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設計周最受矚目的 15大熱門設計話題!

米蘭設計周最受矚目的 15大熱門設計話題!

「設計歷史」可說是2015年的關鍵字。述說歷史、營造氛圍、製造復古、進行引述,這些都變成引領一種生活風格的信號燈。設計,曾經一度是某種技術規格,和人們的生活隔離開來,但現在已經等同生活方式和個人經歷,並且融為不可分割的一體。


設計師們用歷史說書人的角色爭相鬥豔,例如Jaime Hayon和Cassina的合作,置身歷史中尋找靈感,這位西班牙設計師重新演繹了法國建築大師科比意的作品;義大利雙人組合LucidiPevere的目光則投向了蒙古高原,為De Padova設計了沙發Yak(犛牛);中國燈籠元素被Raffaella Mangiarotti和Marco Ravina準確地應用在為Serralunga設計的作品Honey燈具;摺扇的概念則被台灣的柒木設計實驗性副牌KIMU LAB呈現在美麗的黑色屏風之中;就連有著搖滾靈魂的英國設計師Tom Dixon都以90年代的Disco Lounge作為靈感來源,為米蘭廢棄歌劇院打造全新的展場The Cinema。


北歐傳統工藝存在價值
米蘭設計周期間除了Rho的Salone del Mobile. Milano主展場是兵家必爭之地,會外展更是在米蘭市中心遍地開花,透過義大利政府的積極行銷,讓旅客深刻體驗米蘭結合設計、建築、藝術到時尚的充沛創意實力;然而今年依舊是義式創意當道嗎?建築設計雜誌《Dezeen》的作家Dan Howarth曾提到從時機、消費趨勢及政府政策的觀點,分析哥本哈根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設計重鎮的理由,有別以往的低調,北歐勢力顯然異軍突起,除了老牌PPMøbler第三代繼承者暢談北歐家具的存在價值和永續的製造業概念外;由策展人GamFratesi主導的心工藝mindcraft exhibition設在布雷拉區修道院,強調設計始於傳統工藝,展出的作品都表現出北歐工藝的本質;此外,還有強調「買得起的北歐家具」由muuto及Normann Copenhagen等年輕設計品牌為主的Danish house今年也企圖用「安靜的力量」攫獲人們的目光。


科技材質,始於人性
家具科技化的趨勢彷彿蓄勢待發,結合科技的家具勢如破竹全面展開,LASVIT的supernova燈具像一盞巨型的水母隨著人體的動作感應起舞;SaloneSatellite(衛星展)台灣設計師黃致傑的Dandelion Mirror則以和人表情微笑互動的智慧裝置拿下新銳設計獎第二名。與義大利老牌水晶燈品牌Barovier&Toso合作的台灣築內設計(AI Group)以一盞結合水晶玻璃工藝和設計智慧的燈具驚艷四周。談到材質和形體,不得不提到MOROSO與Ron Arad、吉岡德仁設計的沙發,共同的特點都是具有結構性的線條、雕塑般的比例,以及與荷蘭織品公司FEBRIK特殊漸層布料搭配得天衣無縫。然而2015年最值得關注的顯然是「全球品牌都爭相合作」的Nendo佐藤大,與眾多品牌跨界設計的佐藤大依舊是今年的話題,帶著紅不讓的聲勢穿梭在各大展場之外,更破天荒在米蘭市區一處博物館展出與32個品牌合作多達216件的作品。

 

15 大最具創意與備受矚目的熱門話題!

◎ Hit Subject 1!全球品牌都想合作的Nendo佐藤大

2015年可說是Nendo佐藤大最為風光的一年,剛被M&O巴黎家飾展評選為年度設計師,Nendo包下位於米蘭市中心的Museo della Permanente博物館,盛大展出與32個品牌合作的總計216件作品,在純白色的寬敞空間中,透過極具張力的作品,以劇場般的表現方式,爆發一股寧靜的力量。La Vie專訪佐藤大,提到他的每個設計都具有人的本質及情感,用故事串聯設計,作品才會打動人心,比如Nendo與Glas Italia合作的玻璃桌上裝設具有感應器的LED燈,透過燈光的移動及遠近折射出雪花紛飛的意象。佐藤大提到這是某日早上起床在洗手台洗臉的時候,看到陽光透過水折射出美麗光影而產生的靈感。從2002年至今,Nendo與上百個品牌合作完成許多膾炙人口的品項,問到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獨立品牌?佐藤大笑著說他從來不先設想「成功」兩字,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是自我成就,第二件事是替客戶解決問題,第三件事是選擇困難的路走。針對第三點,佐藤大特別提及年輕的設計師應該選擇困難的路走,因為這樣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練,無論是心智或是設計筆鋒的銳利度!「當人選擇困難之路,他獲得的自我成就也會越高。」這是佐藤大給年輕設計師的建議。

 

1. Rain Bottle─最有詩意的設計

當時為M&O巴黎家飾展設計的展覽,主題是「詞」,要求設計師考慮語言和設計之間的關係。Nendo選擇以「雨」作為主題,透過「雨」的20種日文,表現細微的日本雨天變化。透明的丙烯酸瓶一字排開,每瓶包含一種不同的雨及表現方式,比如五月雨的瓶中有綠色的草地;時雨就來到落葉的季節;雹則看得到較大的雪花等。

 

2. Soft─改變玻璃堅硬的形象

Soft是與Glas Italia合作的三種尺寸矮桌,由兩片玻璃接合,橫截面為45°分別印刷鮮豔的色彩,這些橫截面黏合在一起,由於霧面玻璃材質的關係,顏色會有漸變的效果。Nendo試圖建立一種天然柔軟的印象,讓玻璃的邊緣顏色是模糊和柔和的。成功打破玻璃給人以往的銳利而堅硬形象。

 

3. Float─漂浮在空中的椅凳

一張看似普通的凳子,有著矩形膠合板座面和鋼管椅腳,而玄機就藏在椅板下!椅腳似乎被切斷的不安感,創造了一種座椅看起來像是漂浮在空氣中的視覺效果。透過結構學的設計,在椅背下創造了懸臂結構,Nendo提到他的設計是「出乎意外地」提供多樣化舒適的座椅體驗。

 

◎ Hit Subject 2!吉岡德仁的家具新形態

吉岡德仁向來對於操縱形體與材質有一套自己的邏輯,這一點與義大利家具MOROSO不謀而合!今年出現在三宅一生位於丸之內旗艦店,三張大小不一、造型獨具的沙發,就是吉岡德仁與MOROSO最新合作的發表Brook,運用複雜的幾何計算原理,打造一塊有如精密切割的「原石」,包覆著MOROSO與荷蘭織品公司FEBRIK合作設計的特殊漸層布料,La Vie專訪時吉岡德仁笑著說:「你不覺得這顏色像極了櫻花的色彩嗎?」在這美麗的春天顏色下,吉岡德仁的作品彷彿有了另一番詮釋。吉岡德仁也提到他想做的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品項」,材質是真實的,而人的感受和情緒是虛無飄渺的,如何將兩者串聯起來,是他最深入研究的議題,因此,每次在設計之前,吉岡德仁會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感受到什麼?觸摸到什麼?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會帶著感性的連結,也更能貼合使用者的需求與心情。

 

1. Ron Arad ─ Glider彩虹漸層沙發

設計界的雕刻家Ron Arad為MOROSO設計的Glider沙發可說是展場內最吸睛的作品了,不但有鮮豔的色彩,還有厚實的形狀,每個進入展場參觀的人都忍不住想一屁股坐下來,好好享受一張好沙發帶來的舒適及放鬆!Glider沙發帶來的樂趣、功能和舞台表現力只有Ron Arad才想得出來。

 

2. David Adjaye ─ Double Zero椅凳系列

被認定為當代英國最重要的坦尚尼亞裔建築師之一David Adjaye,用高腳椅凳替MOROSO打造居家新風格,乍看之下,這圓形椅凳似乎帶著一點80年代的復古風情,然而椅面的圓形、椅腳的方形,以及椅側的三角形卻形成一股平衡卻微妙的結構,David Adjaye運用俐落金屬管打造的椅身,充滿無限大的可能,也將他個人獨特的無國界語彙融入設計之中!

 

3. Patricia Urquiola─優雅的Bold沙發

來自西班牙的女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Bold,可說是一款結合大膽的形體、平衡感和功能性的優雅設計,並且可能成為日後MOROSO經典之作的一款沙發。Patricia Urquiola將小細節設計在邊緣的縫合線中,經過雙層摺疊的線條,不但能凸顯沙發的個性,也能創造每塊沙發結構的柔軟厚實感,展現高度的功能美感和完成度。

 

◎ Hit Subject 3!台灣設計師玩轉水晶燈老品牌B&T

來到義大利威尼斯水晶燈品牌Barovier&Toso位於Salone del Mobile. Milano的展場,映入眼簾的是那一盞高掛在獨立展間內的水晶吊燈Angel,結合堅實的結構力學,呈現優雅的美感姿態。

 

Barovier&Toso CEO Jacopo Barovier談到B&T在威尼斯有700多年的歷史,雖然擁有高深的工藝水準技術,但也同樣得面臨義大利製造業萎靡的問題,個性直率的Jacopo Barovier認為如何延續優越的水晶玻璃製造品質才是最重要的基礎,然而不斷創新也是經營很重要的思維,因此3年前B&T透過競圖方式與台灣的築內設計團隊合作,開始這一項史無前例的合作計畫。

 

築內設計運用數位設計及3D運算技術設計的作品,由產品設計總監楊建鑫領軍,主任設計師栗德齡主導,並且與團隊內的結構工程師等全力協助,經過至少30次以上的3D建模,而栗德齡本人也多次赴威尼斯的B&T工廠與玻璃工匠進行多次討論及實驗,最後終於將這盞結合藝術裝置、創新思維與品牌平衡的水晶吊燈Angel製作完成,問到Jacopo Barovier最困難的部分在哪裡,他笑著說,「那一片片的羽毛玻璃其實是最簡單的,工藝面我們一點也不擔心,最困難的反而是金屬結構!」因此金屬結構的部分也是由築內設計尋找師傅及工廠在台灣完成的。


關於設計概念,主任設計師栗德齡說:「Angel的羽毛向外展開,呈現一種盤旋而上卻優雅的型態,其實是我在設計時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畫面,而事實上它的規格也相當符合亞洲飯廳大圓桌空間的規格。」Barovier&Toso與台灣團隊合作打造的手工水晶吊燈Angel,流暢且極具動感的線條,在空間中就像纖細的天使翅膀般輕盈飛揚。每片由威尼斯玻璃工匠製作的玻璃羽毛,與燈具頂端的吸頂結構及LED燈源,讓光線穿梭其中,彷彿也豐盈了空間中溫暖和諧的氛圍。

 

◎ Hit Subject 4!nbt.STUDIO回收廢料再製的新材質

衛星展(SaloneSatellite)中台灣設計師的作品驚艷國際媒體。nbt. STUDIO的蕭光廷從2012年開始參展總是以環保及回收為題材,此次「大未來計畫」提出了三個設計概念:工藝再生、材質再生與科技再生。蕭光廷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台灣本地回收商及藍訊科技共同合作,將垃圾規格化後開發出Nebbia─interactive lighting鑽石燈,原件採用LED燈條,覆蓋上由廢棄LCD電視螢幕回收而來的各式導光板與感光膜片,使光能平均擴散,再將其中的增光膜片針對其感光特性加工出不同角度的稜鏡折痕,讓光源因相互折射而產生類似水晶般的質感。


最有趣的是Nebbia可透過網路,當指定的Facebook頁面被按讚的時候,其光源將作出有趣的變化傳遞訊息。讓訊息通知不再只是鈴聲或數字,而是一種更融入於空間的一種方式,未來將針對空氣品質、氣溫、時間甚或是股市漲跌做出不同的顯示。蕭光廷在與La Vie訪談時最後說到:「把不值錢的廢料變成可用的資源,這才是設計的價值所在。

 

◎ Hit Subject 5!台灣設計師黃致傑智慧生活提案

家具科技化的趨勢彷彿蓄勢待發,智慧型生活提案也如雨後春筍般在今年的米蘭設計周持續發生, 其中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在衛星展(SaloneSatellite)中大放異彩的台灣設計師了!衛星展獲得新銳設計獎第二名的是來自台灣設計師黃致傑的「種子鏡像」(Dandelion Mirror),透過資訊分析與運算,能計算觀鏡者當下的情緒表現,並將觀者的微笑轉換為一種生命能量,滋潤鏡面浮現的虛擬蒲公英生長,為生活帶來會心一笑的喜悅。問到透過作品對參觀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黃致傑回答到:「科技產品經常產生兩種極端的效果,一種是創造出冷冰冰、硬梆梆的設計、另一種是創造出更人性化的設計。我希望參觀者透過我的作品可以感受到自然和諧的元素,透過互動,看見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同接觸大自然一般。我時常思考大自然的形態如何透過電腦程式、互動技術複製再造。」此次獲獎的「種子鏡像」顯然是智慧科技傳達人性的最佳映證。

 

◎ Hit Subject 6!最具科技概念的LASVIT互動燈具

來到捷克頂尖手工燈具品牌LASVIT位於Euroluce燈具展的展場,一個神奇的互動智慧裝置燈具讓每個位於燈具下方親身體驗的參觀者感受到科技的魔力!由設計師Petra Krausova設計的Supernova,讓未來瞬間來到我們眼前。它神奇地變換時間和空間,通過改變其形態響應人們的動作。安裝在透明玻璃元素裡的三個無線感應器,可以同時通過各種角度及移動創造引人入勝的光感及互動模式。Supernova不再侷限於美麗的手工水晶玻璃型態,科學家透過稜鏡的折射與互動裝置,讓水晶燈具開始活躍起來,意想不到的擺動幅度和光的折射,有如一個巨大的水母般,與人們在宇宙的黑暗中,透過肢體動作,進行一場感知的智慧型互動與回饋!

 

◎ Hit Subject 7!結合前衛藝術風格的Gervasoni

由義大利設計教母Paola Navone擔任創意總監的義大利家具品牌Gervasoni發表了「Brick Up!」系列家具,巧妙結合了極簡設計語彙與東方寫意生活靈感,創造獨特現代家居品味。讓人驚艷的原創設計不得不提Brick 33餐桌,灰色的不鏽鋼桌面結合原木桌腳,創造剛柔並濟的一面,此外,Brick133餐桌則以卡拉拉大理石與金屬桌腳,詮釋傳統餐桌造型。Paola Navone最擅長的是率性色彩的運用,Ghost系列沙發將Paola心中理想的現代生活完美詮釋:在簡潔、舒適、毫不做作、渾然天成的設計之中藏著令人驚喜的迷人風貌和美麗細節。

 

◎ Hit Subject 8!Rolf Benz有機和裝飾線條的現代時尚

德國Rolf Benz 640由蘇黎世的設計師This Weber設計,靈感來自於現代藝術的雕塑、水晶及建築作品,旨在創造出能輕易辨認的華美外型,從而衍生出立方體和有機型的結合,椅身裝飾性的縫線及現代的實木椅腳更為Rolf Benz 640增添一絲風采。由formstelle工作室所設計,Rolf Benz 580扶手椅是設計文化之巔的化身。Rolf Benz 580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木質結構,由「摺疊」的概念發想,以formstelle工作室對細木工業的專業為基礎,結合Rolf Benz在填充襯料上的精良工藝,打造出極具獨特性的Rolf Benz 580。

 

◎ Hit Subject 9!北歐家具存在的價值是永續與工藝

來到PP Møbler的會外展展場Palazzo Lita Corso Magenta,是一座古老的建築,斑駁的牆壁與雕花壁爐顯示它的長遠歷史,與PP Møbler品牌不謀而合。La Vie專訪年輕的第三代繼承人Kasper Holst Pedersen,問到PP Mobler在「創新」與「傳統」這兩者間是如何平衡的?Kasper直指工藝價值是品牌最重要的精神,雖然以往也會和設計師合作(比如建築師Zaha Hadid及Cecilie Manz等人),但大多僅存在實驗階段,目前依然還是以Hans J. Wegner等經典作品為主。位於哥本哈根的工廠,工匠仍堅持以傳統手工製作,一棵200年的樹木到製作至少需要乾燥兩年,並經過漫長的時間等待適當的機會, 再進行接榫及手工製作。Kasper說到:「北歐家具存在的價值是永續與工藝,我們的工匠擁有對材料深厚的知識,而我們也對工匠有高度的尊重。此外,環境永續也是北歐人最重視的議題每砍一棵樹就會種下一棵樹,以維持森林的永續。」當世界的目光轉向北歐,而這些強調工藝價值的品牌,依然著眼於人與環境,表現深厚的文化底蘊。

 

◎ Hit Subject 10!MINDCRAFT EXHIBITION以裝置藝術展現心工藝

今年的MINDCRAFT15策劃單位是丹麥文化部,策展人是丹麥及義大利設計師雙人組GamFratesi,在米蘭市中心的布雷拉區Chiostro Minore di San Simpliciano古老修道院展出,今年MINDCRAFT EXHIBITION的主題是「in between mind and craft」,反映了丹麥工藝家和設計師在「手工藝與想法」之間如何進行合作。MINDCRAFT一直以來是探索、嘗試、創新,強調設計始於傳統工藝,展出的作品都以北歐工藝的本質為主,近幾年由早期的裝置或實驗性作品到目前來看,MINDCRAFT15已經藝術概念昇華為技術熟練程度,策展人GamFratesi提到:「今年的展覽涵蓋了全方位的作品,包括更具全面性的思考、觀念素質的提升、藝術及高度技術的整合,再加上對於材料的獨特理解,丹麥設計的工藝層面被更進一步的闡述,並且更成熟的表現了。」GamFratesi策展的手法也讓人相當驚艷,在古老的修道院內,透過鏡面玻璃打造地板,以及彷彿鳥籠般一座座的裝置,讓人更想一探究竟,也吸引許多設計愛好者駐足觀賞。

 

◎ Hit Subject 11!Fendi Casa義式手工藝創造異材質混搭美學

Fendi Casa展場以三個區塊及兩位設計師THIERRY LEMAIRE及TOAN NGUYEN合作的現代系列,透過異材質的混搭美學和義大利製造的手工藝技術,展現Fendi Casa對於創新和堅守傳統的表現。有越來越多時尚品牌進入家具製造產業,副總裁Raffaella Vignatelli談到FendiCasa與之最大的不同,便是對義大利手工藝的堅持和信仰,「26年來在時尚跟家具製造業之間,我們只使用最好的材料品質和純手工細節製造,而且堅持只和少數幾家工坊合作,他們都是代代傳承的小型工坊。」Raffaella Vignatelli談到義大利人看待家具,是一種可以傳承數代的情感,因此家具對他們而言,早已轉化成一種生活哲學,Fendi Casa以創新方式詮釋傳統的美好,新的生活哲學融合設計創作與奢華元素,讓作品在美學概念上增加了親和力與功能性。

 

談到義大利製造業的近況,Raffaella Vignatelli提出另一種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雖然短期看來這似乎是一種大環境的衰退,但如果以長遠來看,或許這是義大利製造產業的契機,促使人們將工藝傳承視為一種珍寶!義大利許多小鎮開始發展工藝傳承的計畫、更完整的職業訓練,Fendi Casa也開始在內部推展完善的員工訓練,「對義大利製造業而言,以樂觀的態度來看,或許這也是一種自然的去蕪存菁法,將最珍貴的部分留下。」Raffaella Vignatelli認為Fendi Casa是一個家族企業,員工便是家人,即使義大利製造業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況,但Fendi Casa將堅持全世界最奢華家具製造商的原則─「全部以手工製造,並且講究高級的原料,同時只在義大利本地製造。Raffaella Vignatelli以信仰般的態度堅定地說到。

 

2015年新品趨勢

趨勢一:
專屬Fendi Casa色系新概念今年米蘭展出的系列為Fendi Casacolor新色概念與精緻的鋼琴烤漆工藝。利用有別以往的專屬調色,顯現出具有活力和精緻度的調性,像是普魯士藍、象牙白、石英灰色、焦糖色及全白色、黑巧克力色和純粹黑。金屬色也依照深淺區分成煙灰色和淺灰色。Hudson沙發的外型與獨特風格展現出優雅的現代生活方式。其單品特點是精緻對比的幾何圖形與寬厚的皮革、織物座椅。


趨勢二:
細膩編織及撚絲技術顯現高品質織品與紗線展現出Fendi Casa在裝飾工藝上的細緻度,手工編織的絲絨也引入復古的元素,透過手工撚絲技術更顯現出高品質,同樣也表現帆布、緹花或雪尼爾等材質上。比如Audrey椅有著柔軟及優雅的輪廓、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以及扶手造型,搭配珍貴的Fendi Casa color天鵝絨材質,展現出純粹簡約的線條與精緻手工製作的品質,散發出低調的奢華感。


趨勢三:
材質拼接與手工縫製的獨特技術皮革表現以壓紋強調柔軟性,包括蜥蜴紋、鱷魚紋等透過紋理和立體車縫線的細緻度,並創新開發出具金色光澤的動物皮革,增添奢華感。家飾與配件則搭配使用由Fendi精湛皮草技術所製成的稀有狐狸毛、土撥鼠毛和兔毛,由於繁複的細節手工讓每件作品皆能展現出其獨一無二的珍貴樣貌,像是最具代表性的Selleria Stitching縫線,為Fendi Casa最著名的特色之一。


趨勢四:
如雕塑般的線條與黑檀木的結合Fendi Casa目前與兩位設計師合作,分別為THIERRY LEMAIRE及TOAN NGUYEN,Leonardo桌同時擁有嚴謹與柔和的線條。桌面是穩重的馬卡莎黑檀木,搭配精湛工藝打造的球體造型支柱,並於表面刷上亮光漆,底座則以金屬製成,如雕塑般的線條與黑檀木的結合金屬材質,不但巧妙展現出異材質混搭美感,也同時展現造型美學。


趨勢五:
高低層次與大小差異創造視覺魅力Constellation是一組高雅簡約的圓形咖啡桌。細膩打磨的黑檀木材質,能從桌面上觀察到木質本身的花紋,在造型上結合不同高低層次,以及比例大小的桌子,創造出不同的視覺魅力。煙灰色的玻璃桌面和青銅色的金屬立面,讓咖啡桌也能成為主角,此外材質的使用向來是凸顯奢華感的主因,透過細緻工藝的邊緣打磨,也令咖啡桌展現品味格調。配色上另外有普魯士藍、石榴紅或黑色可供選擇。

 

◎ Hit Subject 12!Baxter家具和諧的現代風格

Baxter結合建築、家具與藝術。靈感取自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清水模作為隔間,淡灰色簡約的美感,令人想起單純的質地,也更加凸顯今年Baxter家具特色。與藝術家Antonino Sciortino合作,以編織表現家具的細膩、優雅,以及和諧的現代風格!

 

◎ Hit Subject 13!Natuzzi簡單方正的線條與經典質感

由Studio MEMO設計的Dorian沙發,命名自王爾德唯一的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肖像》,這本廣受歡迎的十九世紀小說,詞藻唯美,帶著作者獨特的俏皮幽默。Dorian沙發簡單方正的線條,細節處卻充滿美學的考量,傳統手作工藝呈現經典質感,扶手上特意強調的車縫線,以及羽毛填充,更是將這套沙發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 Hit Subject 14!Rina Menardi豐富有機型態的陶作品

Rina Menardi的陶藝作品結合了當代與傳統的技藝,色調上展現出自然的氣味,像是石頭、貝類或是樹皮般的感覺。每件作品在形體與色澤上,令人感受溫暖,觸摸表面彷彿感覺得到溫度,溫潤質樸的手感,傳遞出優雅卻有影響力的感受。

 

◎ Hit Subject 15!B&B Italia用建築概念設計的玻璃桌

Vincent Van Duysen為B&B Italia設計的Oskar,用建築的概念作設計,椅腳做了特別的處理,四邊結構設計了錐形邊緣,使得玻璃桌面有種漂浮的感覺,視覺效果相當有趣!此外,玻璃桌面採用不規則的偏綠色霧面感,也可用白色或黑色大理石替代,椅腳是天然木質上漆面,整體設計顯得優雅卻現代。

 

文 / 葉靜芳  攝影 / Amos Wu、葉靜芳   圖片提供 / Salone del Mobile. Milano、各品牌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5月號】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