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園」,是最能體現京都之美的藝術形式。參訪古老寺院時,仔細欣賞「庭園」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金閣寺、桂離宮、龍安寺、銀閣寺,其中的藝術結構都饒富哲學,或許有些人早就在那些章節中發現了庭園在京都巡禮中所佔的地位。接下來我們要看的天龍寺庭園一樣美不勝收,而且還充滿著奇妙的造景魅力。
天龍寺位於京都西方的嵐山,附近有桂川流過,周遭也有許許多多可欣賞竹林之美的寺院。嵐山是京都的熱門觀光景點之一,如同輕井澤、清里一樣,那裡也有許多販賣可愛小東西的店舖。雖然嵐山的街道飄散出這樣的氣氛,但這當然和天龍寺給人的感覺並不一致。天龍寺和那些討喜土產店的氣息截然不同,依舊保留著過去的氛圍,靜謐而莊嚴。如果想要好好品味京都之美,那你一定要從熱鬧的市街繼續往前,往天龍寺前進。
天龍寺的大門就在大馬路上,跨進去以後,是一條漫長的筆直步道,左手邊有一座蓮花池,夏天會綻放桃紅色的大朵蓮花。經過商店,爬上階梯,就能看到參拜櫃台,入內的票券分成兩種,一種只能在庭園中散步逛逛,另一種則能進入面向庭園的大方丈(書院建築)參觀。從大方丈欣賞完庭園後,你一樣可以在庭園裡悠閒漫步。如果手頭還算餘裕,那就依次買票入內吧。
要進入大方丈,必須從「庫裏*」的玄關入內,然後踏上走廊。整座庭園就這樣沿著長長的緣廊往前開展。一開始,你可以坐在寬敞的緣廊上,眺望庭園。庭中有一個大池子,名為曹源池,遠方能望見山巒。池子的對岸是一片森林,春天新綠盎然,秋天紅葉美麗動人,夏天森林一片綠油油的,可以欣賞各種層次不同的綠,有淡綠、深綠、帶點黃色的綠、近乎黝黑的綠。望著各種不一樣的綠色,一樣令人心曠神怡。
*庫裏(kuri,くり),原指住持、僧侶們的伙房,後演變為住持等寺院人員的居住處。
遠方有山,像這樣把自然山景化為庭園景色的手法,就叫做「借景」。矗立在左側遠處的那座山,正是嵐山。嵐山標高三百八十二公尺,不過,當你配合著庭園的林景一起欣賞,會覺得嵐山看起來幾乎就像富士山一樣雄偉。
那麼,就讓我們好好地欣賞一下眼前的庭園吧。
所見景緻,泰半被池子佔滿,靠近你的池岸線條彎曲,還有一個以石頭圍出輪廓的小岬。天龍寺庭園的必賞美景之一,就是各種石頭共同演出的精彩劇碼,我們就來一個個仔細端詳吧。小岬的前方,有一顆露出水面的石頭,它看起來就像是從筆尖落下的水滴。仔細一看,原來對面的池岸一樣也是用石頭點出輪廓。特別值得一看的,是堆疊在正前方的岩堆,它們彷彿聳立在池邊的懸崖,水流至此,宛如穿過深山溪谷間的急流。最遠的暗處,有一顆形狀如山的岩石,名為遠山石,它代表著山林的最深處。
岩石順著急流繼續延續,當中有一顆形似鯉魚頭部的鯉魚石,這個布局源於中國的古典故事,表現出化為龍的鯉魚登上瀑布的畫面。正所謂「鯉躍龍門」,池子的佈景就代表著這樣的畫面——成功上溯越過龍門的鯉魚就會化為祥龍。觀賞者像是登高的鯉魚,只要能夠越過難關,一定能由此幻化成龍,這就是隱含在天龍寺庭園造景中的激勵鼓舞。
可是池水的對岸實在太遠,而且周圍的樹木使得那裡顯得有些陰暗,讓你無法好好地欣賞鯉躍龍門的光景。不過,站在遠方還是看得出來堆疊岩石所安排的造景布局相當嚴密。代表瀑布的大石頭如懸崖般聳立,前方的石橋恰如一把刀,平行橫切過水面。直線與橫線垂直排列的岩石造景,讓人光是看著眼前的景象,就會隱隱地感覺到池子對面的暗處一定有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
我們可以步行繞完整個池子的周圍。鯉躍龍門的背面一樣有供人漫步的步道路線,小河嘩啦啦地流著,青苔遍佈,當季的花朵綻放。不過,天龍寺庭園最值得觀賞的地方,還是在於從方丈的緣廊眺望而下的庭園正面景緻。換句話說,就是池水與後方山巒的組合。
我們究竟該如何欣賞庭園呢?我在龍安寺的章節中曾經寫過,你可以分別站在庭園的最左邊與最右邊,面向庭園,觀賞當中的景緻。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兩種角度看到的景緻有何不同,就是發掘庭園之美的第一步。現在你來到了天龍寺,一樣可以試著先站在長緣廊(或者是往下進入庭園中,站在池子旁)的左手邊。這座庭園的池水邊際線不是直的,站在左邊時,池水離你的腳邊甚至根本沒幾步之遙。相反地,站在右邊時,池子前方則是一片鋪滿白砂的寬闊地面。
站在最左側,池面一直延伸到腳邊,接著你往右走,水岸彎曲,忽遠乎近,走到最右側後,池子變得好遙遠。你明明是筆直地由左朝右方前進,但池子卻一下子近,一下子遠,讓人有一種自己好像同時也在前後移動的錯覺。這座水池的周圍,空間布局是歪的,雖然眼前是真實的地面、岩石以及池水,但不知不覺間,卻讓人錯覺以為闖入了科幻世界。
總歸一句,站在左邊時,池子離我們很近。換言之,池水從我們的腳下一直「寬闊地」延伸至遠方。然而,當你站在右邊時,池子變得好遠,「遠」也就代表池子看起來小小的。問題來了,池子的另一頭有借景來的山巒,嵐山就在天龍寺後庭園再過去的桂川的另一頭。總之,嵐山離這裡很遠,所以若從庭園的右邊走到左邊,山的大小照理來說應該不至於有什麼變化。坐在火車上眺望窗景時,靠近自己的景色一一飛過,稍遠處的風景緩緩移動,遠方的山脈則看起來幾乎一動也不動。按照相同的道理,嵐山應該不會動,大小也不會有所改變。
然而,你眼前的嵐山卻會因為腳步的移動而跟著忽大忽小,秘密就在於前方的這座池水。沿著池子從左往右走,池子一下子看起來寬闊,一下子又顯得又遠又小。嵐山就在池子的另一頭,連同水池一起欣賞嵐山,忽大忽小的雖然是池水,但某些瞬間,我們會覺得池子和嵐山的關係好像反過來了。也就是說,你會忽然產生錯覺,以為改變大小的不是池子,而是遠方的嵐山。
這樣一來,明明你只走了幾步,卻會覺得自己走了好一段路。世界一下子擴大,一下子又縮小,心頭不禁襲上一股奇妙的感覺。在這現實的夾縫間,一剎那,你會覺得自己好像忽然窺見了某些東西——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體悟」吧。不,就算不是如此,至少你也隱約看到了悟道之路的入口了。我認為,京都庭園之美的精髓,就在於此處。
單單只是「漂亮」,算不上真正的美。美是一種和諧的感覺,可以超越現實,連結著某種巨大的真理。天龍寺的庭園中,就存在著這樣的美感。
不過,天龍寺中使用的「透視法」屬於十四世紀的手法。歐洲直到達文西出現才確立了透視法,他在十五世紀末畫了《最後的晚餐》,而天龍寺的透視法,比歐洲早了很多。創作庭園的人,正是夢窗疎石。
在那個時代裡,已經出現了以透視法建造而成的庭園,京都真的是一座值得人們敬佩的古都。
本文選自La Vie出版書籍《布施英利の京都美學散步手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布施英利の京都美學散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