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幾年前結束國外旅遊回到台灣的機場,儘管飛機降落後溫暖熟悉的歸屬感隨之襲來,但入境時難免會與國外機場的壯觀設計比較,不免也會希望台灣的機場建設能夠給來往的國際旅客留下好印象。不過幾年後,再度造訪桃園機場第一航廈,具中國風設計感的曲面的斜頂已經完工,簡約俐落又富永續環保概念,讓人有煥然一新的感受。
桃園機場除了現有的一二航廈外,為了因應航空運客量的成長,也希望能夠提高服務品質,2015年6月,桃園機場第三航廈(T3)國際競圖延攬全球頂尖的航廈設計好手,建構旅客對台灣的第一印象,最終的評選結果也在10月底出爐。 本次評選獲獎的三個團隊皆有設計國際大型建案的經驗,包含設計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的英國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設計中國深圳機場的美國AY Design,及設計倫敦子彈摩天大樓和香港機場的英國福斯特建築師事務所(Foster+Partners),由具有豐富機場設計經驗的台灣世曦工程公司與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Ove Arup and Partners Hong Kong Limited及宗邁建築師事務所組成之團隊拿下奪得第一名。
曾設計多座機場如倫敦希斯洛機場第五航廈,和台灣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士林官邸等多座建築,由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建築爵士」Richard Rogers領軍的Rogers Stirk Harbour+Partners(RSHP)。此次在占地64萬平方公尺第三航廈設計上,建築量體造型如大雁展翅,在屋頂設計上,以內外雙層且獨立的屋頂為概念,外側屋頂採波浪式造型,強調山谷地形的流動線條;內側屋頂運用亮面管與錐形結合的13萬朵「花瓣」視野,不僅取材自台灣廟宇瓦片屋頂的採光口設計,天花更如同雲海一般起伏,呼應著台灣山脈壯闊的雲海風景,更透過高度調整空間定調,公共性空間的天花較高,賦予開闊感;在旅客休息處,天花降低,塑造親密感。
動線設計顛覆傳統航廈,將入境廊廳放在最上層,讓許多初抵台灣的旅客能夠立即感受到挑高及自然採光,也是對於回到台灣的遊子最好的禮物。設計容量目標至2042年,每年服務4500萬旅客。
第三航廈期望以智慧(Smart)、永續(Green)和文化(Culture)為設計主軸,將引進旅客自助報到、自助行李托運等便利服務,發展成新型態的智慧型機場。除了交通運輸以外,T3將以多功能大樓(MFB, Multi-function Building)與第二航廈連接,為旅人打造集觀光、購物、藝術人文於一身的機場建築經驗,也形塑規模宏偉壯觀的Mega-Terminal格局。
只不過原先預計2020年完工的桃機第三航廈,機坪、滑行道等工程都已施工,然而主建築招標不成,近日第三招標再度流局,原先延至2023年完工的日期,恐怕得再往後順延。
Text / 湯侑宸
via / 桃園國際機場、宗邁建築師設計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