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 ╳ 紡織廠 : 詹朴的針織探索

設計師╳ 紡織廠 : 詹朴的針織探索

「羊毛和絲線是我最常使用織料材質,天然纖維有它難以掌控的不穩定性,很有挑戰性,但這也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接受La Vie越洋專訪的旅英台灣新銳服裝設計師詹朴一聊起他熱愛的織品,儘管受訪時間是倫敦半夜三點,電話那頭的他聽來仍然精神奕奕,「我還滿習慣半夜這時間醒著,因為剛好是台灣紡織廠上班時間,我和紡織廠常常通電話討論新織品研發的細節。」


以第一名成績畢業自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的詹朴,選擇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攻讀女裝設計系碩士,在2013年畢業後隨即五度入選倫敦時裝週作品帶有奇幻及東方風格的他,不僅登上英國最具代表性的設計雜誌《Wallpaper*》、每季作品資料都被《VOGUE UK》建檔收錄,第三季作品更被潮流趨勢網站WGSN選為倫敦時裝周Top15最能代表2014秋冬潮流的獨立設計師品牌

 

善用紡織廠優勢 打響國際知名度
隨著詹朴逐漸在國際時尚舞台上闖出名氣,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許多詹朴最出色作品所使用的織料,都是他與台灣紡織產業─共同開發的原創布料!「和歐洲的設計師相比,台灣設計師的優勢在於,要接觸到生產織料的源頭工廠方便很多。這是台灣設計師的環境優勢,我們應該要懂得好好運用。」帶著大學織品系時期累積出的在地經驗,詹朴大膽地踏出第一步─主動拜訪、聯絡紡織廠。


「對紡織廠來說,像我們這種設計師品牌的產量很小,是不合成本的訂單。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才有合作的可能,通常要配合紡織廠檔期的規劃,他們也是帶著半幫忙的性質來接單。」在台灣,像詹朴這樣的合作案對工廠來還是非常少見。在詹朴每季系列作品中,幾乎就會與十多家台灣紡織廠合作,就單件服裝來說,因為處理環節的分工不同,一件衣服動用到各自專做紗線、織造及後處理的三間以上紡織廠是常有的事。


紮實練就的織料知識
在時尚設計師的領域裡,有從版型開始設計服裝的設計師,也有像詹朴這樣自織品系出身、時常以織品設計為服裝靈感的設計師,「我很常在工作室裡實驗不同的織法,隨著材質和織法的不同,織料的垂性、墜性也會有微妙的變化,當它們被穿著在不同人身上時,隨著身體曲線呈現出獨特人體效果,是非常美的。」詹朴對於織料的感知不僅建立在美感上,也有紮實的知識基礎,「以前大學的老師常常發一堆布料下來,要我們一一辨認出每塊布的名稱、織法。」從這些基本功累積起的紡織知識,對於詹朴在與紡織廠經驗老到的師傅溝通、討論時有著很大的幫助。


目前多數時間仍旅居英國倫敦的詹朴,也觀察到其他歐洲紡織廠的合作模式,「因為歐洲時尚產業原本就發展比較久的關係,歐洲紡織廠比較能夠理解設計師品牌的價值,他們也比較懂得設計師在研發過程中,希望能受到保護的創新技術價值。」而對於台灣來說,這些都是需要時間與更多的合作經驗來累積的。

 

相互琢磨的夥伴關係

談起如何說服紡織廠接下他這量不多、利潤也不一定高的訂單,詹朴笑說,「絕對不是用什麼我是台灣新銳設計師,希望大家一起來幫忙這種說法。」台灣紡織廠大多都是接量產訂單,運用頻率最高的技術往往不一定是最先進或最有挑戰性的,長此以往下來,紡織廠的技術往往原地踏步無法精進、競爭力也會逐漸衰退。


「紡織廠和設計師合作的好處在於,我們可以互相提醒,在技術上一起琢磨提升。紡織廠可以更適應變化與研發的節奏,被不同思維挑戰過的專業技術人員,就能培養出實戰經驗,不只是照著客戶給的要求做,而是把研發技術的能力累積在自己身上。」對於詹朴來說,這樣相互激盪動腦的合作關係,不只是產業鏈結的完整,更是能讓台灣設計師與傳統紡織廠相互幫襯、一起升級的夥伴關係。

 

Learn More

詹朴認為,設計師在想要與紡織廠進一步溝通之前,自己必須先對織料有一定的認識和知識。討論起來,不僅更有說服力也比較能達到理想的成果。

 

Text / 方敘潔  攝影 / 謝宇恩 via  ApuJan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6月號】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2026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將由藝術家李亦凡代表參展,其長期探索在當代科技的推進之下,數位影像創作的視覺表達途徑及技術性問題,近年作品以劇場性影片搭佐帶黑色幽默的創作語彙,敏銳呈現數位時代下人們的身心波動。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難忘的形狀》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窺見藝術家的「創作準備階段」

李亦凡的作品常處於如「準備工作」的曖昧階段,觀者所看見的不只是敘事內容,更多的是藝術家創作時與媒材和故事互相嬉戲、搏鬥、甚至虐待的過程——他運用科技媒材的光雕投影技術,提供觀者一種後設的敘事概念;同時結合雕塑、繪畫等媒材,讓各種創作元素在空間中組成奇特的敘事體,成品看似破碎、不完整,卻能從中窺探出藝術家創作時身處的迷亂時空。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難忘的形狀》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難忘的形狀》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探索人類與科技的複雜關係

2019年起,李亦凡更嘗試以自行開發的遊戲引擎,搭配實時影像手法進行影像創作,以「一人劇組」的形式即興演繹影像生產背後的敘事,探索著數位時代中人類與科技的關係——從《important_message _360.mp4》談論資訊爆炸下人的生命狀態,到《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數位人之姿揭露數位人身分背後的商品本質。

延伸閱讀|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 × 張碩尹聊創作:從電玩遊戲談到科技與AI的藝術思考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難忘的形狀》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在宣布李亦凡將代表2026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之際,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提名委員會點評其作:「李亦凡遊走在影像、鏡頭、物件、場景與裝置間,其兼具議題性且視覺風格獨特的創作,結合傳統錄像技術與數位媒體;同時,他也具備物件的造型能力,透過數位影像與實體物件的併置,可望為台灣館帶來更多層次的感素,也為資訊與影像爆炸的數位時代,提供深具啟發性的另類思考。」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第61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代表藝術家李亦凡。(圖片提供:李亦凡)

威雙之前,2025新作也值得期待

其實在威雙之前,近年國內重要展覽如2021亞洲雙年展《未至之城》、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等,都能看見李亦凡的身影,他也接連獲得高雄獎、台新藝術獎肯定,今(2024)年更摘下洪建全基金會銅鐘藝術賞,獲得百萬創作基金,並通過荷蘭國際駐村機構Rijksakademie徵選赴歐洲駐村,同步展開銅鐘藝術賞委託新作,該作預計於2025年展出,屆時李亦凡將秉持一貫的黑色幽默,引領觀眾在陣陣歡笑與苦笑之中,一窺當前正在發生,或即將重建的新型態生命政治。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影像截圖。(圖片提供:李亦凡)
2026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藝術家李亦凡:劇場性影片搭佐黑色幽默,呈現數位時代的人心波動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李亦凡作品《難忘的形狀》展出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洪建全基金會、李亦凡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或許比5%更少——走進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隨多元媒材穿梭不同維度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每當科學與知識迎來不可思議的突破,人類總是齊聚歡騰——但宇宙無垠,我們或許只了解宇宙的5%,甚至更少;即使在資訊傳播爆炸的時代,世界和宇宙仍有無數疑問難解、待人類探討,比如地球以外有人類存在嗎?巨石陣如何建成?時空旅行可能嗎?

上述這樣徘徊於全知和無知之間的狀態,深深啟發了德國新銳藝術家Maja BEHRMANN(瑪雅·貝爾曼),她秉持著求知渴望,玩轉繪畫、版畫、布料、雕塑和攝影等各種媒材,讓作品的外表呈現、內在思考在多重維度之間不停轉換,藉此重新省視所有可見、可感的物質世界。即日起至126日,Maja BEHRMANN台灣首個展《Polytope》於也趣藝廊展開,不妨到現場感受藝術家創作及精神層面上的多變敘事風格。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以「多面體」為題,想像並感受其他維度的存在

Polytope》展名取自幾何學中的「多面體」,此概念雛形由德國數學家Reinhold Hoppe提出,指的是任何具有廣義二維面性結構的幾何立體結構,亦是三維多面體到任意維數的推廣,能以其延伸形式存在於多維度宇宙中,夾雜實質意義及想像元素。在現有的科學理解下,因為位處的維度與空間不同(頻率不同),人類也就無法以肉眼看到在其他維度中的存在,但祂們仍然與我們共同身處在這宇宙之中,體驗著各自的生命旅程。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多面體」貼合著Maja BEHRMANN的創作概念,她從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畢業後,除了持續鑽研本科——繪畫與版畫製作,也將布料、雕塑、攝影等媒材融入創作,試圖開拓平面繪畫的可塑性,也透過解構並重新定義作為畫面的表面、作為雕塑或裝置的立體結構,帶觀者離開從前熟悉的空間認知,轉換於多維度之間。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Maja BEHRMANN來說,當物件與物件相遇之時,產生一種由依附和分離、接近和距離所組成的張力,從而勾勒出物件之間的凝聚力和開放性,形成互動。當觀者看著不同部件、色塊、形體間的互動關係及平衡結構,又好像能看到某種宇宙或社會的秩序。藝術家期待人們在「多面體」中顯露思想與情緒,思考宇宙的結構和自我的座標系統,即使尚未理解這一切探求將會導向何處,仍不停下摸索進步的腳步。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Polytope》為觀者建構通往另一維度的路徑

在也趣藝廊舉辦的《Polytope》個展中,Maja BEHRMANN帶來平面繪畫、立體雕塑、織品裝置等形式多元的作品,她將展場化為舞台,讓形狀和物件們自由排練組合,創造出無數可能性——從平面形狀、輪廓般的圖案、純粹的三維圖像,轉向多表面和多層結構。她也將複雜的網絡拆解為表面,展開它們並繪製圖案,將其可視化,結合展覽空間形成整體,藉此為觀者建構一條理解平時難以觸及、掌握的事物的路徑,展開對未知的探索,從展品中尋找從屬關係和界線、距離之間的微妙關係。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來源:也趣藝廊)

Polytope》所要傳達的是,世界遠比我們所能感知、想像的更為複雜,事實上,我們正處於一個嶄新的探索時代,更確切可說是「啟蒙階段」,有為數可觀的未知正等待我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發現,任何新發現都可能重新定義人類的宇宙觀。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也趣藝廊德國藝術家Maja BEHRMANN個展《Polytope》,多元媒材與結構帶你穿梭不同維度
(圖片提供:也趣藝廊、Maja BEHRMANN)

《Polytope》Maja BEHRMANN個展

展期|2024.11.16-12.07

地點|也趣藝廊(臺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