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常會覺得美術館或博物館在生活之中充滿距離感,但其實走入20世紀後期,美術館不再只是高不可攀、難以親近的疏離聖地。美術館的藝術作品成為設計創作者卡關的創意明燈;美術館的建築,譜寫一首觸動你我心靈的空間詩句;甚而,成為你我認識陌生城市的起點。
2011年由國內建築大師姚仁喜所帶領的大元建築工場拿下的故宮南院設計案,即將於今年12月28日開始試營運。La Vie此次專訪姚仁喜,請他與我們分享美術館及博物館對他的意義為何?
Q: 對你而言,美術館對你個人及社會的意義為何?
A: 我年輕時就很喜歡去美術館,我覺得2、30 年來,美術館娛樂性或旅遊性的成分更重,往好的方向想,就是越來越多人去美術館,壞的一面就是我們現在簡直無法去羅浮宮,美術館變成觀光景點(tourist spot,tourist attraction),像是名牌一樣,但展覽的內容卻很普遍。
其實我回想起來,有些小地方的美術館我覺得很迷人。美術館有兩個層次,一個是content(展覽內容),另一個是setting(設置),建築的設置是否恰當、與展出內容、展出地點,是否有恰當關聯,我覺得這兩件事很重要。
美術館是接觸文化最菁華的地方,人們其實不用太膽怯面對文化的菁華,不一定要很懂才能去看,因為每個人從不同角度去觀看去吸收,而有不同收穫,我覺得比購物有意思多了。不過很遺憾的,美術館也慢慢有全球化的趨勢,漸漸看不見當地的特色,只能希望這趨勢不要再蔓延。
Q: 在故宮南院前,你也曾設計蘭陽博物館及現在正在進行的新北市立美術館,由於定位不同,可否與我們分享當您在設計這些博物館及美術館時,最關心或是最花心力的是什麼?是公領域的發生、入口的意向、館藏呈現等等?
A:三座美術館就像三個不同的故事、電影,因為劇情不一樣、觀者參觀的心情也不同。我們去故宮南院,就是去看珍貴典藏,「藏」這個字很重要,在故宮南院是去發現珍貴典藏的過程;蘭陽博物館沒有太多館藏,有點像是了解當地生活、去看當地的大場景,山、海、烏石港、龜山島,所以建築物本身就像展示品,扮演重要的角色。
新北市立美術館是在三峽與鶯歌之間,就大漢溪淤積的一塊新生地而築,河川地上長了很多蘆葦,所以我想讓這個地方模糊些,不要那麼真實,似幻似真比較好,所以設計了很多可以互相反射的管子。
Q: 你心中理想的博物館或是美術館會是什麼樣貌?
A: 鏡頭拉長些,我覺得美術館或博物館是在彰顯「美」或「藝術」這件事,很多現在討論的社會面、政治面、經濟面事物在很長的鏡頭下都會消失,但是「美」經過時間提煉後仍會留下。所以我們會去故宮看商朝的青銅器,很多過去的物件甚至比現代還現代,這種經過時間提煉的「美」,是超越時間、政治、社會、經濟、甚至文化語言,你不用懂,但還是會被感動。
而美術館畢竟是展示美術館的容器,如果可以,美術館也應該擁有超越時間的Timeless(永恆價值)。例如我三四個月前又去了一趟Kimbell Art Museum,Renzo Piano 後來參與了Kimbell Art Museum 的增建設計及工程,但是路.康的Kimbell Museum 還是無可比擬、無話可說、就是一件永恆的藝術作品。以前去時,看了很多「堂」,這一次去看了很多「奧」。
◎有關建築設計的專訪內容及姚仁喜個人的私家推薦美術館清單,請參閱本期12月號雜誌封面故事內容。
Text / 彭永翔
Photo / 蔡岳倫、鄭錦銘
via /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