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早期開墾為農地為主,而大稻「埕」之埕有空地、廣場的意思,「稻埕」意為曬穀場。
直至 1860 年淡水開港,主要卸貨地區為艋舺與大稻埕,然而日後因艋舺河沙淤積,船大多都停留在大稻埕卸貨,因此逐漸取代艋舺為北台灣商業貿易中心。除了台北火車票房(台北車站前身)建立、日據時期茶葉貿易興盛,南北貨、布業因縱貫鐵路完成蓬勃發展,使得大稻埕成為了台灣繁榮的城鎮。
迪化街為大稻埕中的一條市街,我們現在常講的迪化街,為台北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也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在迪化街傳統街屋中,以迪化街中段(民生西路至歸綏街)的仿巴洛克式建築最為搶眼,雖然整修後有點新,但其修復內容卻能呈現以往風華,使得此處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
然而除了以精緻華美的花草雕塑為代表的仿巴洛克式,還有清代前期閩南式(林五湖古厝)、後期洋樓式(迪化街北段)以及目前在大稻埕與迪化街最常看見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的表現與比例均衡的現代主義式。由此可見,這些街屋除了外表令人賞心悅目外,還能使人了解當時住戶的財富以及每個時期大稻埕不同面貌,是每個人來到大稻埕一定會前往的市街!
再來說到了大稻埕的迪化街,除了懷舊的老建築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動便是年貨大街。
每年春節前夕的年貨大街,總會吸引無以計數的人潮。年貨大街上的每個攤販,是在原本七米八寬的迪化街上,以臨時性的材料去建構出來的街道,並且在整條街上佈滿旗幟與燈籠,配合著每個店家大聲叫賣,非常地熱鬧!
在迪化街的前端有個永樂市場,二樓與三樓聚集了許多家布商在此營業,由於商家眾多,這裡的布料可說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據說有些布料是從國外進口回來,質料相當地好,難怪也成為不少設計師及設計系相關學生尋找靈感的來源呢。霞海城隍廟起於 1856 年在大稻埕籌備新建,在 1859 年 3 月 18 日座落於南街,就位於現址。然而該廟因為街道狹窄,不含方廟埕僅僅 46 坪大小,但卻大稻埕居民的信仰中心,是見證大稻埕發展的一棟重要的歷史建築。
除了主要的城隍信仰之外,此廟還有一位神祇──月下老人,據說相當靈驗,使得各地信徒慕名而來,向月下老人求取紅線求得好姻。除了本地人之外,還有日本、韓國觀光客特地到此拜月老呢!我們都知道拜神時心誠則靈,當拜月老求取紅線時,切勿貪心取多條紅線,以免惹來不必要之糾紛!不過,當好事成雙時,別忘了回到城隍廟向月下老人說聲道謝呢。
清末至今,迪化街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然而到了今天,不僅保留了原有的風貌,也帶入了一些新的商業活動。現在在迪化街裡,除了傳統南北貨商家之外,還注入了不少新元素在裡頭,讓創意發生在老街屋裡!傳統商家門面多為販賣貨物,其內部無法進去參觀,而這些創新的店家基本上都是可以入內參觀!除了看老建築之外,一些發生在老建築裡的新創意,有些賣水果、有些賣咖啡、有些賣布包、有些賣雜貨‧‧‧等,每個小角落、小地方都常是從事創意工作者的靈感來源之一。這些地方讓人自在地感受發生在老房子裡的創意,一邊細細品嚐老空間的美!相當值得讓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前來參訪!
星巴克大稻埕分店可能是北台灣最漂亮的連鎖咖啡店,其建築立面為早期留下來的仿巴洛克形式,上面的植物的雕塑相當華麗漂亮!此建築前身為葉金塗古宅,建於 1926 年,於 1929 年落成,是由生產鳳梨罐頭致富的葉金塗興建,人稱鳳梨王,為大稻埕富商之一。建築的歷史也十分曲折, 1997 年由大稻埕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買下之後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後經由政府介入協商,最後得以保存保安街立面,成為全國第一個結合了現代化設計與歷史建築物保存的建物。進駐於此的星巴克,連同內部裝潢、桌子以及椅子都營造復古的風味,讓來此喝咖啡成為一件相當享受的事情!
每一棟老房子都藏著不同的故事,大稻埕所蘊藏的人文故事並一朝一夕能說明清楚。然而無論今古,大稻埕對於台北的發展史都有一定重要的地位。若當時街道拓寬,老街屋都沒了,我想許多人文故事從此埋沒在建築殘體、眾多砂礫中‧‧‧
Text、Photo / FLi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