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蜂電影《Bee Movie》裡面的聰明蜜蜂Barry 嗎?他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將盜用蜂蜜的全人類告上法庭,替蜜蜂們討回公道!而當他真的為蜜蜂爭取到不再免費提供人類蜂蜜時,卻發現當蜜蜂不再採蜜竟然會讓花朵無法生存、世界失去了色彩,也破壞了整個生態循環的鏈結。
我們需要蜜蜂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四年。」很多人沒有想過這件事情是多麼真實也多麼重要。因為在我們常吃的蔬果中,有1/3 以上的作物是需要靠蜜蜂授粉才能生存,而世界各地的養蜂人發現,蜜蜂已經越來越少,甚至是大量失蹤了,這種情形稱為「蜂群崩潰症候群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當這個問題浮上檯面,越來越多人希望世界能重視這個問題,而正值2015米蘭世博今年的主題為「餵養地球、生命能源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知名藝術家Wolfgang Buttress 也以此為概念,在2015米蘭世博中,設計了一個聳立於場中的「蜂巢」。
蜜蜂提供了重要的生命能源
英國館的設計理念將蜜蜂與食物關聯性強化,提醒我們人類與蜜蜂其實有強大的關聯,而蜂巢的存在正是為了孕育更多蜜蜂。Wolfgang Buttress 設計的這個蜂窩,模擬了一個蜜蜂居住的環境,內部為3米高的空間,透過感應器感應到震動時,會讓光線產生規律的振動。Wolfgang Buttress 的設計理念除了讓人們了解蜜蜂的生存場所,也希望能展示蜜蜂提供給人們的食物和生物的多樣性。蜂巢外的果園、草地、露臺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英國蘋果樹之外,也有英國常見的梨樹。當你漫步在園中,可以從外部端詳蜂巢、聽見模擬蜜蜂的嗡嗡聲,順著道路進入模擬蜂巢後,能感受發光信號所模擬的蜂巢內部,到了夜晚時也能在此欣賞夜間的表演。英國館使用了將近17萬根鋁管和鋼片以搭建14米高的蜂巢,內部的發光脈動信號則是以LED 模擬。英國使用這樣的方式提醒世界對蜜蜂的重視。
我們能做更多
其實對於保育蜜蜂,我們還是有可以盡一己之力的地方,在2014年TED X TAIPEI 楊恩誠的講座及專門研究蜜蜂行為的學者Marla Spivak 於2014年的TED 中,都有提到讓蜜蜂回不了家的主要原因就是化學肥料及大量的農藥,當我們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取代傳統耕作中的覆蓋作物,蜜蜂同時就失去了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營養來源,而農藥則會讓蜜蜂變笨,甚至造成蜜蜂在作物中攝取大量毒素抽蓄而死,當他們無法將花粉帶回蜂巢給幼蜂食用時,幼蜂自然無法生存下去,周而復始地,蜜蜂就這樣大量消失了。我們能做的小事情,就是選擇對蜜蜂有益的植物,避免單一植物,提供更友善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減少使用農用,畢竟身為亞洲地區農藥使用最多的國家,台灣也已經逐漸出現許多農藥超標的情況,這些小事情當大眾能一同關注時,小作用就能起大變化,也為我們自己提供更好的未來環境。
如果對於圖像及文字還是無法架構出畫面,也沒有機會到現場觀賞,不妨來看模擬的影像吧!看看是否能讓我們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文/Irene Hsu 圖/ wolfgang buttres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