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裡的微型創業潮 | 台中市綠光計畫
都市更新除了攸關在地居民的居住權益,亦是創意工作者關注的議題。都更帶來的衝擊除了房價上漲之外,在地原有的獨特氛圍也即將消失。吸引創意人進駐街區的因素中,空間環境佔很重要的選擇關鍵,舊社區的建築物、街道規劃、綠樹公園都是該街區的優勢,同時也是巷弄文化的資本所在。台中市綠光計畫便是將老屋再造,以商業模式經營,成功再造文創聚落新氣象的典範,范特喜微創文化3年多以來,陸續為台中市22棟老建築重新改造,成功營造出3處超人氣文創休閒據點。其中以綠光計畫獲得本次La Vie《2014台灣文化創意產業100大獎》中的10大文創聚落前10名。
「綠光計畫」展現什麼樣的在地特色與觀光優勢?范特喜微創文化公司總經理鍾俊彥說到:「當初設定綠光計畫主要是希望可以保存老建築及提升其內涵,建築前身是台灣自來水公司的12間老宿舍,我們與東京大學建築系教授廣瀨大佑合作,將建築物改造為京都長屋的風格,但仍然保留樓梯、屋瓦等,有其脈絡可循,此外400坪的土地面積也是綠光計畫的優勢。」有別范特喜微創文化之前的兩個成功文創聚落案例,綠光計畫鎖定以設計師為主,並成立育成中心,在其運作下從店鋪延伸與製造商合作,鍾俊彥說明:「我們發現設計師有想法,但無紮實的製作技巧,而中南部傳統產業製造商有工藝技術卻無行銷資源,當兩方面彼此結合,Co-working Space便應運而生,而透過綠光計畫的品牌策略能幫助創意與傳產搖身一變成為可供參觀、講座、學習、販售及一身的Workshop。」
透過吸引人的建築群以及豐富多樣性的微型創業,從單一店鋪到群聚效應,自然可以吸引人才、人潮及商機,鍾俊彥說道:「周末假日來到綠光計畫的除了台灣人之外,不乏見到來自香港、新加坡、中國及日本的朋友,他們大多是自由行而非觀光團體,他們喜愛台灣自由的風氣,在綠光計畫能感受到非商業化的氛圍,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可貴的回饋,這就是綠光計畫想做的,讓人們看到不同於都市的風貌,巷弄與聚落文化與創意發想。」相較於三、四年前,范特喜微創文化成熟穩健發展,相對的新增或拓展多少產值?鍾俊彥說:「目前權利金及營業額抽成大約佔收入的80%,我們與設計師合作也有不同方案,有些是看中他們的才華與潛力而轉變成合作模式,由於我們是單一公司,也沒有政府的資金挹注,相較來說更顯單純,在營運上也比較彈性,在管理上有絕對的影響力。」
談到「綠光計畫」與在地文化或產業資源,以及附近新成型的聚落(如台中市模範街40巷等)又將形成什麼樣的鏈結?鍾俊彥認為每個聚落的獨特性和特色是主要考量,其次則是更長期的籌備,「由於台中市目前這幾個聚落的成熟,觀光的需求增加,一日遊及半日遊就更需要有完備的配套,因此台中市模範街40巷的便是以『居住與旅行』的概念應運而生,不只是店鋪的營運,未來也會有旅館、背包客棧、打工換宿,以及設計師公寓等,這些想法都是在商業模式下可以進行操作,也能達到社區營造的目的。」
談到社區營造,范特喜在宜蘭也有一個計畫,以設計結合在地工匠的創意發想,並開發成為一個新的文創休閒據點,鍾俊彥補充說明:「此外,我們也在台中市精明一街,租下已閒置10年,佔地千坪的地下室,將來想要打造為親子或以兒童為主題的空間,開發這些閒置空間、蚊子館、偏鄉地區,是范特喜未來拓展的方向之一。或許是因為我們本身有土木及建築的背景,使得我們更積極地想要百分百的將空間好好規劃利用。比如屏東的佳冬鄉,客家村老房子近年因為地層下陷,導致很多人遷移,然而這個地方無論氣候或低人口密度,很適合作為銀髮族養老的慢活村。」鍾俊彥認為運用單一平台,以商業模式進行社區營造是范特喜目前最主要的目標,而結合老屋活化,設計師與傳統產業媒合,透過微型創業群聚的力量,是打造聚落低成本、高效益,並且帶動觀光及產業復甦的不二法門。
2014La Vie文創大調查:10大文創聚落
台南市海安路藝術街區、台北市大稻埕街區、台東市鐵花村、台北市康青龍街區、台中市東海藝術街文創聚落、台北市溫羅汀街區、台北市西門町街區、台中市草悟道文創生活街區、台中市綠光計畫、台北市富錦街街區
文/葉靜芳 攝影/王士豪、王漢順、符心宜、侯方達、PJ 圖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UrbanArt Studio(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