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廣設計師理念為己任 | 台灣設計師週
我們的特色很關鍵在於人。台灣沒有什麼活動在講人,可能講地方色彩、政府政策。可是我們講的是人,因為是《台灣設計師週》。台灣設計師的想法是什麼,我們都講不出來。不趕快把人的想法浮上檯面的話,就沒有太多機會(發展)。」《台灣設計師週》總召集人廖君豪微笑說道。他指出,談到深澤直人,很多人可以直覺地講出其背後的概念「without thought」,但台灣相對而言,卻鮮少有設計師的理念廣為人知。為了讓台灣設計師更受矚目,他與一群持有願景的設計師於2007年發動《台灣設計師週》,一開始以主題展的方式進行,2008年加進活動市集,提供小量商品在現場販售,而商業需求增大之後,2009年就推出《3×3設計產業形象展》,參展者可以運用3m×3m的空間呈現設計概念。「在商展裡面露面的大部分都是業務,那設計展應該是設計師要站出來。」他說。就算是以企業名義參加,也會將之人格化,盡量呈現背後設計團隊的發想與互動過程。除此之外,從辦展初始,他們也嘗試和各種通路合作,幫助設計師銷售產品。剛開始走便利商店體系,但因為其數量龐大,一方面要備這麼多件商品會讓設計師倍感壓力,另一方面每一家就算都擺上一個展示,大家摸一摸、髒掉就不能賣了。因此後來轉變為與博客來合作,希望有興趣的人直接上網預購,他認為會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提到與《倫敦設計節》、《東京設計師週》等國際一流的設計展特色之區別,廖君豪輕鬆地表示,每一座城市的文化基本上就不一樣,到其它國家看設計,絕對看不到這麼多的台灣設計師,這就是根本的差異。他也觀察到,比起如《東京設計師週》大多以品牌的名義參展,台灣相對而言以個人參加的趨勢比較明顯。「我們之前有主題聯展,幾乎都是個人下班來做。像我一樣在華碩(上班),然後又來參加設計師週,至少有上百人。」
而要如何讓《台灣設計師週》更具國際競爭力,他指出,除了需要更多設計師願意來這個平台發表作品以外,也必須囊括產業鏈的各種面向,才能真正吸引國外買家。因為《台灣設計師週》目前主要的參觀者,除專業設計師外,多數為一般民眾,而大家是抱著來買東西的心態逛展覽,因而使許多人還是偏向以商品作展出。「我覺得需要時間,當規模越來越大,整個活動的廣度再高一點的時候,(前端的)單位就可以再進來。像今年有一個工研院塑膠研發中心,也有來參加設計概念創作展,就是屬於很前端的。他有專利、塑膠技術,跟一些設計師合作,告訴大家工研院有這麼厲害的塑膠科技可以運用。」未來如何繼續增加展覽的廣度,呈現更完整的台灣設計產業風貌,將是最值得努力的課題。
2014La Vie文創大調查:10大文創會展
台灣設計師週、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粉樂町、台北電影節、綠圈圈生活藝術季、野台開唱、數位表演藝術節、TTT-Design and Craft Hunting:重返美好年代──設計工藝巡迴展、原創基地節、台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活動
文/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師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