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去年11月底接到一通越洋來電,另一頭是東京森美術館的策展人荒木夏實,表明來意邀請我參與將於2016年3月開幕的「六本木隧道」(Roppongi Crossing)展覽策劃。於是在數不清的email跟Skype會議後。今年6月底,趁著越南藝術家黎光頂(Din Q Lee)在森美術館舉辦大型個展「明日的記憶」的同時,來到森美術館與策展人荒木夏實、韓國策展人金宣廷、日本策展人小澤慶介共同組成的台、日、韓東亞策展團隊在森美術館開會商議「2016六本木隧道」的前期工作會議。
策展意義的再擴充
想與各位分享的不僅是日本藝術機構嚴謹與高效率,而是何謂效率運轉之下的機構運作與其策展意義。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在官網寫下這段使命:「森美術館的成立目的是在文化、歷史、哲學、科學等範圍廣泛的文化歷程中捕捉藝術、建築與設計等創造活動的存在,以實現帶給人們感動、富有親近感的美術館為目標。」為達成此一兼顧學術與商業的目標,森集團延攬了許多日本一流的專業國際人才,透過森集團的財務健全支援與充分人才培養的制度下,使森美術館得以風光開館運作。
但經過一陣子的在今日,全球各地美術館的營運者無不想盡辦法來提高觀眾的入場跟回流人次,除了門票收入之外,以類似精品販售店的思考邏輯經過空間調整後,52樓成為特展展場,53樓展場依舊舉辦高度學術性質的展覽。當然,透過支援藝術家的創作、介紹展覽、森美術館收集了許多亞洲當代藝術作品,更構築屬於日本甚至亞洲的美學指標和藝術觀點。透過一系列的策展,挖掘出年輕值得關注的日本藝術家,展出其作品對於今日社會的意義。這也是森美術館每三年才舉辦一次「2016六本木隧道」展覽的最大目的。也因此,當今日本所有的藝術家都視森美術館為展覽的最高聖堂;對於許多國際藝術家來說,能到森美術館展出也代表他們能進軍日本藝術界的一項榮譽。
有感
每次來到東京和日本機構一起工作。每每都被他們藝術行政者細心與專業所感動。一個機構所展現出來的專業度,無論是藝術家、策展人、機構藝術行政者都感到對彼此專業的尊重。在數個月的工作期間內,無論從事前的email溝通,開會時會事前將需要的資料、畫冊用推車準備好在一旁,以備會議中不時之需隨時參考。會議中從藝術家的選擇、會面討論、事後的作品分析⋯所有大小細節。旁邊的助理策展人們都完整記錄筆記,遇上英文無法完整表達的藝術家,會有助理隨時補上作英文即席翻譯。資料庫除了有每一位藝術家的資料、性別、居住地、學經歷之外,也收集了近期三年來全球所有雙年展、三年展的展名,所有內容完全清楚的表格化、資料化。甚至包含了觀察名單上的藝術家近期在日本的所有展覽資訊。當天討論的重點摘要與明日更動行程,在晚上回到旅館後在email就看到完整筆記。只能說,這樣的工作效率很是讓人貼心。
最後舉個小小例子,每一位藝術家在我們面談結束時,助理策展人會請他們到一旁簽名並給個信封,這貼心的動作意味著森美術館連藝術家前來介紹自己作品都會支付給出席費跟交通費。換成在台灣,這可能嗎?我嚴重懷疑⋯。
Text / 吳達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