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社會觀察產業化的先驅國家:從創意城市到社會企業城市
自上週主持了國際公平貿易城市論壇後,一直思索著,究竟以社會價值為出發點的企業發展,在喚起企業正視生產鏈潛在對人權剝削等社會問題後,是否可能在商業競爭上有更大的優勢?抑或可更積極創造有感價值?
這一年,從「社會設計」成為台北舉辦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的核心理念,企圖讓過去以美學、創意為核心的設計專業,推向更直搗社會問題核心的創新思維,期許用創意設計解決社會問題。 這以社會責任為核心價值的思潮,也在2015年在台北金華街透過社企聚落的成型,讓社會意義成為企業營運根基。 當社會價值蔚為風潮的同時,或許英國的南方港口城市布里斯托(Bristol)可以啟發我們往下發展的可能。
英國曾首開世界「創意城市」思維先驅,揮別大規模硬體建設的都市發展方法。 在持續以社會人文面向探詢以社會企業打造城市價值的可行性的同時,英國已以授予「社會企業城市(Social Enterprise City)」的頭銜,突顯幾個歷史海港城的城市定位,而Bristol 就是其中一個。
社會企業等於非營利事業?
80年代印度經濟學家Mumhammad Yunus 以微型貸款(micro financing)讓我們看到對於社會弱勢族群關懷外的另一種更為積極的作為。 在經濟發展遂成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社會,出身條件較差的階層難有翻身機會。 Yunus的創新貸款機制,讓在一般銀行借不到錢的窮人,也有獲得資金啟動夢想的可能。
終究,他與所創立銀行Grameen Bank共同贏得諾貝爾和平獎。深刻體會社會底層問題,也有可能創造商機,達到彌平當今M 型社會兩個世界的多贏局面。在英國,社會運動不是一種對現狀不滿的表達而已。 更是一種打造理想社會的具體作為。 而布里斯托的社會企業城市之路,從幾個案例,讓我們一窺從理想到真實的實踐之旅。
具體社企實踐創新商業模式,創造資金回流
當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也是社會企業家Steve Clarke,同他人創辦了當地的獨立貨幣,布里斯托鎊(Bristol Pound)。 在觀光人口密集的港邊不論是渡輪、酒吧、餐廳或部分的稅皆可以該貨幣支付。如此,對布里斯托具創新力的新創事業來說,也是一種鼓舞。 用自己的貨幣支持當地的事業,創造了一種正向循環。 與其使用英鎊,讓它有機會外流到節稅天堂,布里斯托鎊讓錢留在當地,促進當地產業繁榮。
另外,營造產業、地產商也可以融入社會企業的經營思維?這常被認為是賺取暴利、擴大貧富差距的產業在布里斯托會有怎樣的創新作法?
如社會企業Bristol Together(BT) 的三大發展宣言訴求著: Rebuilding Lives(人的重生)、Working in Collaboration(開發商、社企家、土地持有者三方間的合)、Making a difference(城市裡的荒廢建築可重新創造價值),廢棄建築的重生背後,是人的重生。
BT 購買需要徹底翻修的空屋,為前受刑人提供工作機會。 當地產翻修後,出售所得利潤可再挹注社會企業所需要的資金。 正因有健康的金流機制,理想的企業願景得以不斷推動。 至2011年創立以來,經BT整修建築物的銷售額加總已達300萬英鎊。
整合區域資源,共架區域網絡全面解決都市問題
布里斯托的企圖心,不單單成就自身市區範圍。 終究城際間的資源串聯後,新的社會實踐力,更能快速推動。 它集結周邊的城市成立西英格蘭聯盟(LEP),以布里斯托與貝斯(Bath)為中心,擴大整合包含創業家、實踐者、支援組織的生態系。
西英格蘭地方企業聯盟(LEP)社企產業類的主席Stephen Parsons 說:「雖說近幾年來社會企業在英國成長相當快速,但重點不在創造更多工作,而在以商業模式動員社群力量一同解決針社會及環境領域的挑戰。它不單單只是弱勢族群的問題,包含都市再生,交通,醫療系統,住宅,再生能源等等都是社會企業想要實踐其創新力的所在地。」 如此的社會企業願景,早已跳脫關懷弱勢的格局。 當然需要串聯社企城市,獲得國家級、歐盟、甚至聯合國的支援。
今日,它在經濟上的成功已超國家整體的平均值。 不只體現在工程、製造業及高科技上,更重要的是這些高收益領域對社會企業的推波助瀾。 如今它是全英勞工技術水平最高的城市。 想想,在維多利亞時期傲視全球的工程地位,當今看來,不過是在廿世紀因應當代的社會需求,重新奪回這個地位罷了。
Text、Photo / 黃金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