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car Niemeyer,這一位當代聞名的巴西建築師,或許你不熟悉,但絕對是當代建築史上不可遺忘的名字。曾獲得普立茲克獎、日本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賞等無數大獎的他,充滿自由精神的建築美學不僅影響了後世眾多建築師,巴西利亞大教堂、尼泰羅伊當代美術館更形塑了巴西當代的重要面貌。2013年《WALLPAPER》雜誌,更為2012年以104歲高齡去世的他製作長達28頁特企,至今仍然無法忘記當初一看見,就立即買下雜誌的衝動。
2015年,由知名策展人長谷川祐子所企劃的《Oscar Niemeyer:The Man Who Built Brasilia》,展覽中不僅可見各重要建築模型、珍貴影像記錄著這位建築大師的每日生活及靈感來源;展場設計更邀請日本知名建築團隊SANAA,由深受其影響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用空間表達對於建築大師的回憶與緬懷,看前後兩代大師如何以空間穿過時空互相對話。
二戰後百廢待興,大量的重建與住房需求急須滿足,Heatherwick並不否認現代主義建築解決了當時迫切的問題,可現代主義建築大家柯比意所提倡的直線造型和大量生產、美國建築師Louis Sullivan的「形式追隨功能」、德裔美國建築師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少即是多」,與奧地利現代主義建築先驅Adolf Loos的「裝飾即罪惡」等等概念,劇烈影響建築思維,儘管建築潮流前撲後繼,但包括在後現代主義、粗獷主義建築之上,現代主義的影響實然揮之不去。其中,Heatherwick認為不能忽視建築過程不可避免的商業層面。「商業模式愈加優化,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和效率,剝離了一切可以省略的元素。然而,從人性角度來看,這反而導致了效率的降低。」他補充,150年前的開發商和建築商建造數百萬幢住宅,但當時觀念仍在建築中融入人性化的裝飾細節。然而,前一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築的敘事成為他們減省成本的嶄新證言,「這使他們得以將那些細節視為無關緊要的、可有可無的開支,而非創造人性化空間的必要元素。」
La Vie也專訪到建築團隊RAU Architects創辦人Thomas Rau,就由他現身說法荷蘭館如何步步發想與落實,以及他對於永續議題、世博意義等的想法與見解!
(攝影:Zhu Yumeng)
Q:請先分享荷蘭館的設計概念和籌備過程!
這趟設計旅程始於3年前,目標從一開始就很明確——不僅要打造一座裝載展覽的容器(這在世博中十分常見),而是創造一座「建築即訊息」的場館。無論是細節、材質,或服務人員的手勢,每一個元素都有我們想講述的故事。因此我們採取整體性的設計方法,將建築化為「新曙光(A New Dawn)」的具象呈現——由循環經濟、潔淨能源與國際合作推動的未來。展館的核心,是一顆發光的「人造太陽」球體。這顆直徑10.6公尺的球,象徵從水中汲取的再生能源,尺寸則呼應了岡本太郎在1970大阪世博設計的「太陽之塔」,其頂部的金色面具,藉此向歷史傳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