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100講堂〉: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執行長王焜生╳台灣設計師週 總召集人廖軍豪
成功的會展就像是一杯點滴精彩的濃縮Espresso,在一定的空間與時間中,透過專業策展人與參展者的縝密規劃,才能打造出質量俱佳高人氣、好口碑的盛會。La Vie特別請到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王焜生執行長與台灣設計師週的廖軍豪總召集人一起現身說法,傳授運籌帷幄一場專業又高人氣會展的秘訣!
王焜生:一般國際藝術博覽會,大部分是由商業機構運作的一個會展,像亞洲最大的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Hong Kong,最早成立時是位在瑞士的巴賽爾,實際上是一個商業公司來運作。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比較特別,主辦會展的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其實就是由台灣117家畫廊組成的,這些畫廊也是經過審核之後才能加入協會,加入後有自己的權利義務要實行,而這當中最大的業務當然就是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廖軍豪:台灣設計師週是一個很獨特的活動,差不多在十年前,台灣的設計環境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並沒有讓所有人或國際間看到台灣設計產業背後的能量,或是那些醞釀能量的人才,台灣設計師週的特殊性就在於它是民間自發的設計展會,也可以說是個交流,第一年我們的展名就叫「Let's Talk」,希望設計師彼此之間要有對話。
台灣設計師週的獨特定位,可以從我們所取的名字「設計師」看得出來,甚至英文是「designers'」,像日本東京的設計師週是「designer's」,那個符號是落在單數上的,我們台灣設計師週則是標記在複數,因為我們的初衷就是成為一種群體的工作屬性,前面幾年很多設計師真的是勇氣十足,工作熬夜以外下班後也在熬夜來趕自己的作品,就為了這個會展!
王焜生:還有談到策展人的工作,以我的經驗分享,除了比較在藝術作品和理論有比較足夠的知識之外,其實策展人有個很大的能力是要會「找錢」,如果你不會找錢就很難當策展人,這部分在台灣比較少有,台灣的策展人是不太會找錢的,所以我們大家會自然認為策一個展覽一定需要補助,才有資金可以完成。
舉例來說,為什麼很多國際雙年展會去找某某策展人?是因為他的名字掛上去之後錢就會來,這名字吸引到很多贊助單位,可能是錢、也可能是物品,在呈現上確實最後的效果會不一樣,所以策展人要做的不只是作品的選擇、概念的選擇、理論的選擇,會展地理位置的選擇、甚至是經費上的選擇也很重要,若沒有這各方面能力的配合,很難去做到有水準的策展!
廖軍豪:策展這件事對我來講,看一個好的展覽甚至像讀了一本書一樣,先要有主題跟核心論述,並想想適合放進來的作品會有哪一些,這是我的第一步驟。以空間考量,什麼方式能讓人逐步理解策展的主題,比如說第一件作品應該先放什麼,讓觀者獲得什麼資訊,像是起承轉合的概念。當這些概念都有的時候,要開始思考如何去處理執行面的問題,正式的展覽很早就要想好經費來源,才可以知道形式能做到什麼程度!
論述做完之後,就要開始著手在空間,預想參觀者的感受,同時就要和經費做拉鋸了,經費真的很少的時候如何又不去扭曲策展的原意,像我覺得打光是特別重要的,任何空間只要打上對的光,整個感覺就會不同。還有,辦正式展覽時,宣傳波段、媒體種類都要思考過,還有經費允不允許達到這些效果。甚至是與觀眾的互動,我們有招募志工,志工是個宣傳的媒介,這對參觀者、參展者來說會是重要的,但我覺得最根本的還是策展論述,像藝博會、藝廊也都有很明確的策展論述,只是大家的作法不盡相同。
王焜生:我相信在一個策展人的養成過程當中,你要了解的不只是專業知識而已,有很多是在人際之間的溝通,有時需要設計師來給你很多不同的意見,像我們會需要建築空間設計師,因為有他們才能幫助我把展覽空間實現出來,出來後觀看作品的感覺才會不一樣。如果整個迷失在展場中,根本連作品都還沒看就會說不知道作品在哪裡,對這個展覽的印象完全是扣分的,空間對我來說就會非常重要。策展人要有八面玲瓏的特質,不一定你甚麼都要很專精,但要知道如何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
廖軍豪:我可以再補充一點,關於這個展覽的S.O.P.還有個很重要的秘訣,就是去下載各個展覽的簡章!從簡章可以多少料想到他們的工作時程,因為從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展覽的作法跟規則、規範,這有很多細節是執行上會碰到的,非常有幫助。
Text / 方敘潔
Photo / 張藝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