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聽好友張清芳唱歌,她的歌曲都有處理極為完整的架構,從A段到B段,從輕吟到高唱,都聽得出她在嗓音的天賦之上,加諸了深刻的理解,儘管許多人將響亮的歌聲歸因於天分,但其實她在背後下足了功夫,這也是為什麼歌壇中不乏高亢的音色,卻唯獨只有張清芳,可以從1985年起,給予我們聽不膩的聲音。1990年代到2010年代,她曾經一年發行一張專輯,總銷售量超過1,300萬張,而常常在發完專輯的隔年,即入圍金曲獎,這樣的必然性屢見不鮮。
天分與努力,造就了華語歌壇的「東方不敗」,但每次聆聽張清芳的歌,其實,我都感覺欣賞了一幅幅的油畫。
先從她的聲音質地談起,張清芳的歌聲,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是清亮透徹的,但卻是濃縮凝練的音質,擁有緻密的穿透性與辨識度,但也兼具沈穩和婉轉,質地就像油彩:鮮明濃郁,閃耀如絲鍛般的細膩光澤,同時卻充滿延展性、豐潤有力道。而她非常用功,嚴謹的咬字、鋪陳、換氣、收尾,給我們毫無破綻的「筆觸」,甚至能掌握歌曲整體的音色調和,在一首歌的聽覺篇幅中呈現均衡勻淨的色階,這些能力都來自極高的自我要求。
對我而言,張清芳的無可取代,並且在華語歌壇裡具備的指標性,是因為,她可以自如運用聲線,為歌曲交織出整體感,換言之,就是「畫面」。
在她的歌聲裡,我常聽見介於17世紀到18世紀的繪畫風格與氛圍,像是巴洛克時期到新古典時期的作品,這段時期的藝術表現,媒材揮灑、構圖張力十足、光影鮮明對比、人物間的鋪排有完整的戲劇性,藝術家都有極佳的基本工,因此,他們的創作遠看構圖清晰,進看則會發現細密的層疊技巧,許多我們眼睛所見的色彩,是透過顏料的交疊相互暈塗而來,讓人不得驚嘆,藝術家在平面的畫布裡創造的層次與表現力是如此地豐沛酣暢。這也是我聆聽張清芳的歌聲時會有的感覺,一首歌已有初步的肩架,但她能在肩架之上,給予我們更多的百轉千迴,我們似乎能夠聽見她以飽和的音質融會自己的感觸,為歌曲罩染出豐富的形、光、色。
在她不同的歌唱階段裡,咬字與詮釋的些微差異更呼應了她的生命歷程:初期的歌曲與唱法充滿激越情感,如同卡拉瓦喬的油畫充滿對比張力;漸漸地,她的歌聲從高亢到婉約,在經過歷練後喜悲內斂,歌曲增加了中音的比重,於是給了我們如同夏丹作品那般,褪去華麗後的穩定,與蘊藉靜好;而與張曼娟老師合作之後,她的歌聲已不將追求聽覺滿足為唯一的目標,而是展現更深的人文層次,如同安格爾的作品那般,反芻出了更典雅的表述。
張清芳在近乎30年的歌唱生涯裡,代替無數的女性闡釋了感情的幸福與憂傷:傾訴卻不宣洩,充滿深刻的娓娓道來;在看似情愛的歌曲裡,帶出女性的成長蛻變與情感格局。在進入婚姻後,她稍離了歌壇,但相信,在許多女性心中都有一幅用她的歌聲織就的油畫,有份量感的媒材,將我們記憶的一瞬層疊為永恆,我更期待張清芳,在不久的將來,能再次運用細膩的靈魂,為我們揮灑更純粹、深邃與甜蜜的心靈風景。
Text / 蔡翁美慧M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