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新」與「舊」的定義一直在更改,時代更迭總是會讓許多事情重新產生了變化,就像油水搖動了就混合、停滯了就分離,新與舊早已相互包容,不再像從前可以簡單地以外觀論定,例如曾經繁華一時的萬華,在沒落之後又再度翻轉,又怎能用新舊來定論呢?而處於萬華之中的新富市場,更在這個近幾年一波波的都市推廣中,開始展現其曖曖內含光的魅力。
光輝的歲月留下了曾經
位於萬華地區的市定古蹟「新富市場」於1935年落成,與「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同年發生;是當時第一座、也是現存日治時期公有市場中,同時表現新式衛生政策與現代建築式樣的僅存案例。馬蹄形的外觀、中央自然採光的天井以及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皆為同時期市場的前衛表現;除市場本體外,基地亦保有日治時期的管理員辦公室與日式宿舍,呈現完整空間脈絡。
新富市場在1950年代一度是萬華居民生活的重心,並以其為中心逐漸發展成今日的東三水街及新富市場;然而隨著環南市場及其外圍市場的興盛而流失客源,加上傳統市場整體式微,最終沒落。直至2006年,新富市場建築經臺北市政府正式公告為市定古蹟,並於2013年由主管機關臺北市市場處完成古蹟修復工程後,2014年公開招標。同年,忠泰建設得標取得市定古蹟新富市場九年經營權後,委託旗下非營利組織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活化計畫。
變化不只有除舊立新一個選項
曾經歷過日治時期,再到光復之後,從樸實到光輝歲月,從昌盛時期走進了相對緩慢的新生,新富市場從熱鬧喧嘩的場域會變成什麼樣子?留下的古蹟要如何繼續乘載著過去的記憶?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整合其過去平台經營、展覽策劃、跨界合作、創意媒合、文化推廣的經驗,更進一步走入在地生活,為萬華地區開啟嶄新的一頁。
今年適逢新富市場八十大壽,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規劃了「新富八十好歲食—老市場的記憶與新生」展覽,於2015年5月1日─6月14日期間,舉辦一系列展覽和活動:攝影、錄像裝置與新媒體互動作品,戶外彩繪地景,空間再生、在地青創圓桌座談,蔬果創作工作坊,開幕音樂會……等,能聽見鄭曾艷鳳阿嬤說著對魚丸的記憶;周蔡玉秀阿嬤描述著味噌醃魚的滋味;王伯宇‧ 當若科技藝術用餐桌直觀地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的人聲鼎沸、人情與地景的樣貌;潘羽祐的地景藝術作品袋袋相傳,代表著代代相傳,大家上市場逛逛聊聊,把人情/記憶/食物...帶回家。「新富八十好歲食—老市場的記憶與新生」邀請大家在市定古蹟新富市場2016年正式重新開幕以前,認識此處從1935年至今的故事,並一同勾勒其未來的樣貌。可以點選:更多活動相關訊息,了解更多資訊。
當我們居住的土地上,曾經有這麼豐富的記憶時,為了自己,也為了留住更多歷史痕跡,近年來古蹟修復並重新賦予新生命的案例越來越多,每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的記憶,不該被過度渲染也不該被遺忘,但凡我們有一絲絲的感動,這一切景物即使不再依舊,都還能替我們留下些什麼。
文/Irene Hsu 圖文參考資料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