輪軸上的兩個電動馬達推動車子前進。換句話說,F105不僅不需使用石化燃料,而且更不需要像電動車沒電的時候還得到處找提供大電流的充電站,然後再等上幾個小時才能繼續行駛。F105只要補充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就可以提供272匹馬力動力,而且擁有高達1100km的最高行駛里程,極速也已經可以達到200km/h,比起其他汽油引擎車來說,整體性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且毫無廢氣汙染。
更重要是,F105的引擎被轉移到兩個後輪上,而傳統意義的燃料系統:體積達七十公升甚至更大的油箱,也轉成為燃料電池,塞進汽車平整化的底盤內,也就是說,傳統佔空間的機械結構,在像F105這類未來汽車身上再也看不到,除了輪子終究還是圓的之外,未來「自行」汽車的結構,將以人乘坐的車室空間為主要架構。
車艙是一個整體的空間
在駕駛人概念的年代,汽車座椅不管分成幾排,主流設計都是面向前方,但F105可不這麼想,因為既然車子已經自己可以處理行進與轉彎,那麼車上的空間與乘員,包括駕駛、駕駛座在內,就都應該被視為一個整體。所以F105的方向盤不僅設計為可自己收縮,前面兩張座椅更可以轉向後方,讓乘員可以面對面提高互動性。
當前座,尤其是駕駛座可以轉向後座,其實就已經宣告了駕駛已經不再是操控者的角色,他也只是乘員之一。在這個前提下,牽動著一個汽車設計的變革,就是傳統前、後車門的概念也將被對開式車門取代,畢竟配合一體式車室空間,對開式車門將更方便乘員進出。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問,取消了傳統B柱之後,車身的結構剛性會不會因此被犧牲掉?理論上不會,因為燃料電池的底盤架構,將會比傳統底盤更具結構強化的條件。此外,傳統車身剛性的概念,大多是針對駕駛者的操控感所提的訴求,而當車子自動駕駛之後,電腦理論上不會抱怨車子剛性不足,畢竟每一個過彎的速度選擇,都可以經過精確的理論計算,既不需勉強,也不需要去挑戰車輛極限。
強調未來汽車控制介面
傳統汽車的駕駛以駕駛座為中心,所有跟車輛有關的設定,不管是傳統旋鈕或是數位按鍵,都集中在駕駛者伸手可及的地方。在汽車設計史上,這類的問題也曾引發過許多不同爭辯,例如中控台介面是否應該以駕駛人為中心?贊成的一派以BMW為主,近年來許多車廠也都同意類似的設計概念,將中控台設計朝駕駛人略微偏斜。另外一股爭辯話題,是控制按鈕到底要多少才合理?有一段時期設計師喜歡把各式按鈕布滿中控台,強調這叫做高科技感,不過晚近以Mercedes Benz S-Class這類高度電子化的豪華車,主導了一個新的概念,認為車上控制按鍵應該盡量減少,將不必要的功能鍵通通收進數位化系統裡,才能利用高級材質,設計出豪華的車室質感,這些爭議點進入未來「自行」車年代,也都必須被重新思考。
F105從一體化的車室空間,帶出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當傳統意義的駕駛人可以離開駕駛座,那意味著他可以在車輛行進間,坐到任何一個座位上,假設車內僅他一個人,這時若有緊急狀況,他必須能在那個位置上,進行車輛的基本處理。或者說,車子的許多功能設定,必須要複製到每個座位上,才能讓乘員可以在車內自由移位,並且在任一個位置上都可以有著一定的車輛設定或控制權。
傳統機械架構下的車室空間,基本上不允許這種未來化的汽車控制概念,不過拜數位顯示與觸控科技之賜,前述的這些想像都不難完成。就像F105,不僅前擋風玻璃下方,傳統駕駛儀表的位置也設計成一個長條的數位顯示幕,甚至四個車門板上,也裝置了四片數位顯示螢幕,而這些數位螢幕也都同時具備觸控功能,讓車輛的功能設定,可以輕易地複製到四個座位上,也為駕駛座這個概念,提供了全然不同的詮釋。
從四大趨勢重點,可以看得到F105「自行」車概念,從技術上看起來,包括Mercedes Benz已經實際路測數百萬公里的燃料電池技術、高速運算的電腦與地圖資訊、可以自動判斷路況的雷達、快速攝影與影像辨識技術,甚至曲面數位顯示與觸控技術,當今的科技幾乎都已經可以具體落實了。但也因此,我們更需要更認真思考未來「自行」車所帶出的倫理問題,例如,當技術宣稱沒有問題,風險極低,但你真的準備好把小命交給攝影機鏡頭、電腦、無線通訊與定位系統所綜合而成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是乖乖抓緊方向盤來得踏實?另一方面,當車子沒有了傳統意義的駕駛人,那麼萬一出了意外,尤其造成了其它車輛或生命體的傷害,那責任要屬於誰?或許到了全面「自行」車的那麼一天,車與車之間可以做到自動閃避、萬無一失的安全機制,但在這之前,若路上有些車是人在駕駛,有些車是無人駕駛,那出了事故到底責任要怎麼判定?這類讓人傷透腦筋的新問題,恐怕在不久將來就會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逃都逃不掉了。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