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城市趨勢亮點-ENRIC RUIZ-GELI 以綠建築拯救地球

La Vie ENRIC RUIZ-GELI 以綠建築拯救地球

地球越來越熱!全球綠建築權威Enric Ruiz-Geli在倫敦AA建築學院發表建築微粒論述,企圖對於實體環境與社會現象的刺激,產生更明顯的環境意識,不但能反映出當前的現狀, 同時也能夠提出有遠見的未來想像。

 

微粒(Particles)在建築的角色中是什麼?日本建築家隈研吾曾說: 「我想創造一種像飄動的微粒般模糊的狀態。與那種狀態最接近的東西是彩虹。」他的目標不是創造像微粒一樣的建築作品,是將輪廓鮮明的邊線融化在環境中,而Enric Ruiz-Geli,已將自己的角色從建築師化身為積極行動家,在建築的溫室效應議題中尋得定位,且教育下一代學生要有強烈的環境意識

 

這些粒子的功能是創造一個「信息雲端」,每個粒子都鎖定一個具體的地理坐標點,並包含這個位置的社會和實際信息,信息會根據特定地點的切實需求不斷更新內容── 如同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回報建築對環境的互動,使暖化影響降到最低。最終,這些微粒將形成一個質量和數量數據的綜合體,它合併成一個實時地圖,讓我們了解地球真實的需要,而不僅依靠一個特定時間點而得出的分析數據。

 

「我們正面臨兩個新的世紀: 美國經濟學者傑洛米. 里夫金(Jeremy Rifkin)所提的『第三次工業革命』(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以及由新的交通、建構與能源模式所定義的新紀元。」Enric接受專訪表示「咖啡與咖啡杯繞了地球大半圈,需要砍多少棵樹才到達我們的手上?」Enric 以更易懂的語言來解釋警醒沉睡的人們,能源隨時都在流逝。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指出「教育」甚至比蓋房子更重要──那天他在一座以太陽能發電的建築演說,精彩的演講結束後,孩子們指著天花板的燈說:「謝謝太陽,謝謝風。」Enric 從全球綠能興起(Global Green Growth)的巨觀角度,對於科學、人類與自然進行深度的同理感知(Empathy)與研究化做教育的力量,從他所任職的倫敦AA建築學院出發、帶領研究生一同執行全球的綠建築案,也各方演講感染人們, 甚至身為美國總統歐巴馬諮詢委員會的一員,做了許多綠色新政決策。

 

建築是地表舞台上的表演者

Enric在成為建築師之前像塊年輕的海綿,從鼎鼎大名的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亦為Bob Wilson)身上吸飽了時間、光與幽默感的重量,羅伯威爾森在舞台上的表演動作比一般演出緩慢,其作品幾乎都在鏡框式舞台呈現,恰如一張張構圖精美的圖片,而Enric 認為劇院的觀劇空間也像一台照相機,移到室外,建築(主角)與環境(舞台)兩者都具有沉重性。未來的綠建築大師從這位精通歌劇、戲劇、舞蹈編導、佈景設計師的前衛藝術家,透悟到建築如舞台上的表演者,在踏上建築之路後,以精彩的案子紮紮實實給了全世界視覺重擊。

 

首先是模擬生物鰭翼的有機建築,新紐約水族館提案,猶如一隻巨大的海洋生物般,從康尼島內陸一路延伸, 最後漂浮在大西洋海灣之上,張弛著如魟魚般的有機鰭翼,不但成功在老舊城市中融入新的建築機制,也將人們的活動順利從內地延伸到海岸周圍,與壯闊的大西洋進行對話。將周遭的自然元素,以及人造新、舊建築群,透過外殼 The Web(金屬網絡骨架系統)的統整,以多樣、饒富趣味的手法揉合在一起。

 

而聞名遐邇的米其林三星餐廳西班牙鬥牛犬(El Bulli),在轉型成為西班牙鬥牛犬餐廳基金會時的建築規劃與空間規劃也由Enric擔此重任。基金會主要替來自世界各地對美食有興趣的人士,提供一處研究與交流平台,此案坐落於西班牙布拉瓦海岸的德克勒斯角自然公園(Cap de Creus Natural Park), 擁有全世界最佳的海岸景觀,在這塊自然公園中,基地的面積就占了三分之二,Enric的設計以不破壞當地環境為宗旨,甚至要進一步透過綠色設計增加物種多樣性,這座革命性的建築也結合建築微粒(Architecture of Particles)的觀點,首先將廣闊的地景環境轉換為資訊雲端(Data Clouds),擷取出兩百萬個節點;透過雲端運算的概念,Enric將鬥牛犬餐廳基金會視為資訊雲端的儲存空間,再透過軟體的協助,進行規劃設計,把基金會視為周圍環境的能源如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海岸空氣的鹽度與濕度等等能源的集合體,將建築與環境做完美協調。

 

Enric對於建築與環境的設計理念, 不只賦予建築物如生物般的機制, 其特殊造型更是一種藝術美感的展現,森之旅館(Forest Hotel) 實體模型甚至獲得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青睞成為館內藝術收藏。他將這座旅館比喻為森林,也認為森林本身就是一座建築,遮蔽、採光和通風條件皆為兩者共享的功能,如森之旅館能自由調節自然環境之能量轉換,進而產生四季變化,Enric在原有建築之上也架有與新紐約水族館相同的The Web 鋼網,並披上與環境互動的綠色皮層,上頭布滿9,000組科技元件, 宛如「葉片」一般在白天吸收太陽光,並在夜晚綻放光線,有趣的是,若白天日照不足,晶片便會判別強度在夜晚點亮紅色LED,若是豔陽高掛一整天,晶片就會一次點亮所有燈泡,綻放出潔白的光芒。

 

不可諱言,建築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幫兇之一,建築物產生的二氧化碳高達總體的40%,建築師必須要面對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Enric成立的Cloud9工作室目標就是將建築轉變為積極正向的影響,Enric致力讓建築如同一座發電廠,使用可再生能源,甚至可為城市儲存能量、與大自然一同運行。Cloud9可與世界上最創新的行業共同實現這項挑戰,建立各種專利和思維架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並與全球最好的建築校園合作,未來一定會更好,他們深信不疑。

 

 

Media - ICT 數位時代的米拉之家

藉由發展大尺度的薄膜結構,不僅能有效減少建築量體、材料與能源使用,也可以透過建築物對於環境的適應力。

 

建築師Enric設計的Media-ICT被稱為是數位建築時代的米拉之家(La Pedrera),高第的米拉之家模擬大自然流動的有機曲線,Media-ICT則與周遭環境強烈互動,將日照吸收反射並反映在皮層效果上,例如冬天打開以吸收熱能,夏天關閉以保護並創造陰影,宛若會呼吸的科技肺葉,使建築與自然共生共存。Enric擅長的表演性元素,在Media-ICT裡最顯著的就呈現在建築的兩面外牆上。覆蓋著一層有高度能源效率的創新材質ETFE。

 

解構會呼吸的薄膜ETFE

Piece1:共有三層的塑膠固定在三角形的框架內,膨脹後就如同枕頭一般。每個泡泡共由三個氣室構成,同時也創造了得以遮陰並提供保溫作用的建築新皮層

Piece2:兩層充以氮氣的塑膠囊內部透過對粒子密度的掌控,創造了如雲一般的太陽能過濾器,由成千上萬個單元組合起來就如窗簾效果,可過濾紫外線與熾熱陽光(皮層色澤由透明轉深色),透光度可達95%並阻擋80%的熱度、二氧化碳可減25%。

Piece3:Media-ICT共計用了2,500平方米的ETFE氣枕,大致節約了20%的能源,每天接受六小時日照。

 

住在EnricRuiz-Geli 蓋的綠房子裡

充滿數位曲線和科技語言的綠建築,不再只出現在教科書或國是論壇的能源章節,而是更貼近你我生活,介紹幾處由Enric設計與地景渾然結合的綠建築住宅, 看他如何打造「巢」向未來愛地球的美好願景。

 

Villa Bio@巴塞隆納

像個綠色的小丘,Villa Bio的綠屋頂就沐浴在陽光下,帶著肥沃的厚厚覆土與密實植被,主體的水泥材料樓層結構獨立,讓建築可以自己擴張和收縮進行呼吸, 灰色建體也融入整個環境,主人Carles Fontecha熱愛花草園藝,邀請Enric設計這棟別墅融合了整體環境與休閒興趣,氣質獨特。

 

Villa Nurbs@布拉瓦

看來像太空基地的建築名為Nurbs,意為曲線曲面的非均勻有理B樣條(在電腦圖形學中常用的數學模型,用於產生和表示曲線和曲面),靈感來源是汽車巨頭Henry Ford大規模生產的理念令二十世紀早期的建築師著迷,相信整座城市能用流水組裝線的效率來塑造,撤除所有骯髒景況,無奈這樣的想法一直未能實現, 被視為是反人性的一致性,因次Enric造就這座私人住宅來向這段歷史致敬。建築的安靜與變換無形如雲,反映這紛繁複雜世界與人的關係,也反映西班牙布拉瓦海岸以精緻的雲朵而聞名。

 

H108@台北

亦稱遠雄晴空樹,是Enric在亞洲第一個完成的住宅作品,也是全台灣第一座拿到兩個綠建築認證(美國LEED綠建築銀級認證標章、台灣EEWH綠建築黃金級標章) 之建築,外牆設計靈感源於雲塊,運用從1880年創始的西班牙製陶廠ceramica訂製建築外牆,外部筆直纖細狀似竹林的陶柱,再燒上綠葉般色彩,與自然環境融合。內部為住宅鋼鐵結構,兩者間的孔隙產生氣流,架構成建築自給冷卻系統。此外,在頂樓興建雨水回收系統、太陽能板與風力系統,以達到有效基地保水、減少消耗能源目標。

 

 

關於Enric Ruiz-Geli

西班牙綠建築首席大師,巴塞隆納22@Barcelona創意園區地標建築Media-ICT推手,更榮獲2011巴塞隆納世界建築獎,以不用水泥的創新概念,建構出環保、宜居的新世紀綠建築。

 

文 / 邱信賢、高麗音   圖片提供 / Cloud9

 

【更多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4月號】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2024年底,由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台中「勤美術館」啟用。而隈研吾除親臨開幕記者會,也在分享會上,特別介紹了多件與勤美術館設計理念相近、融合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建築作品。

位於台中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於12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其為隈研吾在台的首座美術館作品。考量到周圍有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建築環繞,因此,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圖騰為設計靈感,運用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圈起建築及四周的互動動線,使其和諧地與街區、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而在曲面綠屋頂上,也建置了能灌溉植物的水源循環系統,之後人們也能順著階梯、踏上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走進勤美術館,也可見隈研吾大量運用木、水、岩或等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在室內也有如置身於森林裡面的體驗;高低起伏的地面設計,也營造出彷彿行走於山谷之間的律動感。

➔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一探隈研吾7件海外建築作品

龜老山展望台(日本,1994)

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與勤美術館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幾乎看不見建築本身」,實現了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的概念。隈研吾也特別強調屋頂的設計,在建築的中間打造一個開口,使建築本身與周圍的山坡及城市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國立競技場(日本,2019)

有別於大家多對體育場是厚重的印象,隈研吾以木頭材料及綠化來柔和建築外觀。他從奈良法隆寺屋簷底下的木頭組合排列汲取靈感,並透過精密計算,讓風能容易穿透每個木格柵,使體育場不用開空調,也能保有舒適感。

而在室內,隈研吾希望營造出在森林裡觀賽的氛圍,因此,在座椅設計上,便以落葉為整體意象,透過這些不同色調的座椅,使場內即便沒有太多觀眾時,背景也不會顯得過於孤單。

UCCA 陶美術館(中國,2024)

由於中國宜興素有「陶瓷之都」之稱,隈研吾將建築打造成猶如一座陶器山的形態,並在不同方向結合開洞的設計,呈現通透感,也營造出人與環境融為一體之感。而與當地工匠合作完成的立面,使用當地陶土燒製而成,凹凸不平的紋理與釉藥漸變的色彩,將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建國先賢紀念園(新加坡,施工中)

多數人聽到「紀念園」多會聯想到厚重莊嚴的氛圍,而隈研吾提出一個更加柔軟、像是公園般,可以與周圍綠意融合的設計。另外,隈研吾也補充,新加坡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綠化做得非常好,他認為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朝著與綠色環境融合為主軸來發展。

V&A Dundee(蘇格蘭,2018)

隈研吾以蘇格蘭群島壯麗的懸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具有動態感的立面,也將自然的有機感融入建築設計中;建築中央如洞穴般的巨大「孔洞」,連接起人們與建築面向的泰河(River Tay),將都市與自然重新串連起來。隈研吾也在室內大量運用了木頭材質,營造出如自然地形般的溫暖氛圍,期盼這裡成為「城市裡的客廳」。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2022)

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所打造的安徒生博物館,正位於安徒生的出生地——奧登斯(Odense)市中心。而隈研吾設計出一處被大量綠意包圍,同時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像是公園般的博物館;不同的建築配置與庭園規劃,象徵安徒生筆下的故事,歡迎人們沿著庭園慢慢散步,走進他的童話世界。

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葡萄牙,2024)

這座位於里斯本的新落成現代藝術中心,由隈研吾建築團隊在原有的建築進行增建,其以日本建築中的「緣側」為靈感,並選用葡萄牙的白瓷與木頭為材料,打造一個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廣場,讓人們能在此進行各式活動,使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能向城市開放的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於臺博館登場的《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建築特展,與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策劃,探索「台灣第一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的生命歷程,透過經典作品如陽明山中山樓、景美女中校園規劃、新店花園新城等,從照片、建築圖、建築模型等各類檔案,重建並認識修澤蘭的建築現場,也看見其在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修澤蘭:突破時代背景的建築先驅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任職期間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辭去公職後,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台各項計畫,如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的「中山樓」、景美女中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台中衛道中學教堂,更在新店山林開創住宅社區「花園新城」,推出之際引發一陣熱議。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陽明山中山樓(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新店花園新城(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景美女中圖書館(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當時,在男性從業者為大宗的建築界,多數建築師採取理性、方正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修澤蘭的作品則偏向復古主義,其設計重視美感與實用兼具,並著重與大自然環境的結合。修澤蘭堅韌、執著的性格,讓她的建築在經過時代的洗禮,至今仍能被看見並啟發當代的建築人。

6大主題展區,縱覽修澤蘭的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涵蓋「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主題,縱覽修澤蘭從求學、臺灣鐵路局時期、與伴侶傅積寬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再到經手各項校園建築案、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的歷程。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修澤蘭的建築師事務所曾遭祝融,導致其設計的建築書圖全數損毀,僅能從業主(學校、機關)的契約、檔案等進行資料回溯,也令其所留下的建築遺產格外珍貴。本次展覽呈現修澤蘭如何運用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達到建築的流動性,同時也首次公開展出景美女中原始建築設計圖檔,從其中可見建築師追求建築細節的用心,也透過修澤蘭的作品,帶領觀眾共同回顧臺灣建築的歷史與發展。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展覽期間|2024/12/03至2025/11/0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樓特展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