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陂塘?你對於陂塘的想像又是什麼?
過往桃園素有「千塘之鄉」的美譽。黃色小鴨也曾到訪的陂塘,一座座陂塘在過往以農立民的台灣社會裡,扮演著蓄水灌溉農田的角色,成為農業根本。然而現代經濟已然轉向工業社會,曾經流動的活水,失去意義,而逐漸死去。
而在之前所舉辦的「桃園陂塘國際工作營」中,由英國AA建築聯盟學院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Territorial Agency主持人John Palmesino教授、Ann-Sofi Rönnskog、英國建築師Tom Fox和陳奕任擔任工作營導師,中原大學陳其澎教授、臺大城鄉所黃麗玲助理教授、桃園文史工作者姜昌明老師及大溪地區農事工作者呂東杰先生擔任專題講師,帶領學員從不同學術領域及經驗,探討桃園陂塘保存的困境和轉機,回應當代都市發展。
他們不斷的思索著在「全面保存」及「開發」的二元論之下,是否有可能提出第三種的土地想像?團隊初步提出了從陂塘功能性及與周邊交通連結的兩個思考方向。在功能性部分,陂塘蓄水量相當於石門水庫的五分之一,因而陂塘的活化再生除了美化造景成為公園外,是否有可能再度恢復灌溉功能,提升桃園整體蓄水量,而成為農業活化的引擎?而過往因為在現行交通規畫上,現行道路不易連結陂塘,使得陂塘總在城市背側,無法被看見,甚而被道路一分為二,如何串聯陂塘與城市、是否需要串聯皆成為探討的重要方向。
透過工作營,自然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解答,然而,對於「陂塘」地景的探討,至少踏出了第一步。
Text / 彭永翔
Photo / 英國AA建築聯盟學院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三十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