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的生活概念 將成為世界主流 Thomas Sandell

La Vie 回歸自然的生活概念,將成為世界主流 Thomas Sandell

城市與建築乃美好生活的骨,溫暖人心的室內家居是肉,而充滿人性的設計則是當中湧動翻滾的血脈生機。北歐人追求的是對自己的負責,要做到「每個人每一天的每一件事,都預先被規劃了,都完整地被思考了」這樣的境界;是人與人間的尊重,亦是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共生。

 

北歐人不談天人合一, 因為已經身體力行。
Sandellsandberg Arkitekter的首席建築師ThomasSandell的室內設計中,有著夏天的光、冬夜的雪、秋日的風與春午的葉。北歐秋冬陽光稀微,所以用淡色系提升屋內空間的亮度,再以色彩增加溫暖與甜度。冬天嚴寒所以有效率的隔熱是基本要求,北歐四季分明,花開花謝,毫不躊躇,同時季節又有紀律的回歸,裝飾過度木器就無法保留原色與天然的紋理,玻璃器皿便應有如湖泊天光,隱含湖中矽土與森林密意。此外,北歐人不談眾生平等,因為社會已近平等、開放、民主、互助。Thomas Sandell認為建築空間,應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北歐人不談誠實,因為正直內化成為個人立身處事的標準,因此家具設計,簡潔、直接、乾淨,近乎極簡。


La Vie:斯堪地那維亞設計是否還有更深一層的社會意義?
Thomas Sandell(以下簡稱TS):設計不應該只是為富裕階層服務,設計應該是民主的,一般人擔得起的,斯堪地那維亞設計要讓所有的人都可以透過設計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La Vie:斯堪地那維亞設計在北歐不同國家所呈現的面貌為何?
TS:北歐與斯堪地那維亞概念是兩種體系。但在設計上普遍的說法是包含瑞典、芬蘭、丹麥為主的設計風格。以這三個國家的設計來說,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細分的話,芬蘭設計是純淨與自然的一種無華面貌,丹麥有著濃郁的職人色彩,50、60年代家具大師的風範仍影響至今,瑞典是介於自然與人之間的一種平衡。挪威則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它沒有設計的傳統,向來不是設計之地,但在這幾年,鋒芒畢露。比方Norway Says及許多的挪威建築事務所,都開始在國際上產生了影響力,它的風格是人類以樸質向自然致敬。


La Vie:你的設計作品,想要表達什麼樣的生活?
TS:一個快樂的,美好的生活。這種美好,是從每天的小事情所累積起來的,一個美好的門把、兩三個用心製做的茶杯、數張祖父所傳下來的原木椅子、咖啡與肉桂捲......那是個每天美好一點的生活,這樣簡單的概念。


La Vie:你的設計在近年來最大的轉變為何?
TS:沒有。我的設計理念始終如一, 我希望建立一個「現代的斯堪地那維亞風格」(Modern Scandinavian style),因此有人笑稱我是現代的斯堪地那維亞風格之父


La Vie:什麼是你心中的理想設計?
TS:回到人的層級來思考事情,這是體;以功能主義角度來執行,這是用。


La Vie:Sandellsandberg Arkitekter為人們帶來什麼樣的生活?
TS:心理層面是快樂的、能讓每日生活順利運作的、生理層面是愉悅的生活。


La Vie:瑞典的家居風格跟其他世界上的大都市有何不同?
TS:以功能主義為特色。家中的一切都預先被規劃了,一切都被仔細地思考,比方廚房多大,在當中操作者才能維持基本尊嚴,又比方孩童該有多少的生活空間,以及該如何被使用,這些這在二十世紀初的瑞典,都已經被前輩思考過並透過法律來清楚的規範。瑞典的家居風格不會大而無當,也不會小至壓迫人心的自由,永遠守在中庸(Lagom)。


La Vie:台北市未來在市中心可能有一個700億的交通樞紐公共建設國際標案,這樣的大型交通樞鈕的開發,如果你參與競圖,會如何規劃?
TS:我希望這個建設是「透明的」,因為量體巨大,更不應該阻斷城市的視覺流動;它是「開放邀請的」, 讓所有人都能進出、都能使用;它是「流體的」,人、交通與美好事物都在這邊發生、流轉;是「母性的」,有繁茂綠色,會呼吸跳動、溫暖而讓人想親近;是「自己自足的」,主體不是一個消耗能源的怪獸,它會透過太陽能、風力來生產能源。我們事務所已經在規劃類似這樣的建築了。


La Vie:你心中2050年的城市樣貌?
TS:城市持續重要,人口密度仍舊提昇,但是回歸田園的概念成為主流。鄉下會變成最令人渴望之所在,不是英國莊園別墅那樣的概念,而是有文化、有生命力的真正純樸小鎮。城市本體向上成長,但是綠色會覆蓋所有可見表面,空中花園、垂直農場,大樹森林與綿密草地取代水泥柏油。

 

 

文:馬克斯Max Wang 圖片提供:Sandellsandberg Arkitekter
本文選自第130期 La Vie 月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La Vie 2月號/2015 第130期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2024年底,由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台中「勤美術館」啟用。而隈研吾除親臨開幕記者會,也在分享會上,特別介紹了多件與勤美術館設計理念相近、融合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建築作品。

位於台中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於12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其為隈研吾在台的首座美術館作品。考量到周圍有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建築環繞,因此,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圖騰為設計靈感,運用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圈起建築及四周的互動動線,使其和諧地與街區、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而在曲面綠屋頂上,也建置了能灌溉植物的水源循環系統,之後人們也能順著階梯、踏上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走進勤美術館,也可見隈研吾大量運用木、水、岩或等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在室內也有如置身於森林裡面的體驗;高低起伏的地面設計,也營造出彷彿行走於山谷之間的律動感。

➔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一探隈研吾7件海外建築作品

龜老山展望台(日本,1994)

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與勤美術館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幾乎看不見建築本身」,實現了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的概念。隈研吾也特別強調屋頂的設計,在建築的中間打造一個開口,使建築本身與周圍的山坡及城市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國立競技場(日本,2019)

有別於大家多對體育場是厚重的印象,隈研吾以木頭材料及綠化來柔和建築外觀。他從奈良法隆寺屋簷底下的木頭組合排列汲取靈感,並透過精密計算,讓風能容易穿透每個木格柵,使體育場不用開空調,也能保有舒適感。

而在室內,隈研吾希望營造出在森林裡觀賽的氛圍,因此,在座椅設計上,便以落葉為整體意象,透過這些不同色調的座椅,使場內即便沒有太多觀眾時,背景也不會顯得過於孤單。

UCCA 陶美術館(中國,2024)

由於中國宜興素有「陶瓷之都」之稱,隈研吾將建築打造成猶如一座陶器山的形態,並在不同方向結合開洞的設計,呈現通透感,也營造出人與環境融為一體之感。而與當地工匠合作完成的立面,使用當地陶土燒製而成,凹凸不平的紋理與釉藥漸變的色彩,將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建國先賢紀念園(新加坡,施工中)

多數人聽到「紀念園」多會聯想到厚重莊嚴的氛圍,而隈研吾提出一個更加柔軟、像是公園般,可以與周圍綠意融合的設計。另外,隈研吾也補充,新加坡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綠化做得非常好,他認為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朝著與綠色環境融合為主軸來發展。

V&A Dundee(蘇格蘭,2018)

隈研吾以蘇格蘭群島壯麗的懸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具有動態感的立面,也將自然的有機感融入建築設計中;建築中央如洞穴般的巨大「孔洞」,連接起人們與建築面向的泰河(River Tay),將都市與自然重新串連起來。隈研吾也在室內大量運用了木頭材質,營造出如自然地形般的溫暖氛圍,期盼這裡成為「城市裡的客廳」。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2022)

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所打造的安徒生博物館,正位於安徒生的出生地——奧登斯(Odense)市中心。而隈研吾設計出一處被大量綠意包圍,同時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像是公園般的博物館;不同的建築配置與庭園規劃,象徵安徒生筆下的故事,歡迎人們沿著庭園慢慢散步,走進他的童話世界。

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葡萄牙,2024)

這座位於里斯本的新落成現代藝術中心,由隈研吾建築團隊在原有的建築進行增建,其以日本建築中的「緣側」為靈感,並選用葡萄牙的白瓷與木頭為材料,打造一個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廣場,讓人們能在此進行各式活動,使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能向城市開放的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於臺博館登場的《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建築特展,與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策劃,探索「台灣第一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的生命歷程,透過經典作品如陽明山中山樓、景美女中校園規劃、新店花園新城等,從照片、建築圖、建築模型等各類檔案,重建並認識修澤蘭的建築現場,也看見其在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修澤蘭:突破時代背景的建築先驅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任職期間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辭去公職後,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台各項計畫,如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的「中山樓」、景美女中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台中衛道中學教堂,更在新店山林開創住宅社區「花園新城」,推出之際引發一陣熱議。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陽明山中山樓(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新店花園新城(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景美女中圖書館(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當時,在男性從業者為大宗的建築界,多數建築師採取理性、方正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修澤蘭的作品則偏向復古主義,其設計重視美感與實用兼具,並著重與大自然環境的結合。修澤蘭堅韌、執著的性格,讓她的建築在經過時代的洗禮,至今仍能被看見並啟發當代的建築人。

6大主題展區,縱覽修澤蘭的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涵蓋「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主題,縱覽修澤蘭從求學、臺灣鐵路局時期、與伴侶傅積寬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再到經手各項校園建築案、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的歷程。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修澤蘭的建築師事務所曾遭祝融,導致其設計的建築書圖全數損毀,僅能從業主(學校、機關)的契約、檔案等進行資料回溯,也令其所留下的建築遺產格外珍貴。本次展覽呈現修澤蘭如何運用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達到建築的流動性,同時也首次公開展出景美女中原始建築設計圖檔,從其中可見建築師追求建築細節的用心,也透過修澤蘭的作品,帶領觀眾共同回顧臺灣建築的歷史與發展。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展覽期間|2024/12/03至2025/11/0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樓特展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