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點心的創意非常有趣。但用『龜屋良長』的包裝紙包裝,客人可能會覺得怪怪的,不如改成新品牌自由發揮如何?」這位素來幫龜屋良長設計包裝紙的設計師,說了一句非常關鍵的話。那時呈現在他面前的,是藤田怜美小姐做的棉花糖(之後命名為「cube巧克力小麻糬」)。
「我在裡頭加了蛋白霜,把麻糬的口感做得像棉花糖一樣鬆鬆軟軟的,然後裹上白巧克力與覆盆子巧克力,撒上冰餅。」這種柔軟的口感,在和菓子中前所未見,令人十分驚豔。「這是怎麼做的?」吉村先生問道,藤田小姐回答:「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食譜。」明明從法國回國只過了四個月,她卻已經完全熟悉了和菓子的廚房,熟練地使用日式的道具,並且做出了新的美味。藤田小姐高超的手藝,令人驚嘆。
更厲害的是,聽了設計師對這道甜點讚不絕口的評價,吉村先生竟然立刻決定「好,那就創個藤田品牌吧!」不一會兒,由藤田小姐親手寫下的標語「Satomi Fujida by KAMEYA YOSHINAGA」(藤田怜美‧龜屋良長)便完成了。在幾百年的和菓子歷史中,可曾過有師傅的名字直接被當作品牌名稱?有些學徒出師之後會以自己的姓名開店,但藤田小姐可是剛來四個月的新人。
而吉村先生本人,對於這件事情絲毫不感到不妥。他說道:「我的確是因為她做的甜點夠好吃,才創立這個品牌,然而,我自己對於現在的和菓子也抱持著疑惑。回顧歷史,和菓子其實是由中國與西洋的甜點改良而來,技術也是從外國學來的。可是為什麼,現在的和菓子卻變得這麼制式化?我認為應該以更柔軟的姿態,來學習國外的技術,結果她剛好出現了。因此我並不覺得意外。」
換言之,和菓子的世界其實是多元融合的。是日本的和菓子師傅,以外國的技術為榜樣,才逐漸確立了「和」的技術與口味。
那麼藤田小姐自己又是怎麼看待這件事呢?在她心目中,存在著「和」與「洋」的分界嗎?「我心中並沒有所謂和與洋的分界。我認為兩邊都很棒,只要能讓年輕人和外國人覺得好吃就可以了。」她露出爽朗的笑容,坦蕩蕩地說了這麼一句話。
自她進入公司以來,至今已迎向第四個年頭,在她的笑容底下,創作出了十種以上如寶石般璀璨的作品。
本文出自《和食力:日本料理躋身美食世界文化遺產的幕後祕密》,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和食力:日本料理躋身美食世界文化遺產的幕後祕密》