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品牌主張的城市,吸引的是真正懂在地人生活價值的『候鳥型居民』。 旅行對他們的意義是暫時來異地體驗憧憬的生活方式。」
創意觀光下的城市風格
有沒有想過,台灣多數城市只要開車短短30 分鐘內,就可享受海景。為何,世界的水岸旅遊熱門景點,卻向來都沒有台灣的水岸城市?
有沒有想過,待過海外的人,都想念台灣的水果,為何台灣卻尚未搭世界生態旅遊的熱潮,從鮮美的舌尖上滋味,創造出以天然食材為主題的城市定位?
這些都是台灣城鄉渾然天成的利基點。 可惜的是,世界對台灣的認識,卻非來自於這待時間琢磨的璞玉。
創意觀光(Creative Tourism)是旅行的趨勢。 旅行,是否能真體驗在地生活,是這類旅人所在乎的。一個Me Too 的城市,是無法獲得這類旅人的青睞。近些年來,我們開始反思,過度講求人次的觀光發展,是否讓在地人成了被觀光的櫥窗商品,生活的質地被影響了,原本的城鄉特色也因過度商業速成,日漸稀釋。 Me Too城市,更容易吸引是如貪便宜買A貨膺品的消費者,讀不到品牌背後的價值堅持,在乎的只是表象呈現。這類旅客對土地是單純的消費,因此來訪非真正閱讀到城市品牌所傳遞的生活價值,一切的打卡、拍照、購物、上車完成後,就滿足了旅行目的。
相反的,一個有品牌主張的城市,吸引的是真正懂在地人生活價值的「候鳥型居民」。旅行對他們的意義是暫時來異地體驗憧憬的生活方式。你在意的生活環境,他耳濡目染,惺惺相惜。試想,四月的京都櫻花盛開,雖然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賞櫻者。來訪著讚嘆著自然景觀與都市生活完美融合之餘,欽佩京都人對公共環境整潔的維護,觸動內心也想有在地人的DNA,捨不得隨手丟下一張紙屑。
從理想生活定位城市品牌
城市的硬體建設終究是乘載生活方式的容器。都市硬體美學呈現的,是以不浮誇的方式自然流露它該有的面貌。就像服裝選擇, 該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生活態度。一種有質地的品味妝點,在得體外,對穿著它的人該是從容自在的。
哈佛經濟學教授Edward Glaser 在其《城市的勝利 (Triumph of The City)》 一書中提及成功城市的必要條件:因為匯集了同樣生活理念的一群人,他們更容易彼此認同、激盪進而創新,因此城市的能量源源不絕。想想紐約、矽谷,雖然生活的成本比去任一美國大城來得高。但,就因為人們來紐約,為了實踐夢想,到了矽谷,為了創業,這些城市不同族裔的外來移民蜂擁而至,更想要融入當地生活,成為與當地人共享生活DNA的新在地人。
我們的水岸、我們的農業地景同樣可創造令人嚮往的生活DNA。
就觀光局的分析來說,來台觀光的旅客,77%是為了台灣的夜市文化而來。夜市,是庶民的生活沒錯,也是台灣特色。但,誰不期待台灣,也可以有更深刻的觀光價值?否則,明明有如琉璃透徹般的白浪與沙灘,要大啖海產美食時,也只能委身鋼板違章、紅塑膠袋包圓桌的用餐環境;回旅店時,除非入住與世隔絕的五星酒店,有專車接送,還是免不了要穿越五味雜陳的街頭餐車大道;明明有瀕臨絕種生物的山林生態棲地,卻要忍著到處插滿如競選旗幟般的觀光圖騰,這些凌亂失序的路邊小農攤商,在旅客擁抱天然美景時,壞了景緻,也磨折了心靈洗滌的機會。
打造具理想生活的城市,需要時間積累。 就像奢華品牌一般,購買的是經時間淬鍊後,品牌初衷愈發彰顯的價值。
Text、Photo / 黃金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