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牆美術館的績優典範 | 粉樂町
「美是一種讓事情變更好的方式,《粉樂町》就是提供這樣的possibility。概念有點像IKEA,他是一個實體型,他裝成一個房間給你看;《粉樂町》也是一個實體,我跟你說藝術可以在生活當中,但是how?我們就瘋狂地放給你看。然後你開始發現可以把畫放到房間了,也覺得光線放進來應該怎麼樣。那就是一種生活美學。」提到《粉樂町》,富邦藝術基金會總幹事熊傳慧神采奕奕,愉悅地分享一路走來的歡笑與艱辛。
論及台灣的無牆美術館,沒有人會忽略每年夏日在台北東區的藝術盛事《粉樂町》──意即「Very Fun Park」,希望民眾不用買門票,也能夠在街頭巷尾遇見藝術。其最早始於富邦藝術基金會利用裝置作品妝點企業內部空間的「藝術小餐車」,經過20次的「練兵」之後,策展團隊才正式走上街頭。「每一個城市的生態都不一樣,為什麼(粉樂町)在東區可以走,是因為我們企業總部就在東區,所有同仁幾乎都在東區成長,這裡的巷弄、環境、人的態度,我們有比其他社區理解一半程度以上的自信。」
然而走出戶外,卻意味面臨更高程度的風險。從向店家商借展出空間,到面對各種天災、經濟環境波動,在在考驗團隊的執行力與應變能力。即使如此,每年最炎熱的時節,《粉樂町》卻從未缺席。「不管越後妻有,或是橫濱,大家最短就是雙年,再來就是三年,因為持續真的很難。」熊傳慧強調,不僅每年固定辦展本身就是高難度挑戰,策展團隊還以高標準自我要求,包括展出名單不重複、展點不重複,拼命到令她都覺得動容。「我們挑完展點之後,就會開始進行連連看,大概持續有五年的時間吧,我們一直很執著空間和展品一定要有一個臍帶關係。比如髮廊的作品一定跟髮跟頭有關。」除了對空間與展品的執著外,他們也嘗試跨出城東,過去曾至高雄展出,近幾年則深入校園,繼於政大連展三年後,台大粉樂町也進入第二年,讓學生們也能看見粉紅魅力。
儘管熱情,但夢想背後也需要有理性的規劃支撐。她表示,每年辦展費用大約都在1,500萬元,再加上人員管銷可上看3,000萬,來自政府的補助最多200~300萬,剩下的部份幾乎是企業要獨資贊助;而這麼大筆的投資,每次至多也只能展出約30件作品而已。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發揮最大效益,是最關鍵的問題。「我們現在有企圖跟更大的入口網站合作,讓《粉樂町》的data慢慢留在雲端,任何時間都可以上去回溯。儲存data的這件事情我們先完成,不然其實空談通路是沒有用的。」熊傳慧也指出她還在思考未來的路怎麼走,包括這一批擁有多年實務經驗的團隊是否能轉型為策展顧問,深入各地幫助有意推廣無牆美術館的政府或民間單位。但無論如何,現階段的任務已算達成,《粉樂町》為台灣最繁華的地段寫下繽紛的藝文篇章,讓人們知道除了美術館以外,藝術可以和生活融合,為我們帶來美感,也帶來快樂!
2014La Vie文創大調查:10大文創會展
台灣設計師週、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粉樂町、台北電影節、綠圈圈生活藝術季、野台開唱、數位表演藝術節、TTT-Design and Craft Hunting:重返美好年代──設計工藝巡迴展、原創基地節、台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活動
文/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富邦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