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精神 深耕在地 | 台東鐵花村
創意街區是一個城市中文化創意產業生態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它可以發揮產業群聚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它可以促使一般民眾更加了解文化創意、更加喜歡文化創意。台東鐵花村聚落的形成除了官方單位資金挹注,以及NGO組織(台灣好基金會)連結形成的模式之外,鐵花村聚落具備的意義和價值,其實也環環相扣著與台東本地及原住民文化的促成與連結。鐵花村執行總監汪智博提到:「觀光局的東部國際光點計畫,是現今較少見由NGO組織台灣好基金會得標後,再輔助地方團隊執行的特殊案例!基金會在事事要求數據的官方單位,以及只想好好執行卻欠缺行政經驗的在地團隊中,擔任了非常良好的潤滑劑角色,將官方單位的嚴謹與民間團體的浪漫充份調和!也清楚呈現NGO組織以社會企業精神經營模式所帶來的效應。」La Vie專訪鐵花村執行總監汪智博,分析鐵花村的營運概況,以及成功推展在地文化連結及推動觀光效益的聚落經驗分享。
La Vie:鐵花村聚落目前之具體推動聚落發展方向為何?如何落實「文創產業」推廣之具體營運或管理方式?目前主要的營收來源及方式?
汪智博(後簡稱汪):觀光局「東部國際光點計畫」於2013年7月31日結束,依此計畫成立的鐵花村亦完成第一階段的「創村」工作,開始邁入第二階段的「自主永續經營」目標。雖說鐵花村的前三年可謂叫好叫座,然與政府資金挹注有一定關係,面對計畫結束後所留下的資金缺口,台灣好基金會除全力協助永續經營計畫外,亦應允承擔起所有虧損問題,讓在地經營團隊可以持續營運。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先生與執行長徐璐小姐,堅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基本理念,決定以「社會企業」方式,持續協助鐵花村的營運。此營運方向對於鐵花村的發展影響甚鉅,在制定包括節目入場費用等細節上,不但令觀光客深感意外的便宜,也讓在地民眾可以輕鬆購票觀看演出。「文創產業」推廣上,鐵花村以「音樂文創」──即提供原創音樂表演舞台為最大方向,特別是東部的樂團或歌手。鐵花村同時致力發展園區內文創產業,並以慢市集方式提供在地文創藝術工作者擺攤販售其文創作品,更成立「木空間」替東部木雕工作者提供銷售平台,都創下不錯口碑與販售成績。鐵花村的主要營收來源與方式,即以音樂空間售票演出、鐵花吧台飲料及台東小舖(台東及台灣好物,如在地的原生手創生活館、原感物件創意文化等單位文創作品)、鐵花小舖販售為主,為落實「社會企業」精神,達到共生共享目的而做,獲利並非主要目的。
La Vie:除了與在地連結,吸引當地消費者之外,目前主要前往鐵花村聚落的族群為何?未來將如何拓展及吸引觀光或消費?
汪:鐵花村做了如此多在演出節目上採取較低廉票價作法,就是為了吸引在地民眾前來消費,也期許能夠在入園人數上,達到在地民眾與外來觀光客各五成的平均目標。扣除當地消費者,鐵花村的主要消費族群仍屬外來觀光客,而且是散客,非多數人認知所謂的「觀光客團體」。以今年暑假來看,觀光客和在地民眾的比例約為七比三。未來拓展部分,發展在地文創產業,特別是鐵花村本身的文創產品,誠然是主要目標,不過,以「社會企業」為前提,結合相關資源並帶出鐵花村,走向偏鄉及村落,打造出「鐵花村」這個社會企業品牌的明確定位,進而逐步吸引消費者的關注、購買與鐵花相關的產品,才是鐵花村目前致力發展的方向。
La Vie:鐵花村聚落已經吸引哪些類型人才、藝術家、音樂家或店家進駐?聚落內產生哪些實質或交流互動的效益?
汪:鐵花村聚落目前並無相關如駐村藝術家等計畫,不過從創村以來,協助投入鐵花村空間設計、裝置藝術、意象彩繪等等工作的藝術家已著實可觀。鐵花村的主體建築物「藍屋子」的門、窗、小吧台、充滿抽象的鐵花燈及專設提供漂流木工作坊展售的「木空間」,即是出自魯凱族藝術工作者安聖惠之手;由鐵花吧、鐵花小舖及台東小舖為主的鐵花村主要販售區,雖均屬貨櫃屋改裝而成,卻透過藝術工作者建維巴里及饒愛琴的彩繪,賦予完全不一樣的全新生命!建築師雷昭子全面配合鐵花村所企求的特色,保留所有可見樹木而規劃出的園區空間,特別是全台live house中獨一無二的大樹舞台,都相當引人注目。除了不定期展出文創者如攝影、繪畫等作品外,木雕藝術工作者拉黑子所雕三座以線條詮釋阿美族舞者的作品,是陪伴歌者演出的最佳舞台佈置。返鄉開牛肉麵店的「民歌之父」胡德夫先生,興緻一來旋即登台高歌,讓入村的遊客驚呼「賺到!」類似此形式的原籍歌手如陳建年、南王姐妹花、昊恩、陳永龍、舒米恩、MATZKA等更比比皆是。在鐵花村唱歌已不全然是「演出賺錢」這回事,更是原住民的「分享」精神。
La Vie:鐵花村聚落與在地文化或產業資源,以及附近新成型的聚落形成甚麼樣的鏈結?未來發展與合作之可能性?
汪:目前台東地區正在形成的新生聚落中,除了鐵花村以外,還包括台東糖廠藝文區、都蘭新東糖廠聚落、池上生活館,以及部落型如拉勞蘭小米工坊、石山部落工作坊、幸福媽媽工坊(嘉蘭村)等單位,基本上鐵花村以提供攤位或販售平台給相關單位做為合作方式,讓這些單位能夠在高人氣的鐵花村內販售文創商品。鐵花村期待能再改善慢市集空間進而容納更多單位進駐外,鐵花村同時於每個月安排一場「有一點部落」演出,讓部落音樂也能登上鐵花村舞台演出的同時,亦利用此機會展售相關文創商品。其他館區部分,則期許有能共同合作計畫,推動相關市集或展演空間,同創共生共享局面。
La Vie:鐵花村聚落未來的走向?未來設定拓展的方向與策略?是否有新的合作計畫能與我們分享?
汪:既然以「社會企業」為日後發展主軸,追求經濟利益就絕非鐵花村日後發展主要方向,除了慢市集、木空間、鐵花吧及台東小舖的持續共享營運外,也將鐵花村音樂文化擴及至台東各聚落。鐵花村九月分展開「台東青少年音樂人才培訓計畫」,將主動赴台東各地區及部落,尋找在地的樂團及具有音樂天分者,安排課程給予長達一年的培訓,課程講師由鐵花村尋找在台灣音樂界具一定知名度者擔任,期讓年輕學子們有較為良好的音樂養成環境,同時提供鐵花村舞台供其等表演。此計畫較具特色的在經費募集部分,鐵決花村不循過往尋找公部門或中央單位計畫做為經費來源,執行長徐璐決定將以其為主,向企業主尋求認養該計畫之機制,期能讓企業主能夠為東部音樂教育投注更多資源,同時避免在有限的相關資源中產生排擠效應。此作法有一定之壓力,不過執行長徐璐強調,一定要做好此一計畫,除了落實「社會企業」精神外,也為深耕在地及建構鐵花村品牌做努力。
2014La Vie文創大調查:10大文創聚落
台南市海安路藝術街區、台北市大稻埕街區、台東市鐵花村、台北市康青龍街區、台中市東海藝術街文創聚落、台北市溫羅汀街區、台北市西門町街區、台中市草悟道文創生活街區、台中市綠光計畫、台北市富錦街街區
文/葉靜芳 攝影/王士豪、王漢順、符心宜、侯方達、PJ 圖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UrbanArt Studio(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