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製作人是今年百大文創的新項目,看似新穎,但實際上我們所想傳遞的卻再簡單不過,就是那些經過深入思索而有清晰目標的設計、文化、創意工作者。這些人們願意付出,讓台灣的產業被看見,讓台灣的社會更美好。
新思維實踐對於台灣的珍惜
2015 年La Vie 的10 位年度文創製作人,領域涵括街區經營、設計、藝術、時尚及影視產業。
在街區及城市議題中,水越設計的周育如及長期經營大稻埕的周奕成,是我們從不陌生的兩個名字,同樣關心台灣城市及街區發展的兩人,採取不同策略。周育如長期透過設計進入城市肌理,她一直相信:「如果能讓這些設計發生在公共空間中,大眾在生活中就能『體驗好設計』,並且透過設計讓生活越來越好、讓大家愛上我們居住的城市,社會才會相信『設計的價值』。」從最早的《都市酵母計畫》、至這三年持續舉辦的《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在「小招牌製造所」活動中,藉由串聯平面設計師與店家,為店家重新設計招牌,不僅讓大眾認識設計的價值,更具體的改變了城市街容。相較於周育如以設計進入城市中,周奕成則從經濟面思考大稻埕的未來,由他所帶領的世代文化創業群,自2011 年來從小藝埕、民藝埕不斷擴散,至今已有五棟街屋,他靈活的經營合作方式,吸引了30 個創意團隊入駐,而在未來,更希望透過成立「街區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新經濟模式,避免地區仕紳化現象發生,協助台灣微型創業的產業成形,打造他曾經說過的「起業型社會」。而啟動「稻田裡的餐桌計畫」的廖誌汶,原來是音樂人的他決定回到宜蘭三星老家,邀請城市人走入土地,親手採摘、認識食材,融入設計美學讓農人們的小點瞬間升級,在大地中的一道饗宴,讓城市看見農村的樸實魅力,喚回大眾對於農業及農村的目光。
另有一群人將目光轉向新生代,積極為新生代找到舞台。由何曉玫MeimageDance 舞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何曉玫,2011 年啟動的「鈕扣計畫」,在仍以舞團為主、職業舞團卻又太少的台灣藝術現實中,提供旅外新生代舞者回家表演的機會,進而被看見,五年來已有14 位舞者回家,成為台灣大眾認識新生代舞者的最佳平台;而另一位對於新生代藝術家提攜有餘的則是伊日生活美學總經理黃禹銘,本身就喜愛也熱愛藝術的他,透過企業力量讓藝術走入生活中,不僅親身走入校園,發掘新生代藝術家;已舉辦兩屆的藝術自由日,讓藝術家無需租金即可申請攤位、群眾也無需買票,在評審王瑞棋的眼中,都是無法回收的投資,讓王瑞棋相當敬佩。初衣食午負責人徐順德,以華人新生代服裝設計師為主角,讓這些在倫敦時裝周發亮的設計師們如陳劭彥、CC Kuo,在難以於台灣百貨設櫃的困境中,擁有自己的實體店面伸展台。
帶著台灣走出國際
面對台灣設計產業內需市場太小的困境,團體戰是台灣設計界的新策略。Han Gallery 及台灣當代設計群召集人韓德昌,集中台灣設計火力,走向國際;引領台灣引爆創意市集熱潮的希嘉文化,在顏瑋志、陳小麥的經營下,帶著他們的「擺攤人生」市集走向新加坡、東京、倫敦、香港等地,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手創力量。
電影產業的瀚草影視監製曾瀚賢,近期的【麻醉風暴】開啟了台灣影視新類型,片中探討醫師過勞議題,更直指白色巨塔不堪現實,試圖走出台灣在美、中、韓夾擊的影視新路;由The Wall Music 執行長傅鉛文與那些音樂好哥兒們共同奮鬥的野台開唱、大港開唱,相信是許多搖滾魂的共同記憶。The Wall Music 持續以音樂祭形式,讓我們聽見國際大團、國內充滿能量的獨立樂團,給予台灣樂團持續發展的舞台。
他們正在做的事,是我們看見的理想光芒。然而現實芒荊仍然刺痛理想,在民間力量活躍的同時,政府是否能夠看見問題癥結,提出實質幫助文創產業的手段或政策,而非耗費大量資源在一次性的活動之上,是微微光芒能否持續閃耀的關鍵。
2015 La Vie文創大調查:10大文創製作人
1. 何曉玫/何曉玫MeimageDance 舞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鈕扣計畫創辦人
2. 周育如/水越設計創辦人、臺北街角遇見設計策展人、2016 台北設計之都顧問
3. 周奕成/大稻埕文化工作者、「小藝埕、民藝埕、眾藝埕」創辦人
4. 徐順德/初衣食午負責人
5. 傅鉛文/ THE WALL 這牆音樂執行長、「野台開唱」及「大港開唱」創辦人
6. 曾瀚賢/電影製片、瀚草影視文化事業創辦人
7. 黃禹銘/伊日美學生活總經理、藝術自由日創辦人
8. 廖誌汶/「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創辦人、「幸福果食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9. 韓德昌/HAN Gallery 創辦人、TPDG台北當代設計群召集人
10. 顏瑋志/CAMPOBAG 希嘉文化執行長、擺攤人生創辦人
Text/彭永翔
Photo/王漢順、劉信佑、林政億
via/何曉玫MeimageDance 舞團、伊日美學生活、瀚草影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水越設計、HAN Gallery、THE WALL MUSIC、TPDG 台北當代設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