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踏入自然覺醒農場,感覺來到鄉下阿嫲家的菜園子,左一片皇宮菜,右一片珠蔥田,泉水就沿著山壁落下,灌溉著這一片面積不大卻種滿各式不同作物的田地,涉水爬上高起的小山坡上,一小排椴木長滿小朵黑木耳,後方遮棚小院中,還有整群的黃色小雞繞著圈籠跑跳。整座農場便如主人蕭言橦一樣,看似隨性種植的作物之中,其實自有一套與自然調和與愛惜土地的堅持。
本業為廚師的蕭言橦,三年前從台北市回到貢寮山中老家,自己開始經營以椴木香菇為主要產品的自然覺醒農場。因為田地中完全不灑任何農藥,白天必須親手一一挑害蟲,半夜起床趕山豬、松鼠,以免辛苦栽種作物都被吃光。他也決定不搭設較能夠控制環境變因讓收成較為穩定的溫室棚架,只為讓作物吸收自然的養分如露水、寒氣等,種出口感、清脆、甜度較佳的蔬菜。當其他農夫直接買苗種植,可以收成到一株珠碩大菜葉,他寧願從灑種子開始種起,以避免種出因幼苗產地不明或者受到農藥污染的作物。
如此近乎傻氣的執著,就是為了要讓顧客可以吃到真正新鮮的食物,並拉近人與土地、作物的距離。平時除了接香菇訂單,蕭言橦還會到新北市農夫市集擺攤,常見顧客指著地瓜葉,問他這是什麼蔬菜的情形,讓他發現多數人對於農作的認識甚少。所以每一次擺攤,除了販賣農作物,他也給自己設下目標,要讓更多人可以認識自己所吃的是什麼?怎麼種出來的?該如何料理才能使其美味完全發揮?
「香菇怎麼會長白點?是壞掉了嗎?」「那是尚未長大的胞子。」「珠蔥為什麼那麼貴?」「珠蔥是由紅蔥頭長成,對水土品質相當挑剔,比較難種。」「你賣的山藥怎麼那麼小支?」「山藥是一年一年逐漸變粗,先採收較細嫩,後採收較粗實,且多撒農藥並不會刺激成長速度。」蕭言橦的「田埂的食到餐桌的食」小農授業學堂擺攤,或許還要花上極長的時間讓許多小農常識成為普遍顧客採買的常識,但從顧客逐漸從排斥、接受到傳遞的回饋中,他知道這件對的事要繼續做下去。
在蕭言橦的腦中,這場小農革命不只要從自然覺醒農場做起,未來將會以餐廳的形式貫徹自己的想法。現代小農風潮正興,許多餐廳想要和小農合作供應食材,但因栽種面積小,受天候影響因素大,無法長期穩定供應,原料成本也壓不低。因此,蕭言橦希望未來能夠運用自己小農和廚師的雙重身份,開設自己種植、自己料理的無菜單料理餐廳,在餐廳旁就有自己的農田,當天有什麼農產收成,就出什麼菜,將食物里程降至近乎零的程度。期待未來的那一天,這土地上生活的人們,都能認識食材真正的模樣,安心地享用每一口食物。
Text / YaChen Chen
Photo / 張藝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