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會把銀閣寺與金閣寺並列在一起看。沒辦法,誰教金銀是相對的呢。兩者同樣建造於室町時代,相對於代表北山文化的金閣寺,後來出現的銀閣寺成了東山文化的時代表徵。
金閣寺一如其名,整面外牆都貼滿了金箔,閃耀著金色的光輝。那麼,銀閣寺是不是也在牆上貼滿了銀箔,散發銀色的光芒呢?答案是否定的。木頭的紋理歷經歲月而發黑,唯有「障子*」與「漆喰壁」的白意外地鮮明。
*障子(shouji,しょうじ),日本傳統建築中的紙拉門。廣義來說,所有的拉門都可以稱為障子;狹義而言,障子多指建物出入口處的紙門,作用相當於現代建築物中的外牆,而「襖(ふすま)」則是指隔間用的紙門,作用類似現在建築物中的內牆;當然,上述的分類只是一個概略準則,不見得一定如此。
*漆喰壁(Shitsukuikabe,しつくいかべ),亦即灰泥牆。在消石灰中混入黏膠、纖維等材料後加水攪拌而成。日本傳統以來的建築中常見的白色牆面大多都是灰泥牆。
我們從入口開始依序前行吧。
穿過正門,垂直轉個彎後,你會看到一片奇妙的光景──高聳的綠牆。這是一片由山茶花等植物做成的「生垣*」。眼前的綠牆好高,充滿了壓迫感,看起來就像新聞畫面——那些大雪紛飛的地區,雪停後堆積出一道厚厚的「雪牆」——此刻,你會覺得自己彷彿正從兩道雪牆間走過。不過,你可別只把這裡當成普通的綠色植木牆,隨便看完就走過嘍!遇到必須好好欣賞品味的事物,就該停下腳步好好玩味一下。因為所謂的美,要先經過觀察、分析,才能體會當中的深邃之處。
*生垣(ikegaki,いけがき),利用植物做成的圍牆。
仔細看看,你會發現左右兩邊的樹牆在製作方法上有些許不同。右邊是上下兩層式的樹牆,左邊則有一道矮竹拼成的樹牆,綠色的茶花等植物覆蓋其上,形成一片高牆。左右牆面的韻味不同,而道路上只鋪著白砂,沒有其他的東西,就像是運用透視法布局而成的石庭一樣,一條直線往前延伸,盡處是個死胡同。看起來好像要往左轉,左轉後,看到的銀閣寺會是什麼樣子呢?你不禁有些迫不期待,想趕緊加快腳步。
左轉繼續前進,你會看到建築物與庭園,右手邊隱約可見銀閣寺。這裡有池子、青苔、樹木,然而乍然躍入眼裡的,卻是一個用白砂堆成的奇妙物體。它看起來像是加高版的相撲「土俵*」,感覺又有點像富士山,而這個白色的砂礫山,名叫向月台。繼續往前走,有一片微微高起的砂礫平台,線條圖案把它分割成一畦一畦的,這裡是銀沙灘。
*土俵(dohyou,どひょう),相撲比賽時的圓形競技場。
眼前的景象看起來宛如現代的美術作品,它們到底是什麼?銀閣寺雖然創建於室町時代,但向月台與銀沙灘卻是江戶時代才出現的,是後人在銀閣寺中加入的新設計。雖然這兩樣東西是後世才加入的,但一整面寬闊的白砂,和銀閣寺中的奇妙光景相稱極了。現在,向月台與銀沙灘已經成了強調「銀閣寺特色」的重要景物。
室町時代由足利義政所創建的銀閣寺中,目前還留有兩個當時的建築物:銀閣(又叫做觀音殿)與東求堂。銀閣是一棟兩層的建築物,下層的設計看起來像是住宅,上層則類似佛堂,屋頂的建構方式稱為「杮葺*」,以薄木板交錯層疊而成。銀閣寺四面都以同樣形制的屋頂覆蓋住建築物,這種手法叫做「寶形造」。眼前所見,是貼著白色和紙的紙拉門,第一層的拉門和紙呈現四角形,上面的第二層則為「華頭窗」,線條帶有弧度。
*杮葺(kokerabuki,こけらぶき),屋頂的建造手法之一,以薄木板交錯疊成。
另一邊的東求堂,每年會有兩次的特別公開日,期間可入內參觀。銀閣對面的一層樓建築物就是東求堂,這棟建築物的東北方有一個四疊半大小的小房子,名為同仁齋。那是一棟靜謐而內斂的房舍,北側牆上設有「違棚*」,據說以前義政就把品茶的用具擺在此處。違棚的右手邊設了一個小台子,這個構造叫做「付書院*」,人們可以在這裡讀書寫字,功能和書齋的書桌一樣。這裡是一個人或少數人靜靜反省自我的地方。同仁齋在後世經發展改良,漸漸轉變為「茶室」的型態。
*違棚(chigaidana,ちがいだな),和室壁龕(床之間)旁的置物架,以兩片木板交錯製成。
*付書院(tuskeshoin,つけしょいん),茶室、和室中特有的構造,設在室內窗邊處,看起來有點像窗台。
知名的現代建築師路易斯.巴拉岡(Luis Barragán,1902—1988)曾說過,建築中,最奢侈的東西就是「寂靜」。足利義政的同仁齋中就加入了寂靜這項奢侈品,而這間小房舍也帶領著後人開創出後來的茶室美學。日本的水墨畫、枯山水,以及茶道的侘寂美學,全都從這個四疊半的房間中應運而生。
接著我們來欣賞一下庭園吧。銀閣寺的庭園構造可分為上下兩層,有池水、小島的平地,以及連接著山坡的坡道,這就是夢窗疎石創造出來的京都庭園基本形式。足利義政鍾愛夢窗疎石設計的西芳寺,在東山的銀閣寺中打造出相同構造的庭園。西芳寺當時禁止女子入內,甚至連將軍義政的母親都不得進入,於是他仿照西芳寺的形制佈置了銀閣寺的庭園,讓母親也能欣賞美麗的庭園風景。
我以前去銀閣寺參訪時,巧遇修復工程,整棟銀閣被覆蓋在防水塑膠布下。去銀閣寺卻見不到銀閣,讓我失望極了。
然而卻也因為如此,我在庭園中散步,眺望池水,感受植栽的怡人之處,爬上通往山腰的小徑。度過好一段悠閒的時光後,我才赫然發現,銀閣寺就算少了銀閣這座建築物,它仍是座一流的庭園。光是欣賞庭園的美景,就能夠享受一段幸福無比的時光。有了銀閣這棟建築物,反而會讓人忍不住只聚焦在它身上,看了銀閣就以為「我去過銀閣寺了」,便心滿意足地踏上歸途。但是,當時就因為銀閣寺的重點建築物銀閣被施工的塑膠布蓋住,我才有機會細細地欣賞銀閣以外的景緻。整個庭園中,處處可見水、植物、石頭打造出來的美,而這正是典型的京都之美。
銀閣寺裡頭的池子叫做錦鏡池,水中有小島,周圍架設了七座石橋。你可以一一地欣賞每一座小橋,感受不同石橋造型所洋溢的趣味性。迎仙橋切割過水面;鋸齒狀的仙袖橋,拉攏了池水、樹木與岩石,形成了風景;濯錦橋在建築架構上顯得牢靠堅實……每一座橋都為整座庭園增添了不同的風情。架在白鶴島兩側的小橋,和小島連在一起後,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展翅的仙鶴。
池子深處有一道細小的瀑布,名為洗月泉。相較於平坦的橋墩、池水水面,以及固定不動的小橋與池子,垂直落下的躍動水流為整座園子增添了一個亮眼之處。
通往山腰的小徑就由此開始。走在坡道上,你會看到旁邊有告示牌,寫著「腹蛇出沒,勿入山林」,讓你更深切地感受到前方真的是一片充滿野性的森林。此時,你就站在京都這個都會、這個城鎮的邊緣,偷偷窺伺另一頭的大自然。庭園分成上下兩層,上層的庭園就是這樣一個蠻荒世界。
山腰上有疊石造景,看起來像是崩落的岩堆,讓人感受到「死亡」的氣息。池水周圍的世界洋溢著生命力,對照之下,這裡看起來更顯淒涼。走到山路盡處,驀然一望,銀閣寺就在眼前。曾經有人說過,瀕死之際,會感覺到自己正站在高處俯視著全世界。雖然我不曉得是否真的會發生這種現象,但站在山上俯瞰銀閣時,我確實有一種自己正從死亡世界望著「人世間」的感覺。
與金閣寺相對的銀閣寺,有著被譽為茶室起源的東求堂同仁齋,還有山腰上那荒涼的石堆,那裡是一個灰階的世界。黃昏時分,天際染成金色的雲朵固然美麗動人,但在陰天的日子,雲朵邊際受後方的日光照耀時,也會閃動著銀色的光芒,我們一樣能從中感受到陰鬱、沈重但靜靜湧現的美。
毫無疑問地,人們在銀閣寺中,創造了一種寂靜幽深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