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2015台北設計城市展》的邀請,日本最大設計公司GK Design Group首次來台呈現經典社會設計案例,讓我們驚豔其對於大眾運輸系統全面性思考的深度與美學。
想像一天之內,有七十四萬人次在一個站內進出,會是什麼情況?
日本新宿車站就面臨這樣的考驗。倘若曾至東京旅遊,必對其地鐵高密度的資訊與人潮烙下深刻印象,其中位於最繁華地段的新宿車站,由多條鐵路交會,每日運載量堪稱世界之冠。但蜂擁旅客並未使它癱瘓,眾人井然有序地前往月台,而非迷失於結構複雜的空間中。如何做到這一步?關鍵即在站內強力的標識系統。
美感來自嚴格規範
東京地鐵的視覺標示並非一開始就如此親民。和世界其他許多地方一樣,各種看板、標誌、滿溢的廣告圖像,曾經一度布滿站內各處。1987年日本國有鐵道民營化後,JR東日本為營造清新形象,開始進行全面改造。由於意識到龐大的複合型車站承載資訊太多,空間使用混雜,改造最關鍵的一環即重製車站的視覺指標。
當時承接更新案的公司為GK Design Group,其過去已有設計大阪萬國博覽會單軌列車(Monorail)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豐富經驗。在重建視覺系統的工程上,首先挑出最複雜的新宿車站作改造範本,並鎖定「提高資訊傳遞比例」的主要任務。經仔細調查與規畫,他們分析從進站到上車之間,每一段路應如何引導幫助分流,且訂出指標的統一規範:包括字型、大小、間距、編排順序、依路線而有不同標準色等,創造整齊劃一的空間印象。其中特別如黃白背景需搭配灰色文字以增加對比,或顧及弱視族群,標示圖選擇灰白色強化可視性等,都是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細膩設定。
此外,為提高景觀的整齊與美感,GK Design Group以高度和位置等兩個要素區分指標和廣告。站名指標下緣統一離地面240公分高,並設置在與動線呈垂直處;反之,廣告統一並列於平行動線的牆面,且高度不可等同指標看板。
處處講究的規則,讓完工後的新宿車站煥然一新,並成為大型車站導引設計的珍貴典範。這套標準後來被沿用至JR東日本線各站,成為深深依賴鐵路移動的日本民眾,生活中相當重要的「JR經驗」。
La Vie:能否談談關於GK Design Group的核心設計理念?
田中一雄(後簡稱田中):GK Design Group又被稱作「設計的百貨公司」,因為產品內容都和生活息息相關。創立者之一的榮久庵憲司認為,比起構造或機能,更應在意物品本質和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使用後是否變得更幸福,此即為我們設計時的核心思考。
La Vie:進行新宿車站識別設計的過程為何?
田中:一開始先進行調查分析,考慮到季節、節慶等變化,原本應持續一年,不過JR東日本提供很多資料,讓調查時間縮短至一個月。之後思考了三個月,規畫六個月,總共花費兩年才全部完成。當時有6、7位設計師負責這個案子,主要製作出地圖、誘導型的箭頭指示、公共繪文字(Pictogram)等三種標示。其中最重要的是嘗試貼近從未踏進車站之人的視角,完成清晰可辨的設計。新宿和秋葉原這兩站是最先做出的Model,之後整個JR東日本線共1,678個車站的識別設計,皆參照它們所做。
La Vie:當時最具挑戰的難關為何?
田中:新宿車站人潮最多、資訊量龐雜,而秋葉原車站的鐵路呈十字交叉狀,構造獨特,是最困難的地方。
La Vie:如何能做出真正貼近使用者的設計?
田中:把頭腦清空,像一張白紙,揣摩初次使用者的心態去思考。
La Vie:經過26年,如今再看新宿車站的設計時,有什麼想法?
田中:當初GK Design Group的提案是希望識別標識一抬頭就能看見,反之廣告則不要太明顯。但由於JR東日本有經營壓力,使現在的廣告數量過多,我覺得有點可惜。像歐洲國家就能維持得整齊又漂亮。
La Vie:就你觀察,目前有哪些新的視覺導引設計趨勢?
田中:未來勢必要思考如何運用互動式的數位系統,像倫敦就有能提供17國語言買票、活用數位標誌的例子。再來是如何更好地將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與導引系統整合。
La Vie:新宿車站視覺設計被視為GK Design Group最具代表性的社會設計案例。你認為怎麼樣才算是「好的社會設計」?
田中:社會設計首先要具備面對各種社會課題的機能,例如地震。再來是處理心的問題,亦即促進社區(Community)交流。此外需站在使用者立場,進行系統化考慮。最後是必須不斷發現新課題。
(完整內容請見La Vie 2015年11月號)
Text/歐陽辰柔
Photo/王漢順
via/GK Design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