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的午後,我們依約來到位在台中市區靜謐巷內的種籽設計,推開門,種籽設計的靈魂人物淦克萍坐在木桌一側,正在筆記本上寫著什麼。推動節氣飲食十多年的她,不僅出版《二十四分之一挑食》、《跟著節氣學吃酸》、《台灣好野菜》一系列書籍,同時也是吸引江振誠回台探尋台灣味的關鍵人物,她相信要用設計解決問題,而情感能夠改變商業世界的樣貌。
午後陽光斜落在室內牆面上一張張的手繪圖紙,上頭繪著的馬齒莧、紅心芭樂、茴香、九層塔等數十種植物草葉被照得發亮。此刻,種籽設計的靈魂人物淦克萍總監正與我們聊著她對於設計的想法,「在理想中,我很希望能夠『用情感改變商業世界的樣貌,用設計去解決問題』,設計其實就是實用的藝術。現在很流行說故事,但是當大家選擇什麼要說、什麼不說的時候,我們想要說的和做的其實只是最『真實』的。」
在淦克萍心目中,設計是一種有力量的溝通方式,她想做的是「有內容」的設計。十多年前,她開始以節氣為核心概念,串聯起她所相信的真實價值與意義。「從我們自身的文化裡,找尋設計的養分。以人為例,就是以他的身世感、情感記憶為出發點,就能挖掘出最能代表他的特質」,而若是將範圍擴大些,對淦克萍來說,面對我們生活的家庭、土地或社會,這樣的思維也仍適切合用。
用生命迎上去的設計生活
她將台灣的土地視作空間軸,節氣就是時間軸,兩個軸線的交會創造出值得被探索的未知,「今年接下『環島1號線』的設計案,為了要更了解環島的真實狀態,我們和兒子全家三人真的騎了一圈。每一個案子來,就是用生命迎上去體會。」而隨著親身走踏、實際觀察,淦克萍也越來越將自己的生命節奏投入設計理念。
十多年前,因為與設計案業主半畝塘及道禾實驗學校的合作,淦克萍開始接觸到節氣概念。累積多年建築經驗的半畝塘集團,以節氣建築為核心,曾以24節氣之別建立了24戶獨棟別墅的大平窩村。而道禾實驗學校以儒家六藝為教學核心,同樣也讓孩子以節氣過生活。
因為與客戶合作的契機,讓淦克萍對節氣有了認同,並且進一步開始研究24節氣的內涵,這時她才發現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關係,24節氣的發源地中國,關於節氣的資料早已殘缺不全。而日本依據節氣延伸發展出的72候,又與台灣或中國的脈絡離得更遠。於是,種籽設計藉著連續兩年為台電設計農民曆的機會,開始整理節氣與農作物的對應內容,讓台灣也能擁有更屬於自己土地的農民曆。
拋出自己的頻率 點滴改變商業世界
設計、節氣、身世情感,這三個看似不相關的概念,透過淦克萍的詮釋而有了符合當代的樣貌,「設計是一種轉譯的手法,將節氣這個古老的靈魂,以新的身體發表出來。而透過節氣與飲食,我們將古老的智慧與日常生活搭起聯繫,進而開始能了解屬於我們自己的土地和文化。」而對於時常成為眾人爭論焦點的台灣或自我認同,淦克萍也以最近接下的台南旅店設計案為例,「我到台南時,就能感覺到這座老城對於自己的狀態有種自在的態度。可能是我自己也初老囉,所以特別能感覺到時間沉澱出的累積。就像台南的獨特氣質一樣,關於台灣或自我的認同,其實這些都不是外求的。當我們越了解自己的身世,就越能自在,而這份自在是最有吸引力的。」
在台灣的商業設計環境中,種籽設計有自己的堅持和特色,淦克萍談起和企業主的關係時,直率地坦言,「其實,在早些年的時候,我有時會忍不住和業主吵架,覺得他們為什麼不能夠更有理想性,或甚至不願意提供能做更完整規劃的預算。」不過隨著年紀增加,她也越能游刃有餘的面對商業設計的狀態,「現在早已經不會這樣,反倒是能夠直視在這個階段的範圍內,我們能夠逐步藉由設計解決哪些問題。在不同階段裡,找最理想的設計方案。」懂得在理想和現實間的拿捏平衡,種籽設計的確吸引到一眾支持的企業客戶,回看這一路的努力,淦克萍笑著說,「這一切,其實只是從我們先拋出屬於自己的頻率開始。」
節氣共感 從江振誠到米蘭世博外帶台灣館
在2012年,淦克萍進一步成立了「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陸續環繞著節氣概念,出版《二十四分之一挑食》、《跟著節氣學吃酸》、《台灣好野菜》等八本書。這一系列書不只獲得讀者好評,也讓在新加坡讀到這些書的台灣名廚江振誠大為驚艷, 回台時還特別親自拜訪了淦克萍,「他來的時候,我們準備了『家宴』迎接他,第一道飲品就是以米煮成的『泔』。這是傳統中小嬰兒離乳後會喝到的第一種食物,在家宴中放第一道,也是作為開端的象徵。」那天他們談了許多,包括台灣的風味、節氣飲食的想法,「江振誠是很真性情的人,聊到後來我們都還紅了眼眶。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都真心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台灣的美好。」
除了江振誠與節氣飲食的台灣味,今年同樣致力於將台灣飲食文化推上國際的「OPTOGO米蘭世博外帶台灣館」,也能看見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的參與,「對我來說,這次參與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公民的力量,身處在以分享為主的開放世代,那股感染力很讓人感動。」而在這次前往米蘭的飲食交流活動中,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特別以「台灣人生活開門七件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主題,挑選了包括:台東台 9號冠軍米、屏東滿州黑豆醬油、雲林口湖發芽花生油、黑豆醋和老梅醋等多種台灣物產,不只是想帶出台灣飲食,淦克萍更期待能讓「藉由這些風土物產傳遞台灣生活文化,同時也與米蘭的在地物產和節氣彼此『相遇』。」就如同在節氣飲食研究室的《台灣釀醬》一書中,每一種台灣風土釀醬都能與異國料理以「他方遇」的方式搭襯出新滋味,而這也是飲食跨越國界的迷人力量。
不是抒情 將節氣概念論述化
談著節氣、情感和土地,淦克萍笑著問我們,「這樣說會不會覺得太抒情、太抽象了?」乍看來或許會以為淦克萍只憑藉著情感行事,其他若仔細審視種籽設計與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所累積出的成果,包括出版一系列設計感十足又可輕鬆step by step的節氣飲食書、舉辦食物母語論壇、甚或與商業設計案業主的合作表現等等,就會發現,淦克萍想做的絕對不是浪漫化的抒情,「我們想做到的是讓節氣能被『科學化、論述化』,才能讓台灣節氣文化被更多人討論,進而產生脈絡和認同。」為了朝這個目標前進,近期種籽也與工研院展開新合作,將會藉由建立數位智慧藥庫的方式提供個人化的節氣飲食配方,目前已經完成了秋冬配方,預計明年就能有初步成果。
而除了節氣飲食外,「生態飲食」是淦克萍下一步想推動的概念。台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因為海拔高而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的豐富環境,這是台灣與生俱來的特質,「台灣就像是個生態的諾亞方舟,如果在同一個時節裡,讓不同地區生態的物產山水在餐桌上相遇,或許能碰撞出許多我們還未發現的驚喜。」
從節氣的時間軸,拉向地貌生態的空間軸,關於台灣的風土故事,透過淦克萍與種籽團隊的挖掘,總能探尋出備受期待的風土新味!
Text / 方敘潔
Photo / 王漢順
via / 種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