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超越期待的荷蘭企業識別設計之一書,由擅長日本設計風格的王志弘,第二次選擇以西文為設計選書的內容,荷文版本也發揮極大的功效,促成臉譜出版社以高規格的方式,讓王志弘不惜成本以印銀、精裝、封面打凸甚至雙書腰設計,比起中國簡體版,我欽佩臉譜出版社的誠意,雖然書本的售價不是太親民,但書本內容和圖片再加上王志弘的設計,絕對值得好設計者閱讀和收藏。
記得在一年前,臉譜出版社打電話詢問我是否願意擔仼此書的審閱,我欣然的答應,因為高興於台灣的出版社和設計師終於發現荷蘭平面設計的獨特性。此本書為荷文版,在二年前大陸取得中文簡體及繁體版的版權發行中國簡體版,王志弘獨到眼光看到這份簡體版,因圖片的內容精彩又完整所以推薦給出版社,臉譜出版社經過多次文件的往來,終於在去年10月取得在台灣發行的繁體版的版權,審閱工作也同步開始。
火車通勤的我每天在車上花二個多小時的時間逐句檢查簡繁體的用法,甚至經常查看荷文版和簡體版中的不同,有時看到忘我;這樣持續工作近二個多月,也感謝朋友郁君和荷蘭人Ed從旁協助,終於在今年一月結束這工作,全數交給出版社的麗真,潤稿、一校、二校到三校,再交由王志弘排版和設計,最後一校再印刷,前後經過一年終於看到繁體版實體書──「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 1960-1975」的誕生。
自1995年荷蘭在德國及法國二大國競爭壓力下,荷蘭運用天生幽默感和想像力形成一股力量,我們稱之概念設計(Conceptual Design) , 此潮流從工業設計帶動平面設計的發展,後相互影響,最具代表平面設計人物包含Irma Boom、Mevis en Van Deursen、Experimental Jetset、Thonik、LUST、Metahaven和Lave等。
在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中,荷蘭、蘇俄、德國及瑞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自20世紀至21世紀初期,荷蘭平面設計有三個黃金年代。第一個黃金年代在1910年初期以Piet Zwart、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及風格派發起人Theo van Doesnurg 為首,初期風格派De Stijl 的運動甚至影響德國1919年包浩斯的運動和學校的教學方向。第二個黃金年代在1955-198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反戰的覺醒和百業的繁榮,商業間的往來流通需要平面及視覺的傳達,為了趕上英美的潮流,造就企業識別系統的戰國時代,主要為Tel design - 登貝(Gert Dumber)、Total Design - 維姆・克羅威 ( Will Grouwel) 和本・博思(Ben Bon )影響近30年。第二個黃金年代正是此書想為大家所介紹的內容,第二個黃金年代自1995年荷蘭在德國及法國二大國競爭壓力下,荷蘭運用天生幽默感和想像力形成一股力量,我們稱之概念設計(Conceptual Design) , 此潮流從工業設計帶動平面設計的發展,後相互影響,最具代表平面設計人物包含Irma Boom、Mevis en Van Deursen、Experimental Jetset、Thonik、LUST、Metahaven和Lave等,而第三個黃金年代正在發生。
為了完整記錄荷蘭平面設計第二個黃金年代,作者 Wibo Bakker從不同的角度、思維邏輯和訪談,清楚的呈現視覺識別在歷史上是如何產生和發展,荷蘭的設計公司是如何利用視覺識別面對企業和社會的問題,荷蘭企業的需求如何影響設計公司以及視覺識別的發展,以及視覺識別本身內涵是什麼。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歷史之前從未有人研究過,所以在這本書裡,作者試圖通過剖析視覺識別,從1960-1975,15年間荷蘭的探索過程,揭開問題的答案。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荷蘭瀕臨崩潰,百廢待舉,為了刺激經濟,政府提高效率又壓低工資。經過1945-1960年代的「重建」,荷蘭競爭力明顯提高,曾經依靠農業和殖民地起家的荷蘭,一躍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國。 1960年經濟趨於穩定發展,繁榮的景象展開 ,人民安居樂業,大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一股巨大的社會能量正在荷蘭醞釀,這種能量不僅推動著大興土木,更促使大型企業轉型,導入視覺識別的開端。
1963年KLM成為荷蘭歷史上第一家成功導入視覺識別的本土企業。現代標誌(Emblem)成為聯繫企業各個方面的樞紐,KLM大大小小所有的物品上都可以找到這個標誌的身影從飛機、地勤車輛、杯盤到信紙。 一種整體的氛圍隨之躍然而出。標誌、色彩和字體成為視覺識別重要三項基本要素。1964年視覺識別手冊問世,建立遊戲規則,現在從東京到都柏林的每一個KLM辦事處,都必須遵守這個規則,讓KLM相關的每一件東西都統一起來。
視覺識別的需求伴隨而來設計公司的興起,平面設計行業的規模也越做越大。設計師也有能力掌控大案子,這對設計公司的組織能力是個挑戰,新的設計方法要求更有效率的工作,分工合作也不可避免,於是出現了資深設計師、設計師和助理設計師不同的頭銜。設計公司的規模及制度在此漸漸建立起來,不同專業型設計公司也因而產生。
1977年BRS成為第一家為政府部門做識別設計的公司,政府部門也頻繁地使用外聘的設計師和設計公司,此舉有益於政府機構傳播部門的壯大。1990年初期,幾乎所有的荷蘭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視覺識別,促成了一個趨勢,而設計公司也深知這是一個大好商機。2007年整合政府視覺識別計劃誕生,主要是讓200個政府機構的識別具有效率,另一方面是政府機構有統一形象和窗口為民眾服務,過去50年視覺識別演進的歷程,己在荷蘭民間企業和政府機構開花結果。
本書中的案例,是這些企業崇尚工業進步的視覺表徵。工業進步對於1960- 1970年代的荷蘭可謂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隨之而來在設計上大量使用明亮的色彩、幾何形狀、無襯線字體也成為那個時代最好的註腳。視覺識別導入這些所有的案例,都是一群設計師和設計公司造就荷蘭視覺識別光輝的年代。
Text、Photo / 龔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