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安問題加上義大利米蘭世博,「食」的議題引發愈來愈多人的關注,開始探討食物製造與環境的互連性,以及「吃」的方法所醞釀出的各地文化。邁向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如何運用創新設計解決「食」的問題,也是關注的焦點。因此今年首批來臺交流的以色列籍駐村設計師Ori Ben-Zvi、Maya Ben David就透過不同的文化目光,探究臺北街頭小吃與路邊攤販的千姿百態。從包水餃的過程、製作花生捲的機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竹籤,都是吸引以色列籍設計師目光焦點。
而這些引發設計師「興趣」的背後,更是蘊含了臺北夜市文化中,人與食物、人與攤販、以及人與人與攤販間的社會連結和在地飲食文化間的關聯及對照。本身具有社會設計與家具設計背景的Ori與Maya,透過觀察夜市攤販、餐盤、桌椅等,運用創意思考,重新解構路邊攤販傳統的飲食習慣,將我們一般常見於夜市的鐵板凳、裝取食物的塑膠籃重新解構,延伸設計出一款再造後的桌椅。這款單人桌椅,不但輕巧不占空間,且全都來自夜市常見的素材,為夜市文化帶來創新的便利性,也產生出新的食物體驗設計。
駐村設計師Ori與Maya將他們兩個多月來,在臺北街頭所觀察到路邊攤傳統的販售形式與心得,與民眾一同分享,也邀請大眾一同參與城市改造與規劃,特別於6/28舉辦工作坊,以「夜市」這個最接近我們生活經驗的主題切入,以其專業的社會設計、工業建築背景,進行實際操作的設計工作坊。希望透過「社會設計」的思維導入、參與來檢視與改善夜市的社會層面問題。活動將以常見的拋棄式餐具為主題,以對應不同街邊小攤的需求,如:紙湯杯、紙袋、購物袋等,學員將被要求選擇一個特定的攤位,重新設計食品容器,透過工作營,從前端的設計思考、過程中的重新設計,來了解使用者使用得體驗,使用它來解決當前存在的功能性或是社會情境式的問題。
臺北邁向2016世界設計之都,這次以色列籍駐村設計師Ori與Maya來臺,只是個開端,未來臺北將陸續有更多的機會與國際對話、交流,每一次在中外設計激盪的火花當中,將帶給臺北不同的創意與創新,進行一場「設計思考」的饗宴,一同思考如何帶給臺北市市民更好的宜居生活品質,成為整個城市的養分,邀請大眾一同參與城市改造與規劃。
更多駐村資訊:Street Eats駐村研究紀錄網站
圖片資料提供 / 2016台北設計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