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亞洲觀點思考當代美學價值 |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今天Art Basel來香港,我覺得非常好,因為這代表他們(西方)開始注意亞洲,然後他們需要亞洲。」《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後簡稱台北藝博)總監林怡華,在面對Art Basel進軍香港是否對於《台北藝博》造成影響的提問時,直截了當地說道:「有人說他們要把我們的藏家拿走。的確。可是他們今天要來亞洲挖藏家,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為他們必須了解藏家的喜好,了解亞洲藝術發展的脈絡,說不定也要去做亞洲藝術家的展覽,那的確他們現在也得做了。」當來自西方的藝術集團強勢進駐亞洲時,對她來說,最要緊的不是去看對方擁有多少資金,而是反過來問自己,台灣擁有什麼?「Art Basel HK其實還是以西方的語彙在支撐博覽會,而我們則希望以一個亞洲人的語彙,來思考美學價值。」
《台北藝博》始於1992年,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原初目的是希望振興台灣視覺藝術產業,也因為這樣的背景,比起其他商業型博覽會,《台北藝博》更能跳脫營利導向的思考,透過選擇展出畫廊的方式,去建構屬於台灣、蘊含亞洲觀點的藝術盛會。為了進一步成為亞洲核心,林怡華指出現階段的目標是致力成為東北亞與東南亞藝術的中繼站,意即希望至《台北藝博》參展的各國作品,都是品質最好的。她強調,東北亞主要包括日本、韓國與中國,由於長期耕耘,始終是《台北藝博》的強項;而今年刻意增加東南亞畫廊的比例,則企圖將版圖往南擴張。「新加坡Art Stage已經是東南亞最重要的博覽會,那怎麼把這一塊涵蓋過來?還是一樣,去選澤更適合我們的東南亞藝術家,和Art Stage呈現的不一樣。」她接著提到,為了嶄露更完整的亞洲風貌,參展畫廊的比例分配就顯得格外重要,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均衡展現各國藝術,卻又不失去台灣特色,難度相當高。「我今年刪了非常多國外很好的畫廊,為了保有近乎一半的國內畫廊。有人講妳真傻,國際比例要調高,台灣只能30%,才能更國際化。的確那是最快的,其實三年前就可以這麼做了,可是我到現在都沒有,這是我的堅持。」
為了讓台灣藝術更被世界看見,《台北藝博》不僅定期提供藏家藝文資訊,每年展期間也會邀請200~300位藏家來台,今年更將VIP之夜拉至故宮,希望看展貴賓不僅認識台灣藝術,也能看見台灣的文化實力。另一方面,則推廣「全民收藏」,針對專業人士、藏家、一般民眾安排導覽和各式講座,期盼即便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也能走進展場,欣賞藝術之美。
「我們今天在談藝術的價值,大家都想到金錢和學術的價值。可是這兩個都是後端;原本藝術真的就是精神層面,它怎麼樣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怎麼樣療癒我們。」找回藝術最原始的能量,讓它滋養人們的心靈,才是展覽的終極目標。面對下一個二十年,《台北藝博》秉持初心,繼續往前邁進。
2014La Vie文創大調查:10大文創會展
台灣設計師週、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粉樂町、台北電影節、綠圈圈生活藝術季、野台開唱、數位表演藝術節、TTT-Design and Craft Hunting:重返美好年代──設計工藝巡迴展、原創基地節、台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活動
文/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中華民國畫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