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展覽 《吳天章:別說再見(Wu Tien-chang: Never Say Goodbye)》5/8於普里奇歐尼宮揭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策展,展覽探討戰後臺灣社會西化過程中的時代氛圍與特殊情懷,並回應上一世紀臺灣的政權更迭歷史。展覽展出臺灣當代藝術家吳天章的3件錄像裝置作品以及2件燈箱裝置作品,這也是北美館在過去20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以來第一次以單一藝術家個展的方式呈現。展覽將於5月9日至2015年11月22日展出。
回應主題「道別」,展覽中展示了三件錄像裝置《心所愛的人》、《難忘的愛人》及特别為本次展覽發表的新作《再見春秋閣》。每一件作品都呈現了在乳膠皮膜服裝下的男女形象,探究著悲傷和分離的必然性。
吳天章在錄像裝置中融合了戲劇效果與魔術手法,以手工打造的道具與機械裝置佈景,讓靜態攝影轉變成動態影像。在最新委任的《再見春秋閣》影像中人物伴隨著輕快灑脫的跳步揮手道別,隨著流逝的風景,不斷變換的服裝,角色似乎在輕鬆地向過去道別,但實際上卻不過是在原地踏步。儘管周圍環境的不斷變化,他仍然只能原地打轉。《難忘的愛人》以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帶觀眾回到過去手繪電影的年代,錄像中的男主角隨著音樂跳著舞,並同時在觀眾的眼前變換著服飾、手上的物件與布景從而成為另一個角色。吳天章以精緻的皮膜包裹《心所愛的人》影像中的女主角,演繹一種理想型態的完美情人形象,以含情脈脈的姿態,傾訴人間聚散離合的無奈和心酸。
為了此次威尼斯雙年展展覽,吳天章重新改製二件平面攝影代表作《永協同心》和《瞎子摸巷》,以不破壞古蹟建築牆面作為布展考量,重新以雷射反轉片製作成可自主發光的燈箱裝置。作品色彩飽滿鮮明,但所描繪的人物卻是身體比例失調或身患殘疾的社會邊緣人。
在展覽看似歡愉輕快的炫目視覺背後,吳天章試圖演繹臺灣民眾在過往不斷更迭的外來政權及戰後社會西化影響下,縈繞在人們心中的記憶與往日情懷。通過描繪包裹著面具般人造乳膠皮膜和身著艷俗服裝的人物,吳天章希望揭示臺灣人身份的複雜性,同時描述臺灣社會那些深刻體會著人生悲歡離合的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北美館展覽組組長方美晶女士談到:「吳天章的攝影和影像裝置作品中鬼魅般的人物以誇張、俗豔的華麗外表作魅惑偽裝以揭露過去那些個人甚至整個社會都無法承受的創傷。作品一方面隱揭戰後臺灣錯綜複雜的歷史記憶,另一方面植入對未來的浪漫憧憬。這兩條看似對立的平行線,將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展覽中,得到一個平衡與完美的交集點,預期將與展出場域產生饒富意味的深刻對話。」
關於吳天章
吳天章於1956年在貿易來往頻繁的基隆港出生,是臺灣當代藝術家的第一代。他以反映社會政治層面的油畫與數位攝影作品聞名。他的作品揭露出攝影媒材的矛盾之處:看似寫實,但卻往往帶著浮誇做作與虛擬的天性。自2000年以來,吳天章的編導式攝影結合了數位後製與影像拼貼的技術,融合了手繪的背景、劇本、舞台燈光、攝影、自製的道具,以及更重要的:吳天章必須指導他的演員將作品中充滿衝突的元素整合成特殊而動人的氛圍。吳天章目前住在臺北,也同時在此發展他的創作,其作品不僅時常在臺北美術館展出,也常常受邀至國際性的藝術中心舉辦個展,比如2010年在香港藝術中心、2009年中國美術館、2008年臺北駐紐約文化中心,以及1997年在日本福岡MOMA Contemporary舉辦個展。
臺灣百年來政權更迭的歷史及影響
臺灣在過去一個世紀裡政權更迭頻繁,從日治殖民時期到反共軍隊的基地,甚至在冷戰時期曾作為美軍的休憩地,不同地文化與物品從戰後外來勢力的母國移植到臺灣,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臺灣人對外來物品的崇尚,也促使大量生產華而不實的仿製品。出生在貿易繁榮的基隆港,也同時見證了臺灣從戒嚴走向解嚴的吳天章,刻意以當地平民華麗俗艷的風格,來揭露出平時難以察覺臺灣社會底層的醜陋真相與死亡的氣息,以及如影隨形地、在臺灣漫長的移民歷史中所帶來的創傷經驗。
展覽資訊
開幕日期:2015 年5 月7 日 下午6時30分至晚上8 時
預展日期:2015年5月6 - 8日上午10時至晚上8 時
展覽日期:2015 年5 月9 日至11 月22 日 (每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展覽及開幕地點:義大利威尼斯 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圖片資料提供 / 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