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朕又來了 故宮×文創 挑戰創益新關係

LaVie 是的,朕又來了 故宮×文創 挑戰創益新關係

2002年,「文化創意產業」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同年啟動,以數位典藏檔案的授權為基礎,故宮與文創產業間的數位應用鏈結就此展開。身為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請問那個唐朝宮女頭髮造型的頸枕還有貨嗎?」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禮品供應中心櫃台前,兩名穿著時髦的女大學生正熱切地詢問店員,「前幾天朋友在臉書上分享,覺得實在太有趣了,今天特別跑來買,剛好也可以送給英國來的交換同學當禮物!」這款她們超想買到手的「墜馬髻」造型頸枕,取材自故宮典藏的名畫〈唐人宮樂圖〉,將唐朝女性當時流行的「墜馬髻」髮型轉化成為頸枕,不只可以枕在頸上、還可以諧仿唐代宮女戴在頭上「一秒變貴妃」,是繼熱賣近20萬組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後故宮最新的話題商品。

 

「去年度由故宮文創商品所創造的收益達到新台幣8.2億元新高。」故宮文創處處長徐孝德表示,「文創商品所創造的收益已超過7.5億元的門票收入,呈現與國際各知名博物館相同的穩定營收結構。」故宮文創商品掀起年輕世代的熱烈討論、締造熱賣佳績,甚至連大陸各大博物館也連番前來拜訪取經,故宮近年對於文創產業所投注的心力似乎逐漸看到成果。

 

然而,從另個角度來看,身為擁有69萬多件經典館藏,且與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並列為全球五大博物館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無疑是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資產。當我們意識到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不僅止於眼前文創小物掀起的微風潮時,又該如何期待故宮之於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

 

從數位典藏庫到數位藏金閣


「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在台灣每個人都朗朗上口的名詞,自2002年政府大力支持及推行以來,已經成為台灣最受矚目的重點產業。同樣在2002年,故宮開始參與國科會執行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以下簡稱數典計畫),將典藏的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建立資料庫,徐孝德處長表示「原本建立數位資料庫只是為了保存和研究用途。」隨著文創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當時政府對博物館補助連年遞減的財政壓力,故宮文物的數典資料庫也逐漸轉型,身兼起藉由圖像授權等模式進行文物加值應用的任務。

 

當時的故宮院長杜正勝在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曾談到,「文化和商業本來就可以結合在一起,與其把文物只關在故宮裡,不如藉由數位化影像授權推廣給大眾市場,讓更多人認識故宮。」以數位典藏資料檔案的授權為基礎,近十多年來故宮與文創產業數位應用鏈結互動就此展開。而隨著數典計畫在2012年結束,現任故宮院長馮明珠同時也擔任「數位典藏策略聯盟」副召集人,延續推動數位典藏橋接產業界任務。

 

電影、廣告與概念商品展

一部由桂綸鎂主演的電影【經過】、由林強擔綱以河洛閩南語吟唱著「花氣薰人帖」的形象廣告、侯孝賢與王小棣分別擔任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以及邀請新銳設計團隊的概念商品展,這些聽起來在傳統觀念裡與故宮毫不相關的事件,都在故宮迎來八十周年大壽的,於當時故宮前後任院長石守謙及林曼麗的推動下,一一成為故宮「Old is New時尚故宮」系列活動中的重要作品,而這些讓許多民眾感到耳目一新的作品,也標示著故宮內部思維的轉變。


熟稔博物館行銷管理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林詠能分析,「當時故宮以『Old is New』為主軸推出一連串大型活動,對故宮作為一個品牌的轉型及年輕化有很大的助益。」同時,他也對於故宮當時所創造的階段性成就,抱持著肯定的態度。藉由電視新聞及各報章雜誌大篇幅的報導,故宮前所未有的創舉與受邀合作的明星效應,吸引了大量媒體和影迷
的關注,連一般民眾也開始逐漸感受到故宮希望藉由文化與創意的接合,拉近與民眾距離的企圖心。

 

故宮文創試金石:從實驗專案到授權制度化

在2007年義大利米蘭設計展上,一款頭戴清朝官帽、丹鳳眼、穿著藍袍的公仔首度露臉,這是由國際知名義大利設計品牌Alessi與故宮合作共同開發的「清宮娃娃系列」,也是故宮「Old Is New」系列活動中為了推動文創商品設計所展開的跨國合作成果。這款由Alessi首席設計師Stefano Giovannoni命名為「清先生」的公仔,據說是以故宮所出版的《乾隆皇帝文化大業》展覽圖錄封面人物,也就是故宮典藏《乾隆御製詩》裡乾隆30歲畫像為造型靈感。儘管在當時,商品才剛推出就傳出這款「清宮家族」的設計手法帶有民族歧視意味,招來部分媒體及民眾的議論紛紛。

 

先不論Alessi設計造型帶來的爭議,這款結合當代國際知名設計品牌的故宮產品,在上市後的一年間,據Alessi表示在全球熱賣超過台幣六億元成績,印證了故宮藉由推動活化資產及異業合作也能創造實際收益。但當時與Alessi的合作模式,若有其他品牌或廠商希望洽談合作,故宮是否也能乘勝追擊、廣為沿用呢?徐孝德處長坦言,「2005年與Alessi簽訂合作意向書時,是以一種帶有實驗性質的模式在進行。那時候故宮相關授權機制還在建置中,所以是透過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共同合作的專案模式進行。」

 

為了使牽涉到文創發展的故宮圖像授權機制更為周全,故宮在2006年逐步參考了包括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RMN)、義大利Scalar影像資料庫(Scala Archives)等國際間重要的相關機構收費標準,多年來經過一連串的修法與申請規章建置,目前在圖像授權的部分依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圖像授權及出版授權利用辦法」為標準,從DVD影音出版、車廂廣告甚至是用來當作悠遊卡等圖樣設計元素都有清楚的收費標準。

 

而廠商與故宮合作的授權機制,除了最常見的圖像授權之外,還包括出版品授權、合作開發(也稱委託產製)及品牌授權(雙品牌合作)總共四種模式。像是持續熱賣中的「墜馬髻」造型頸枕、或是「聖旨」文件夾,都是屬於合作開發模式下產生的創意設計商品。

 

其中,以品牌授權合作模式生產出的產品,可以在商品包裝上印製雙品牌商標,故宮商標具有的專業感及藝術品牌形象,能夠為廠商品牌帶來大幅提升知名度及形象的加乘效果,相應地,故宮也可以藉由合作品牌既有的廣泛通路拓增故宮商品能見度,雙品牌間相互拉抬及連結度最緊密。因此在四種合作開發模式中,又以品牌授權雙品牌合)最能為雙方帶來授權運用的最大化效益。以下將就故宮與文創產業兩者之間關係熟習的過程,及其衍生的課題展開討論。

 

習題:合作門檻,授權審核條件的調整


去年12月,台北101大樓裡喜氣洋洋的舞龍舞獅正叼著紅包穿梭在櫃位之間,這一天是占地220坪的「文創101專區」剪綵開幕的日子,台灣著名的文創品牌包括琉璃工房、法藍瓷、神話言及陶作坊等10家文創品牌,均應台北101的之邀進駐。台北101購物中心總經理戴蔭本表示,「台北101每年迎接超過300萬名國際遊客,進駐的都是文創界『精品級』品牌。」

 

其中獲邀進駐台北101的神話言,從2013年開始與故宮進行雙品牌合作,藝拓國際執行長、同時也是神話言品牌創辦人曾國源表示:「2013年我們改變在大陸快速拓點的策略,集中能量回到台灣和故宮進行雙品牌合作。隨後2014年推出的『我是乾隆‧天子之寶』小乾隆茶器,就獲得2014年Good Design Award國際大獎。」此外,神話言也在故宮博物館、永康街、鶯歌老街等四個景點接連開設店位,「2014年度在台灣的零售營業額就進帳約5,000多萬元,和2010年的500萬元相比,業績成長了將近十倍。」

 

故宮文創行銷處處長徐孝德表示,「雙品牌合作是故宮授權模式中最嚴格的一種,品牌前三年營收平均要達到兩千萬元,才能向故宮申請。而到目前為止,總計也只有二十幾家品牌通過審核。」要經過層層審核才能過關的嚴格篩選方式,對於申請合作的品牌來說真的值得嗎?

 

就目前成果,神話言與故宮進行雙品牌合作後的效益對很多廠商或品牌來說,似乎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但是,當談起新品設計及後續產製過程時,曾國源也透露,「故宮每兩個月會舉辦一次新商品提案審查,在審查之前廠商除了要完成研發設計圖以外,也需要估算新品詳細預估生產的數量、成本等等。這些在前期都是需要先投入一筆資本的,更何況還有可能遇到被故宮退件拒絕的風險。」曾國源直言,「對於較小型的公司來說,還是比較建議從與故宮合作開發的模式切入。」

 

針對故宮與廠商合作中雙方的角色地位,林詠能副教授表示,「雙品牌成功的基礎在於合作雙方能彼此互惠、共同獲利。因此,故宮的態度不應該過於強勢,並避免本位主義,只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畢竟,故宮身為國家級的文化機構,對於民間業者應該給予適當的協助與支持,不應設定過於嚴苛的合作條件,這樣反而可能降低業者投入文創產業的意願。」

 

本文選自第132期 La Vie 月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La Vie 4月號/2015 第132期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