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焦點導演格林納威攜新作來台會影迷 經典+新作你最喜歡哪一部呢?

《繪圖師的合約》

金馬影展8/28公佈本屆焦點導演,英國電影大師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將帶著描繪俄國蒙太奇巨匠愛森斯坦情慾世界的新作《十日性愛死》(Eisenstein in Guanajuato)來台會影迷。另外本屆金馬主視覺海報也於該日曝光,由獲得11座金馬獎的紀錄保持人張叔平操刀設計,以胡金銓導演《俠女》的經典身影為靈感,展現歷久不衰的電影精神。

 

曾多次入選坎城、柏林、威尼斯影展且獲獎無數的彼得格林納威,常將大量的繪畫技巧和劇場佈景設計運用在電影中,素有「以電影作畫的導演」之稱。加上善用數字、字母、顏色、人名等元素來編碼劇情,融合出獨特的風格印記,兼融唯美與怪誕。他在台灣最早便是由金馬影展引進推薦,九0年代才攻進院線,但幾乎每部作品都令電檢傷透腦筋。本屆金馬影展選映了格林納威的《繪圖師的合約》(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一加二的故事》(A Zed & Two Noughts)、《淹死老公》(Drowning by Numbers)、《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魔法師的寶典》(Prospero's Books)與《魔法聖嬰》(The Baby of Mâcon)等六部經典,搭配大受好評的新作《十日性愛死》,既讓忠實影迷再次回味他的獨一無二,也要讓年輕觀眾大開眼界。彼得格林納威也已答應出席金馬影展,與影迷面對面分享他的創作歷程。

 

本屆金馬主視覺海報由張叔平設計。他以美術、造型、剪輯等傑出表現,享譽影壇,至今已擒下11座金馬獎,也曾以《花樣年華》獲得坎城影展技術大獎,《一代宗師》入圍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年初在金馬執委會主席張艾嘉力邀下,欣然答應跨刀。海報元素包含了《俠女》的意象,張叔平推崇《俠女》40年前在坎城奪得技術大獎,不僅是華語電影的里程碑,也將武俠類型成功推向國際,這個突出的意象,已成經典。更有意思的燙金華麗的「金馬52」大字,其中「52」是由兩個「一」與「0」所組成,經由一直一斜兩條等長的細線加以連結,構成視覺與創意的雙重驚喜,也融合了電影由「膠捲」步向「數位」的概念,充滿現代性,為「金馬52」帶來既復古又創新的樣貌。

 

延伸閱讀:金馬影展首波片單,你最想看哪一部呢?

來投票告訴我們你最想看哪一部吧!

 

 

金馬影展格林納威片單

《十日性愛死》

彼得格林納威新作《十日性愛死》以《波坦金戰艦》導演、俄國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為題,講述愛森斯坦至墨西哥拍攝紀錄片《墨西哥萬歲》時的趣味軼事與他從未被承認的同志戀情。彼得格林納威以充滿活力的鏡頭語言,結合各種向愛森斯坦致敬的蒙太奇手法,揭開大師瘋癲狂傲的內心世界。

 

《繪圖師的合約》

《繪圖師的合約》(1982)是彼得格林納威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初出茅廬就擠進大師林立的威尼斯影展競賽,吸引國際影壇注目。影片講述滿腹雄心壯志的年輕畫師與莊園夫人簽訂完成12幅畫作的合約,畫師揮灑藝術之餘,也深陷情慾泥沼,招來毀滅的命運。

 

《一加二的故事》

以17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的畫作為靈感的《一加二的故事》(1985),描繪一對動物學家兄弟因車禍失去各自的妻子,卻又同時迷戀車禍中失去一條腿的女人,影片佐以各種生物腐敗的過程,宛如死亡降臨。彼得格林納威將故事結合聖經《創世紀》和達爾文進化論的隱喻,並且大量使用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技巧,精準對稱的場景安排,令人驚嘆不已。

 

《淹死老公》

獲得坎城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的《淹死老公》(1987),找來三位英國實力派演員瓊安普洛萊特、茱麗葉史蒂芬森、裘莉李察森分別飾演三位都名為西西的女子,分別用不同方法淹死她們一無是處的丈夫,以色誘手段應付驗屍官的調查。彼得格林納威獨具巧思地將可疑線索由1至100編碼,隨機出現在牆壁、浴缸各種物件上,讓觀眾跟著劇中角色找尋破案證據

 

《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在西班牙Sitges奇幻影展獲得最佳導演、攝影、男主角、原聲帶四項大獎的《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1989),則將性、暴力與死亡交織成一場駭人饗宴,將餐廳變成了偷情、報復、殺人的場合。彼得格林納威藉由不同場景的顏色編碼,形成強烈的視覺隱喻。法國影帝李察波林傑、《哈利波特》「鄧不利多」邁可坎邦、奧斯卡影后海倫米蘭等人的同台飆戲,彼此間激發出令人屏息的火花,必定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

 

《魔法師的寶典》

改編自莎士比亞《暴風雨》劇本的《魔法師的寶典》(1991),講述遭陷害而流落到荒島的公爵,倚靠著24本魔法書獲得強大的力量,籌劃一場他渴望已久、名為「暴風雨」復仇大計。彼得格林納威巧妙地引用、挪移原著劇本元素,透過影像將文學中的魔法與隱喻躍然於紙上,忠實原著劇本之餘,更增添導演獨具特色的影像風格。

 

《魔法聖嬰》

被影迷選為「十大禁片」之一的《魔法聖嬰》(1993)也加入片單,彼得格林納威將「處女生子」的宗教故事改編,讓備受崇敬的聖者成為加害者,藉以諷刺信徒對聖者的狂熱信仰與教會的腐敗,宛如一場大型宗教舞台劇,充滿裸露、血腥和駭人的死亡場景更引起極大爭議,北美片商甚至因此拒絕引進此片,建議影迷們進場前要先做好心理準備!

 

 

BOX | 2015金馬影展

金馬國際影展11/5-11/26

金馬電影學院10/23-11/21

金馬創投會議11/17-11/19

金馬獎頒獎典禮11/21

 

 

via /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