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幾年前不是這樣子耶,才一下下而已,這裡變得好熱鬧!」。司機先生難掩驕傲的神情告訴我這個來訪者關於台南正興街的民間造街成果。
上週六,到台南老屋新力基金會做城市品牌的演講;當晚,在地友人殷切招待在甫完修,準備開幕的正興街旁民宿My Way過夜。 隔日早晨上了計程車,準備前往高鐵站返北的時刻,感受到這在地人對當地老街活化效率的讚嘆!
老屋再生運動,近年來成了厭倦開發商在台灣各都會區裡植入、與在地市景文化不搭嘎的西式建築下的寧靜革命。 也在探究台灣建築美學自明性過程中,從違章建築的自我感覺良好外,找到了不少在六、七O年代誕生的台灣現代建築值得彰顯地的工藝精緻度。然而,走出單點式老屋修復,觸發整體舊街區再生的城市,非台南莫屬。 一種先藉由硬體改造,誘發遊客體驗興致;俟人群到來後,在新舊交織的街區內植入可滿足遊客且適合古巷風情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面向的空間經營;再來承接的,是多數舊街區少有的:城市聚落性格的關鍵元素──巷弄質地的塑造。
揚棄冰冷的柏油路面,是屬於台南建築物外的新舊交融。如同中國普立茲克獎得主建築師王澍利用跨越朝代的殘磚碎瓦構築厚實俐落的現代建築,讓建築也可如沉積岩般堆砌,因而創造溫度。 在台南的街區,不只是曾經乏人問津的老屋透過年輕人的創意再生,更關鍵的是在城市公共空間裡所保留與創造出的元素。
走在初極狹,才通人的街道中,適切街道家具、串接老房的街道鋪面,觸摸著細緻的洗石子民宅外皮後,是順滑的歷史建築紅磚圍牆。 把車輛擋在世外桃源外之餘,也讓城市漫遊著透過步行的速度,感受多層次的壁面質地,對城市的印象也漸次刻劃。 因此,在台南探索古都的樣貌,可以是不需要地圖的。 寧可讓方向感頓失,台南的城市體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層層疊疊秘境探索。 不經意地,一個個好似本掩匿在土壤下的城市翠綠,因為盤根,就把人潮帶從一街廓帶到下一個街角,城市能量,拔地萌芽。
舊時光質地的自然流串,交織在建築物的牆內外。現已極少師傅願意施作的磨石子地板,在你輕觸洗石子外牆後,都在可過夜的民宿裡妥善保留,成了空間體驗的獨家背景。據古都再生保存文教基金會統計,截至今年4月,全國舊建築再利用個案有835處,其中台南市就佔了339處。 我想,或許台南這個老屋再生的老大哥,接下來該引領潮流的是從小文創商家走出,在魅力聚落新舊交織的硬體到位後,帶動鄉愁之外的產業生態系再造。 讓曾創造當地經濟榮景的傳產聚落,傳承底蘊之餘,也有創新與美學並存的新經濟,古都的城市品牌也更有台南自身的新意。
Text、Photo / 黃金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