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文化之中,松是一種傳統的、精神上的存在。將松樹固定於金屬立方體框架中、名為「式1」(Shiki 1)的作品因其衝擊性引發了毀譽參半的討論,卻也確確實實地讓日本花藝大師東信(Azuma Makoto )的名字為全世界所知曉。
2014 年,東信依然繼續著他實驗性的嘗試,可以說,這是一位沒人能夠效仿的「勇士花藝師」。他在美國將植物送上平流層,發布《In Bloom:EXOBIOTANICA》, 淡漠地將令人感覺高尚的植物之臨終狀態展現給世人。這位勇士究竟是在與什麼抗爭呢?為了找到答案,我們在位於青山的JARDINS des FLEURS1 內,圍繞最新話題與花藝師東信進行了訪談。
La Vie: 請先與我們分享《In Bloom》系列的理念。
Azuma Makoto(下列簡稱AM):這是一個實驗項目,將花卉放到難以想像的空間裡,觀察它們身上所產生的現象與姿態的變化。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它又是一項挑戰,我們嘗試著以遊戲的心情去完成類似海盜扮演、秘密基地等小時候幻想過的事情、夢想。
La Vie:這種理念源自於什麼想法?
AM:兩年前在亞馬遜拍攝作品的時候,我有一種違和感。即便是在雄偉的自然環境中進行創作,完成的作品也無法超越自然造化。當我懷著對這件作品的疑問、以花藝師身分第二次抵達那邊之後,我認識到應該從相反方向出發去開展作品。爾後我才察覺到,自己最想挑戰是在絕對不會出現花的空間裡創造出名為「花」的生物,使這個空間產生改變。並且我還想嘗試在花卉無法生長的惡劣環境中完成插花,以此提高自己的技能、讓自己邁向全新的創作平台。
La Vie:《DAGAT & BULAKLAK》是一種什麼樣的實驗?
AM:平時我們都在陸地上完成插花,已習慣於陸地的創作模式,因此這個作品的目的在於,希望通過海上插花這種此行為來尋找不同以往的刺激與靈感,引出不一樣的可能性。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件比在陸地完成鮮活得多的作品。比如說,由於海面強烈的反射與因日照而枯萎的花朵,那種變化過程的鮮活程度呈現出與店鋪展示完全不同的氛圍,十分有趣。另外,在猶如暈船般的浮游感之中進行創作,讓我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輕快感。如現場圍觀人群所評論:「看上去像怪獸」、「感覺馬上就會動起來」,這件作品充分展現了那一種(活生生)的感覺。
其實原本是計劃在Dumpsite(廢棄物處理場)完成作品的,但實際前往當地考察之後發現垃圾的色調並不能完美融合花朵色調。因此我們繼續尋找其他的場地,最終找到了Hinoba-an2。這是一片風平浪靜的碧藍海域,我們覺得它非常適合挑戰新作品。
La Vie:選用蠍尾蕉和香蕉的理由是?
AM:這是當地的代表性植物。不過最關鍵的理由在於它們與大海的對比。我們認為,只用蠍尾蕉的紅色就能表現出強烈的氣勢,與大海對比鮮明,挺好看的。
La Vie:冷熱兩個極端共存的花卉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觀?
AM:之前有做過冰鎮松樹的作品,當時就考慮有機會的話也試試冰鎮花卉。由於製作工藝特殊,在創作時機與場地上很有難度,不過這次的場地是一處天然的冷凍庫,於是藉著這個好機會將想法變成了現實。這件作品通過「冰塊」這一濾鏡將花卉生長過程中的鮮活度、即「活著的同時已經死去、死亡的同時卻又活著」的狀態成功表現了出來。除了植物之外,結冰的節點出現的冰的波動與扭曲、靜止不動的氣泡等實際存在的細節,也通過意識類的方式真實地將日常生活中花卉的生命感表現了出來。
另外還能從冰塊立方體的頂角觀察到花卉不同角度的姿態,這種微妙的表現方式也很重要。根據觀察角度的不同,花朵會呈現極不相同的姿態,因此人為地通過冰塊將其提取出來,在我看來是非常有趣的表現方式。
La Vie:內容上有什麼特點嗎?
AM:除了拍攝手法之外,我也通過分類標題( 第一部為Whole、Flock、Coexistence、Hybrid 和Appearance)來表達想法,為自己想傳達的事物加點「標籤」。在第二部裡我希望用更簡單的方式來傳達,因此分類也只有兩種(Whole和Bristle),希望以此展現更多花卉的不同姿態。例如為了比前面一部更突顯每朵花的特徵,拍攝時每種花都有正面照,並且不僅對焦於一點,而是力求所有部分都要對上焦。在BRISTLE 部分則是從正側面拍攝,表現獨立的植物身上的生命力。第一部與第二部之間最關鍵的不同在於光線。第一部著重表現生與死的混亂無序,第二部則採用接近自然光的光線,盡量展現植物原本的姿態。
採訪 / 大久保玲子Reiko Okubo
翻譯 / 蔡萍萱Cai Pingxuan
via / Azuma Makoto Photo : Shiino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