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藝術‧很幸福」2015 A.R.T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5月隆重登場

LaVie 「有藝術‧很幸福」2015 A.R.T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5月隆重登場

首創「以藝術家為核心」 締造全球藝博會新紀錄
藝術不僅是文化,更是教育推廣,絕對不能只侷限在商業利益。「以藝術家為核心」是台北新藝術博覽會首創的新概念,打破全球藝博會以畫廊為主的慣例,讓藝術家成為主角,展現配置、設計都以藝術家及其作品為中心,因此每一展位就是一位藝術家的個展,打造出亞洲首屈一指的國際藝術展會:2011年的首屆展會一鳴驚人,藝術家成交率89.66%,直逼全球頂級巴塞爾博覽會;第二屆藝術家成交率高達91.18%,再創新高,法國頂尖藝術家Psaqua等人作品更是銷售一空;2013年吸引更多藏家現身,許多藝術家作品在VIP之夜即被全數收藏;2014年更以93.21%藝術家成交率,打破全球藝博會紀錄!


藝博會本身即是「龐大的藝術品」
藝術總監李善單教授將整個藝博會視為一件藝術品,參展藝術家與其作品,甚至前來觀展的每一位藏家及愛藝者,都參與了這件龐大的藝術創作。為了建立展會高品質,展場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總監親自審核挑選,絕不談「人情,只為呈現出一場「最好」的藝術博覽會!以此堅持,台北新藝術博覽會而能成為藝術界與收藏家熱烈關注的焦點,躋身全亞洲最具指標性的藝博會之一,並在買家的心目中建立起「絕對品牌」。


「有藝術‧很幸福」 62國278位藝術家共創幸福感
除了評選標準嚴格,藝博會堅持每屆汰換新血,以高達六成的名額,讓更多具有潛力、作品水準一流的新面孔參展,以保證每一屆展會的藝術品,都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大會每年更以不同主題,讓台北藝術博覽會展現新風貌,今年大會主題為「有藝術‧很幸福」,嚴選來自全球62國、278位藝術家,展覽作品高達2,000件,藝術形式豐富、媒材多元,且各具地方特色及文化內涵,一次呈現當代藝術的不同面向,為愛藝者營造出驚艷又驚喜的幸福感。


2015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在藝術總監李善單策畫之下,規畫出各具特色的十大展區: 

 

大會策展區A.R.T. Curatorial

大會主題精神  空中花園

呼應今年大會主題「有藝術‧很幸福」,本區現場將以「空中花園」裝置藝術詮釋令人驚喜的幸福感,以極具造型之美的拱頂與雕花柱,讓觀者身處其中,欣賞來自全球的藝術佳作。

 

國際大師會藝

展出由藝術總監李善單選自全球、特殊創意之頂尖藝術家作品,例如:以「精鋼銲接技術」備受矚目的Jordi Diez Fernandez,既是巴塞爾藝博會常客,也應邀為西班牙國寶精品Loewe製作精鋼雕塑;擁有量子物理學背景的德國雕塑家Julian Voss-Andreae,運用金屬為素材,以直覺結合傳統雕塑與尖端科學,傳達歌詠自然的藝術內涵;跨足插畫、肖像畫和雕塑的國際知名波蘭藝術家Piotr Lesniak,人像作品維妙維肖且用色大膽,猶如紙鈔的特殊線條和紋路,更是獨樹一幟;備受國際媒體推崇的法國數位影象藝術家Gregoire A. Meyer,以飛濺的水滴、碎玻璃或金屬光澤構築出前衛人像作品,並曾榮獲「黃金星藝術獎‧數位藝術獎」及自2011年起連續三年勇奪「國際攝影獎」;年初剛獲得「2015倫敦雙年展一等獎」的俄羅斯藝術家Denis Mikhaylov,擅長以古典題材及當代思維,展現另類幽默,藏家遍布歐美,全球知名藝評家Michael P. Mezzatesta也有收藏他的作品。

 

西班牙專區

來自畢卡索故鄉的西班牙ROSA藝術集團率領旗下傑出藝術家參展,包括:專注於紋理、光線及色彩表現的Luis Fernández Hebrero;以精素描打底,再塗布底漆和厚重油彩,創造豐富質感和緊湊紋理的Alicia Grau;側重大自然,作品強調和諧、均衡與和平的Tore Hogsdvet;發自藝術家靈魂深處,創造完美的Enric Aromí;集畫家、建築師、攝影家與設計師於一身,以超寫實風格聞名的Martín Ballesteros以及Miguel Peidro、Felix Mas等人,展現西班牙當代藝術風格。

 

經典綜合

藝術總監李善單以「超越人類極限」概念,為大會特別創作跨越時空的作品──「掌握乾坤」系列,藝術家創意將億萬年化石與當代雕塑結合,蛻變成為全球唯一、博物館級的典藏品。八大畫廊、威廉藝術、懂得藝術、串藝術、尚畫廊及名傳畫廊,則推出旗下藝術家精選最新作品;寶勝畫廊首推近年受到重量級藏家力挺的女子創作三人組瑪馨玲。

另外更特別規劃作品備受青睞的中國藝術家:劉玖通、隋江勝、宋永華、裴連志、常鐵中、蕭鵬、邊建等人作品。

 

國際當代藝術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國際參展藝術家包涵21位,其中Alfonso Cuñado擅於運用抹刀和色彩,以動態透視的角度與型態,讓畫作如變幻無窮的萬花筒,歷屆參展作品都全被收藏;Carlo Mirabasso的創作呈現精緻的和諧感,令人聯想到義大利超現實大師 Giorgio de Chirico;Ricardo Celma 風格深受古典派影響,意念上則展現當代思維,充分表達現代與古典文藝衝突下的弦外之音;Alex Alemany作品融合寫實與奇幻,充滿故事性;Alexis Alemany的畫作中,光影、色彩及夢境缺一不可;山本雄基,擅長捕捉色彩和光影變化,以不同大小的圓堆疊出別具深意與內涵的作品;中村圭吾的作品在具象中,將古典繪畫之美與現代藝術共存。

 

紐約當代藝術基金  New York Contemporary Art Fund 

長期關注、有計畫培養具潛力當代藝術家的紐約當代藝術基金,致力促使藝術家發展繪畫、攝影、裝置及複合媒材等各種當代藝術表現新型態,展現多元面貌。三度參展的Peter H. HarskampRichard Young,作品均極受台灣藏家喜愛,前者有「荷蘭畢卡索」之稱,善於運用幾何技巧,賦予人物或動物展現不凡生命力;後者來自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熱愛光影變化,並細膩描繪出舞者的優雅,展現力與美。以動物為題材的法國藝術家Thibault Jandot,如街頭塗鴉的粗獷中,卻帶有學院風的精細筆觸。Alex Bertaina善於拆解和加重影像濃淡,反射出主體的律動與明亮感,讓筆下風景如夢似幻。Hasan Kirdi擅以寫實手法描繪生活即景,在靜謐中給人深刻印象。

 

中國當代藝術  China Contemporary Art

嚴選功底深厚、發想新奇、創新有力且深具收藏潛力的大陸藝術家,包括散子、陳二夫、陳利、李憲召、邱勝賢、張玉瀛、木西、趙津毅、熊天祥等人,其中散子畫中超凡脫俗的境界,呈現出天地之自然與萬物之陳新,觀者產生強烈共鳴;邱勝賢是中國古典與當代時尚代表藝術家,善於將東方古典與現代時尚相融合;木西被譽為當今中國最具潛力的新銳女畫家之一,畫作融合中國傳統畫筆意與西方構圖觀念,唯美中帶有詩意;兼具浪漫與寫實的熊天祥,對火車情有獨鍾,作品在懷舊的氛圍中,帶領觀者穿越時空,展現詩歌般的意境;趙津毅的作品反映了自身成長的歷程,灰色的基調象徵著年少時的不如意與挫折,自己則隱身為畫中的小藍人,幽默又精采。

 

新水墨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新水墨」是當代藝術新亮點,也是目前最夯的藝術進行式!本屆參展藝術家有:廖美蘭、李良、林象元、沙清華、魏奕辰及黃中泰等人。其中廖美蘭作品極富哲學與文學思維,每一次展覽的作品,都是其生命能量爆發;李良的水墨融合中西,在保留傳統的用筆、用墨與皴擦手法之餘,在構圖與景物安排上,又猶如西方風景畫般空靈;沙清華的作品或超現實、或展現藝術家的心靈風景,被評為「實中藏虛、虛中隱實且意境深遠」;林象元運用噴皺、渲染等技法,保留中國傳統水墨與藝術精髓,且掌握當代精神,型塑出個人創作風格,並曾受邀至巴黎羅浮宮展出;魏奕辰畫風清新、簡潔淡雅,帶有中國文人的古樸風格,並融入當代元素,極具時代性。

 

展覽資訊 | 2015 A.R.T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2015. 5.8~5.9        12:00~20:00 
2015. 5.10             11:00~19:00
2015. 5.11             12:00~20:00
展覽地點:台北世貿三館 (台北市松壽路6號)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 台灣國際當代藝術家協會


圖文資料提供 / A.R.T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