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己的藝術之路 陳錦芳╳侯幸君

陳錦芳作品《都市拾穗者》

「我們家有九個兄弟,卻窮到沒有半塊田。」今年邁入八十歲的陳錦芳回憶。他排行居中,從小便好讀書。高中保送台南一中;大學保送台大。成績好到足以進醫學院的他,卻選擇進外文系。「我已經打定主意要去法國,所以外文得先弄好才行。」初中二年級,讀了梵谷傳記,大受感動,此後陳錦芳的志願唯畫家一途。他拿著蠟筆、盯著鏡子,不厭其煩的畫了一張又一張自畫像。進了大學殿堂,他更是畫得如火如荼。「我在台大,大概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畫畫!」大學畢業當完兵,適巧法國政府提供兩名留法獎學金名額。在那個一趟台北到巴黎的機票相當於中學老師八個月薪水的年代,六百人報考,陳錦芳摘下了那三百分之一的機會。窮得只剩畫畫熱情的陳錦芳,揣著借來的一百塊美金,踏上了他夢想的巴黎土地。除了巴黎大學,他還唸了巴黎藝術學院。「剛去的頭兩年,沒有時間畫畫,但我每個周末都會去看畫展,有值得學的,我就寫感想寄回台灣。」在全世界最棒的人文薈萃之都,陳錦芳拿到了巴黎大學的博士。他鑽研藝術史,深知史上留名的唯二條件:若非個人風格強烈如夏卡爾、米勒;就必須自創畫派

 

「所以,」他說,難掩得意,「我就開創了一個⋯⋯新印象派。

 

他一心想要整合古今中外,對自小生長在台灣的陳錦芳而言,這念頭再自然不過。「我們有大陸文化的根、有日本經驗,也有歐美的新潮衝擊⋯⋯不就是一直在整合古今中外嗎?」他的博士論文寫「中國書法與當代繪畫」,長達六百頁,法國教授通篇只改了一個字。論文中藉古援今、旁徵博引,洋洋灑灑的將中國書法一路寫進了外國人的心裡。


在那個什麼都是蓽路藍縷的時代,陳錦芳不斷開創先鋒。比如他翻譯《小王子》,將這本聖修伯里的傳世名著,按著法文,一句句直譯,引進台灣。問他為什麼會動此念?博士說,「那麼簡單的故事,有著那麼純淨的思想;卻又包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能讓台灣人讀到,而且是小朋友也可以讀,就能讓這思想深植於心。」


成功背後的推手

那一年,她十五歲,在報章上第一次讀到陳錦芳暢談法國見聞,從此成為死忠粉絲;剪貼、做眉批,逐篇收藏必附「陳錦芳寄自巴黎」字樣的文章。只是她一直以為陳錦芳是女性,未料他竟是台大外文畢業、公費留法的窮小子。十一年後,芳齡二十六的侯幸君,結束了八年教書生涯,自費到巴黎大學留學。行李箱裡只放了兩本書,作者都是陳錦芳。二十八歲那年,侯幸君成了陳太太。

 

侯幸君是非常稱職的賢內助;然而逾四十年來,她為丈夫所做的一切經紀、規劃,乃至理財⋯運籌帷幄之深之廣,早已遠遠超過普世妻子煩心柴米油鹽的能耐。「直到現在,我們在美國到底有多少房產,除了真正在住的那個家以外,其他的,博士根本不清楚。」聽到太太這樣講,陳錦芳一旁猛點頭,笑瞇瞇的加一句:「我從來不管。」

 

從一篇文章開始,陳錦芳打開了侯幸君熱愛文藝的眼;而在進入對方的生命之後,侯幸君則為丈夫鋪設了四通八達的藝術之路。對於另一半的豐功偉業,侯幸君如數家珍:年代、事由、人名⋯倒背如流就像那是自己頭上的冠冕。

 

陳錦芳善良、活潑、滿腦袋對世界的熱情。侯幸君苦笑:「人家說『枕邊細語』,我們的內容從來沒有愛不愛;他永遠只跟我談世界、談藝術,不然就是文化觀。

 

 

她說他們甚至沒有一起逛過超市,生產時先生也不在身邊。尋常夫妻的尋常人生,到了陳錦芳的婚姻裡似乎只得重新組合上色。他滔滔不絕的對妻子講著大道理,侯幸君則想辦法在這些理想中爬梳出實踐的可能。

 

以創作創造話題

早在1984 年,他們在紐約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畫廊,無日或斷的展出陳錦芳的畫作。1986 年,自由女神一百周年紀念,陳錦芳創作了「自由女神百幅連作」。其中大放異彩的〈City Gleaners〉,他將米勒名作〈拾穗〉中的農婦與代表美國精神的自由女神結合。雕像的基座換成了巨大的可口可樂,農婦俯身撿拾的是飲料空罐;甚至有位農婦手提「I Love New York」的塑膠袋。後方是高更畫作裡的大溪地女郎,正困頓在髒亂狹小的紐約沙灘上曬太陽,襯著背景兩棟雄偉的世貿雙塔,一幅色彩瑰麗的畫作竟是寓意深遠、百感雜陳。這幅畫在一夕間讓陳錦芳聲名大噪,侯幸君回憶,第一版五千張的海報,眨眼便賣個精光。連紐約流浪漢都在畫廊外指著畫作叫:「啊!就是那幅;上電視的那幅!」

 

不僅如此,這畫後來被選進了美國的美術教科書,成為教育典籍裡的範本。侯幸君深諳藝術家絕不能與窮困劃上等號,加上向來認同丈夫的理念與才情,所以她不遺餘力經營陳錦芳,讓他的觸角伸到最遠。「拿紐約的畫廊來說吧,」侯幸君舉例,「一般藝廊,如果旗下有二十四個藝術家,那麼每個人平均要等兩年才能展出一次⋯⋯而我們的藝術中心,卻是每天都在展出陳錦芳的作品。只要有新作,就能立刻上架。」一個熱衷創作、一個努力將創作變成累積名氣與財富的根基。有了錢,就能畫更多畫、實踐更多理想、影響更多人。就像陳錦芳說的:「有思想才有行動;有行動才有結果。」陳錦芳的名氣遍及歐、亞、美,始終在為他動腦佈局的妻子實在功不可沒。


畫作豔麗,為別人帶來陽光

「有一次,有個台灣人要買一百本博士的《新文藝復興》,我以為是書店,便致電過去,」侯幸君說,「結果對方竟只是私人讀者。」那人在電話中表示,本來生病住院,人生灰黯無光。行將出院前去高雄文化中心看陳錦芳畫展,看完出來竟覺病好了大半。他說,那些瑰麗璀燦的色彩,讓原本晦澀的生命透出光亮。他立刻辦了出院,並且拿起畫筆,開始畫畫。

 

陳錦芳的畫作,的確鮮麗;的確過目難忘。畫家對人類與世界的熱愛,在色塊與線條間織就一張溫暖的網,從他十四歲初初在畫紙上落下蠟筆痕跡的那一刻,迤邐至今,未曾褪色。

 

如今陳錦芳的影響力不只侷限於藝術,甚且連研究社會學的,也不能不涉獵其畫作與理論。侯幸君說,不久前有天清晨七點多,她在紐約接到一通法國打來的電話,操著西班牙口音的女士表示,自己學法文本來只是為了將來回墨西哥當法文老師,沒想到教授卻指定她寫陳錦芳的〈City Gleaners〉。

 

陳錦芳的影響已蔚然成風,遍及世界。

 

 

陳錦芳、侯幸君 PROFILE

陳錦芳畢生致力於創作,展覽,寫作,推動新文藝復興及東西文化交流。2001 年獲頒聯合國「全球寬容獎」,並榮任聯合國「文化大使」透過「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迴展」以推動藝術教育及「愛、寬容、和平之文化」的建立。近在台灣成立陳錦芳文化藝術基金會及陳錦芳美術館,落葉歸根。致力於推動台灣的新文藝復興。

 

侯幸君是紐約市少數的成功的亞裔女性,並在當代藝術界久負盛名。擅長藝術文化活動的策劃與執行。她出版過不少書籍、海報、藝術衍生之商品及限量版畫分銷到歐、亞、美洲。她以藝術創業,將來希望在台灣、大陸進而推動至全球的「以愛為宗的新文藝復興」。

 

Text / 吳知惠  攝影 / 王漢順  via / 陳錦芳文化藝術基金會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6月號】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聚焦臺灣美術近現代發展脈絡,典藏亮點、首檔展覽一次看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於2025325日正式掛牌成立,將以臺南市美術館2館為基地,展開臺灣第一座專責近現代美術發展、也是第二座國家級美術館的籌備工作。未來館內常設展將聚焦臺灣美術18951960年代作品,全面且系統性建構臺灣藝術發展脈絡;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典藏由前輩藝術家家屬無償捐贈,表達對臺南國家美術館最有力的支持。

→南美館「福爾摩沙時代」大展集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之作等200件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臺南市立美術館2館將成為臺南國家美術館所在地。(圖片來源: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首展「福爾摩沙時代」,由臺南市立美術館策劃。(圖片提供:南美館)

為什麼臺灣需要一座國家級近現代美術館?

綜觀國際美術館發展趨勢,成立專題或斷代美術館,是國家美術發展達成熟階段的必然作為,例如羅浮宮收藏19世紀中葉以前廣義的古典藝術、奧塞美術館專責收藏1848年至1914年間的藝術作品、荷蘭國家博物館主要收藏荷蘭黃金時代藝術等。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朱銘《太極對招》。(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蒲添生《三美神》。(圖片提供:南美館)

2018年,臺灣啟動「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展開對臺灣藝術文化、歷史的自我理解、詮釋工程,至今完成蒐藏前輩藝術家作品867件、檔案史料9萬件、修復作品文物8000件。前輩藝術家後代也大力響應,如順天美術館董事長許照信為完成父親許鴻源「為臺灣人留下一份文化遺產」的心願,將670件館藏全數無償捐給國家;許多前輩藝術家家屬也紛紛表示願意捐出珍藏作品。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2021年國美館「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展出順天藥廠創辦人許鴻源博士的臺灣美術收藏。(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楊英風《鳳凰來儀(三)》。(圖片提供:南美館)

目前臺灣僅有一座國家級美術館,即位於臺中的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其自1988年開館至今累積豐富典藏,不過礙於現有館舍空間有限,臺南國家美術館成立後,將可適度減輕國美館典藏及展覽壓力。歷經各方協調,考量新建館舍曠日費時,為盡快以國家級資源典藏臺灣藝術家作品,最終由臺南市政府主動提出將臺南市美術館2館無償撥用給文化部,作為臺南國家美術館使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聚焦臺灣美術1895至1960年代作品

未來臺南國家美術常設展將聚焦臺灣美術18951960年代作品,持續研究、蒐藏及展示前輩藝術家作品,並完整、系統性地呈現臺灣藝術史發展脈絡;包含近現代領域的定義及研究、場館發展規劃、典藏制度訂定在內等工作,預計於2027年完成。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黎志文的大理石雕塑《之間》與李再鈐的《低限的無限》。(圖片提供:南美館)

掛牌記者會上,陳澄波、郭柏川、郭雪湖、蒲添生、張萬傳、潘春源、潘麗水、潘瀛洲、鄭世璠、陳夏雨、黃歌川、楊英風、陳陽春、蒲浩明等前輩藝術家家屬,已陸續表達捐贈作品意願,並在眾人見證下,共同簽署捐贈典藏意向書,期盼未來由國家保存、研究及常態展示臺灣美術史重要美術資產。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前輩藝術家家屬共同簽署捐贈珍藏意向書,表達對臺南國家美術館的支持。(圖片提供:南美館)

首展集結黃土水《甘露水》、陳澄波之作等200件作品

隨著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成立,館方委託臺南市美術館策劃的首檔展覽「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同步揭幕。展覽內容橫跨日治時期到戰後的各種藝術樣式與思潮,討論「地方色彩」、「國族意識」與「現代性」等議題,回顧臺灣美術如何在外來與本土的雙重影響下,逐漸發展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並強調藝術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創作歷程與精神,期盼喚起大眾對本土文化的深刻思考與認同。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南美館)

「福爾摩沙時代」集結多件國寶級作品,包含陳澄波逾30年未曝光的《南海普陀山》、黃土水《甘露水》、張大千《廬山圖》等,這些藝術作品既是臺灣美術歷史的縮影,也見證藝術家的創新精神與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陳澄波珍貴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不管別人要如何稱呼我們,但我們絕不會低人一等。」

文化部長李遠於掛牌記者會致詞時,特別取玉山社出版《曙光來臨之前》序文說道:「黃土水、陳澄波、陳植棋等人入選帝展時的心情,其實就像是陳傑憲在胸前比出框框的感覺:我們只是還沒有自己的名字,但絕不會低人一等。」2024年李遠陪著黃土水作品《甘露水》回到母校東京藝術大學,同場也展出陳澄波、李梅樹、李石樵、郭柏川、顏水龍、陳植棋等藝術家的自畫像,當他仰望著前輩藝術家們年輕、充滿自信的模樣,彷彿回到一百年前,看見他們彼此扶持、鼓勵並昂首闊步,在臺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心懷志氣走出自己的路。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福爾摩沙時代」展覽現場。圖為黃土水《甘露水》。(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市美術館將擴建,保有城市美術館主體性

談及臺南市美術館未來動向,文化部表示,臺南市美術館將持續營運臺南市美術館1館,在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營運前,也將協助館內策展,未來館舍將擴展至農水署嘉南管理處現有空間,保有臺南專屬的城市美術館主體性。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聚焦近現代臺灣美術,首展集黃土水、陳澄波國寶級作品
南美春室。(圖片來源:W春池計畫)

資料來源|臺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英國藝術家Oli Epp個展登台!劇場構圖搭怪奇物種,幽默再現社群媒體不間斷的「扮裝表演」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英國藝術家Oli Epp(奧利.艾普)首次亞洲個展在台灣!《奧利・艾普的小鹹點》(Hors d’œuvres)即日起至2025年5月15日於師大美術館展出,不僅匯集藝術家多件知名作品、2025年新作,更有本次在台期間將故宮展品結合泡麵所完成的創作。此外,師大師生團隊也延伸Oli Epp的繪畫作品,透過動畫與AI生成技術打造沈浸式短篇,為展覽創造不同的觀看與體驗路徑。

社群媒體仿佛一座無疆界的巨型劇場,人們重現現實、或擷取現實摻點虛擬想像,在這座劇場中「扮裝」或「表演」——你是否也參與其中?英國藝術家Oli Epp(奧利.艾普)有感於此,於是將源自現實生活、影視作品、社群媒體等的元素挪用並解構,透過摩登、怪誕、略帶詼諧的繪畫作品,反映社群媒體文化盛行所衍生出的形象塑造、社交關係互動等等現象。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師大美術館)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師大美術館)

這場表演,我們都參與其中

當代社群媒體重即時性、視覺性,並設有公開、數據化的回饋機制,這讓使用者為了吸引視線、追求按讚及留言等互動,發展出不只是記錄生活、更是在「表演」生活的行為模式——人們在此塑造理想形象、編導自身的故事,在數位空間中進行刻意的展演。《奧利・艾普的小鹹點》透過Oli Epp平滑的電繪風格繪畫,聯想社交媒體的劇場表演,反思虛實生活中複雜的互動關係。

人、物合一的怪奇物種,在平面劇場輪番登台

Oli Epp常使用油彩、壓克力為材料,透過平滑、流暢的噴槍及繪畫方式,塑造色彩鮮明、輪廓清晰的畫面。他將對社群媒體、影視作品、當代生活的觀察融入繪畫,以怪誕奇異的構圖,讓筆下角色呈現戲劇化的非真實形象;然而,他們並非全然虛構——人物身穿的名牌服飾、臉上的時髦妝容、耳邊的AirPod、手上拿的信用卡……各種你我熟悉的消費象徵,都提醒著觀眾這是源於現實生活的觀察,展現現代人對於品牌與個人風格的過度執著,彷彿在提醒:「記得對生活中種種的『過量』行為保持距離。」

亮點作品《夢遊者》:以奇幻氛圍紀錄生活災難

Oli Epp的作品看似無厘頭,實則透過物件指涉特定意義與社會現象,或反映他個人的生活記憶。如作品《夢遊者》的角色穿著粉紅色長裙、身旁有隻小羔羊相伴,腳步輕盈地在斑馬線上跳躍;看似夢幻無害,遠方卻有顆紅色警示燈暗示著潛藏的危險即將到來。這件作品源自Oli Epp幾個月前一場生活災難,當時他在深夜半睡半醒之間,不慎沒將水龍頭關好,導致公寓淹水,於是將這場災難化為《夢遊者》,繪出一場暗藏危機的夢境。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奧利・艾普,《夢遊者》(Sleepwalker),2025,油彩、壓克力於畫布,200 × 180公分。(圖片提供:Oli Epp)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藝術家Oli Epp的工作室。(圖片提供:Oli Epp)

在台完成新作《唐》:拼接故宮文物與泡麵,慢與快的矛盾對照

值得一提的是,《奧利・艾普的小鹹點》為Oli Epp首次亞洲個展,也是師大美術館規劃的學生交流展,主要代理藝廊Semiose及藝術家慎重看待這次與台灣觀眾與學生見面的機會。Oli Epp這次為個展來台停留一個月左右,充實異地體驗也期待開啟新的創作靈感,展覽中的《唐》(Tang)正是他在台期間完成的作品,其靈感來自藝術家參觀故宮時所見到的唐代三彩馬,陶馬的傳統工藝表現令他印象深刻,於是他靈機一動將三彩馬與泡麵結合,讓慢工煉成、流傳數百年的工藝品與速食、規模化產品組合,創造一種矛盾又詼諧的視覺印象。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右為於台灣期間繪製的作品《唐》。(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師大學生響應數位沉浸短篇

展覽開幕當天,臺師大圖文傳播學系碩士班師生團隊自Oli Epp作品《阿爾戈斯》(Angos)延伸發展,透過動畫與AI生成技術,打造一充滿懸疑氛圍的沉浸式短篇。《阿爾戈斯》繪出一隻頂著9顆眼睛的黑貓,牠巨大的眼睛總凝視著前方,作品靈感源自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傳說中他永不必眼,因此沒有秘密能逃脫他的視線。未來,師大美術館也將持續扶持新銳藝術家,並將學生團隊創作列入未來展覽主題之一,持續開拓大學美術館的展演深度及交流廣度。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奧利・艾普的小鹹點》

展覽時間|2025.03.1605.15

展覽地點|師大美術館3樓(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 09:3017:30,週六日 10:0017:3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