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烏提奇:電影【金盞花大酒店2】-在金盞花大酒店的途徑上

La Vie 喬烏提奇:電影【金盞花大酒店2】-在金盞花大酒店的途徑上

據說在印度北方拉賈斯坦邦的烏代浦市,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如同許多印度城市,它也有另一個稱號-「湖泊之城」,因它擁有數個優美如畫的湖泊坐落在城市中間,也在宮殿和廟宇中提供了絕美的景觀。


身為印度最大邦,拉賈斯坦邦是電影的取景勝地,因為它的絕美地點和崇高歷史,而烏代浦市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已受到藝術的確立,出現在各自迥異的魯迪基普林的《森林王子》、詹姆斯龐德系列的《八爪女》和《甘地》、《大吉嶺有限公司》及《魔幻旅程》中。擔任《金盞花大酒店》第一集以及最新續集《金盞花大酒店2》勘景經理的巴旺尼辛解釋:「拉賈斯坦邦充滿了色彩與生命。導演約翰麥登熱愛拉賈斯坦邦的文化,他愛那個地方,尤其是烏代普爾。」


茱蒂丹契在第一集中飾演的伊芙琳問道:「世界上還有別的地方如此充滿感官刺激嗎?」當你一抵達坎普爾,就會受到該村落孩童的熱情歡迎,再抬頭觀望瑞夫拉酒店的凜然外觀,處處充滿真實,牛隻成群矗立在街上,酒店中馬廄的氣味隨風飄散,鸚鵡大聲地在樹上啼唱,還有從大地棕到明亮藍和綠的所有色彩,幾乎是不真實地飽滿


你能住在瑞夫拉,在瑪姬史密斯、湯姆威金森和李察吉爾飾演的角色住過的房間內,房價從3,200盧比起跳,約50美金,酒店能安排騎乘他們的純正品種馬瓦利卡西亞瓦利馬匹遊覽,若茱蒂丹契和希莉雅伊姆麗居住的一樓房舍引起你的興趣,那就沒辦法了,因為這是電影的藝術部門為原已令人讚嘆的建築錦上添花所建造的,在《金盞花大酒店2》拍畢後又再度被拆除了。
但即使沒有藝術部門的點綴建築,瑞夫拉酒店仍清晰可認,業者將第一集中的招牌展示在外,而酒店中的大多數房間和走道都在電影中一一入鏡。


對於導演約翰馬登,為了續集回到瑞夫拉酒店提供了一個拍攝可能性的嶄新廣度,他興奮地說:「一旦來到這裡,就會發現它出色的角度和層次多元性。但願我們在第一集裡善用了這個場地,但更有趣的是,我們都沒料到這個故事會繼續下去。」導演說第一集只提供了劇中角色在印度生活的皮毛,用了絕大篇幅敘述他們如何在新家中安頓,「透過這集,我們能寫出更多細節,不僅是為了第一集的角色而寫,還為了這個地方而寫,各式各樣的點子都因而萌生,讓我們能在視覺上更有趣地運用這個地點。」續集的其中一個聰明點子,是來自金盞花大酒店的可愛經理桑尼(戴夫帕托 飾),他覺得應該每天早上都來點名,以保沒有任何年歲已大的房客晚上在睡夢中去世,導演解釋:「這是個運用酒店和空間的絕妙方式,那是個莫名地非常具有電影感的空間,任何角度都拍不膩,穿梭其間帶給人一股強烈的感覺,因為到處都有拱門和隱密景觀。」

 

瑞夫拉酒店最著名的特徵絕對是花草茂密的庭院,中央有座花型的噴泉,導演說:「這是個表演場地,幾乎像座舞台,一看到這裡就讓我們立刻想到《莎翁情史》裡的玫瑰劇院,因為非常相似。」影史上最風光卡司之一齊聚在瑞夫拉酒店,在《金盞花大酒店2》中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歸功於李察吉爾和塔姆辛葛雷格的加入,這兩位新成員都拜倒在這座迷人的酒店下,吉爾說:「這個地方充滿靈性,我並不喜歡斥資重金打造的大酒店,它們都失去魅力,沒有靈性和歷史關聯。這地方十分迷人,是我會想入住的那種。」


對於葛雷格,在印度工作是他畢生的夢想成真,「我父母大半輩子都住在印度,也時常提起這裡,但一切都還是出乎意料,到處都充滿色彩並令人興奮,深刻、震撼、令人驚訝又刺激。」
葛雷格特別享受這個國家的許多特質,在往瑞夫拉酒店的路上有個招牌寫著:注意豹隻,她笑著說:「我愛極了,我以為那是隻運動隊伍,但我不確定是不是,其實真的是為了豹隻所設的,這裡的人類和動物自得意滿地和平相處著,真美,大家都聚在一起,我們若在肯辛頓教堂街看到一頭羊就會抓狂了。」


對於歸隊的卡司,回到印度並再訪瑞夫拉酒店是個特別的經驗,沒人料到他們會回來,比利奈伊回憶道:「自從回來後,當我第一次踏進去時就非常感動,本來要在齋浦爾待五週,也會是件很棒的事,但許多回憶都在踏進去那一刻湧上心頭,第一集就是在那裡開拍,而所有的體驗都被陌生感提升了。」希莉雅伊姆麗說:「要如何形容這裡呢?即使我有在試著寫日記,要如何形容印度呢?拍這部電影很令人享受,因為我不必想像氣味、熱度、色彩、噪音、氣氛、塵土和音樂,還有一半的路程,因為我們才剛下飛機。」


茱蒂丹契說拍攝第一集時,大家都對印度傾心不已,所以才眾多片約中排除萬難,好再度於新一集中齊聚一堂,「在一個國家中工作最美妙之處,在於不會感覺自己是個觀光客,甚至有點感覺被包覆,我幾乎像是住在這裡,我們都有同樣的感覺。」對於飾演桑尼未婚妻蘇奈娜、在孟買生活並工作的印度在地演員蒂娜德賽而言,《金盞花大酒店2》展現了更多印度的風貌,她興奮地說:「我們要去孟買,那是座大城市,是我認為最能代表印度的地方,真的是座目不暇給的城市,我是班加羅爾人,在印度南部,當我搬到孟買追求事業時,就被這裡震攝了,因為一切都極度瘋狂卻又充滿了個性。」


新一集將印度婚禮的概念介紹給觀眾,跟世上其他任何一種婚禮都截然不同,金盞花大酒店為了婚禮改頭換面,德賽笑說:「我怕死婚禮了,因為我很害怕付出承諾,但這場婚禮布置得很美,在晚上就像個樂園,燈光、吊飾、花朵和陳設,我很興奮這是我的第一場銀幕婚禮,我一點都不緊張,反而很享受成為目光焦點。」帕托解釋:「若你瞭解印度婚禮就知道辦得越大越好,只要有人結婚就會搞得像辦奧運一樣。」伊姆麗說:「劇本中有句關於婚禮的台詞,這是印度人最在行的,可真不是蓋的,這裡的婚禮都無與倫比且極度重要,不惜重本並持續一週,你能想像蒂娜有多美,有許多儀式和祝福。」在英國和印度的印度婚禮都參加過後,帕托則持不同意見,他開玩笑說:「真是又長又臭。我得戴頭巾,煩死了,每次都要繞著我的頭綁,腦袋不通風時就很難記台詞,任何壓住我耳朵的東西都令我難以忍受。」


但他承認是還蠻好玩的,「我們有場盛大的舞蹈戲,不知為何我拍電影時都會遇上,我舞技超爛,他們找來《貧民百萬富翁》的編舞家隆吉尼斯費南德斯因為我很瘦長,以前他都戲稱我為金凱瑞,但這次他熟知我的弱點,也知道怎麼扭轉我的手臂,好讓我的動作符合劇本的敘述。」
不需要在烏代浦待很久才會知道這裡是印度的婚禮之都,許多酒店都充滿了婚禮派對,而且有許多婚禮同時進行,葛雷格記得在每天前往片場的路上都會看到,婚禮從出生到死亡都是印度人生圖像的一部分。


「去工作的路上會有一頭駱駝和一場婚禮,返程上則有美麗服飾的遊行,還有上面躺著屍體的木製床墊,覆蓋著美麗的花瓣,正在前往葬禮的柴堆,生與死在這裡是比鄰而席的。」吉爾已經持續造訪印度將近40年了,拜訪喜馬拉雅山的導師並由遊歷全國支持愛滋計畫,印度是獨樹一格的國家,他說:「你只要呼吸,別戴手錶,放鬆就好。你無法干涉印度,而是必須融入這裡的生活節奏,我們過的是印度時間,忘了手錶吧。


夕陽照耀在瑞夫拉酒店上時,讓這個美麗之地更加輝映出飽滿的金黃色,而當太陽完全降到地平面之下後,千盞燈將柔和的光線照在真實的金盞花大酒店上,這裡是退休勝地的原因不難想見,其實只要在金盞花大酒店住上一陣子,就很難想像還能住哪了。


圖片:福斯影片 文:喬烏提奇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